中俄年轻人相互了解急需补课
2017-10-12白云怡
本报赴俄罗斯特派记者 白云怡
一提到俄罗斯文化,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抑或是老一辈人向往的“红色旅游胜地”?大多数中国人脑海里的俄罗斯文化产品依然停留在半个世纪前,带着过去的时代印记。而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亦是不深。中俄两国政治交往密切,但民间交流没有跟上,这是《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在俄罗斯采访时,许多当地学者与中国专家的共同感受。一部这两年在中国悄然走红的俄罗斯电视剧似乎正在撕开这一窘境。《战斗民族养成记》,这部让中国观众惊呼“我居然在看俄罗斯喜剧”的影视作品,通过展示“俄罗斯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拉近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与这个国家及其大众文化的距离。在听这部剧主创揭秘成功秘诀时,《环球时报》记者似乎逐渐明白,中俄文化传播的“正确姿势”是什么。然而要想扭转两国文化交流的整体尴尬现状,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一部“小众”俄剧为何在中国走红
《战斗民族养成记》讲述了一名美国记者被“发配”到俄罗斯后发生的各种搞笑经历,有“外国人在俄罗斯生存指南”之称。尽管在俄罗斯国内收视一般,但这部剧在海外市场大火了一把。尤其是在中国,书籍影视作品评论网站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1分,“没想到俄罗斯人能拍出世界第一的喜剧”“一部绝佳的俄罗斯国家形象宣传片”“捧腹大笑之余,能让人对俄罗斯产生深刻认知”……好评如潮。
在《环球时报》记者看来,这部剧成功的首要原因,是满足了中国人对俄罗斯文化以及俄罗斯人性格的好奇心理。俄罗斯主角团一言不合就单挑;当美国记者阿列克斯被带到一个寡头的饭局上想要喝可乐时,得到的是“在俄罗斯不跟别人喝酒,就好像在美国向人竖中指”这样一段生猛的劝酒词……这些剧情都能让人会心一笑,找到“俄罗斯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的答案。
《战斗民族养成记》制片人沙巴诺夫·格里高利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剧之所以在海外成功,或许正是因为“人们总是对其他国度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兴趣”。他认为,这部剧呈现的是俄罗斯人真实的生活,只是以夸张、滑稽的方式表演了出来。“剧中的美国记者是一面扭曲的镜子,我们希望通过另一种文化的眼睛,另一种文化对这个国家的刻板印象,来向大家展示一个真正的俄罗斯。”
《战斗民族养成记》最吸引人的还有其不同寻常的“大尺度”和“自黑”。在剧里,随处可见诸如“如果总统少上班,人民就会过得开心一点”等讽刺金句,还有俄罗斯人酗酒闹事、不务正业、公务人员贪污受贿等社会乱象。在该剧位于莫斯科的制片公司采访时,当《环球时报》记者问起几名主创有关“政治讽刺”的问题,他们讨论了一阵后反问记者:“你说的政治讽刺具体指什么?我们觉得这部剧里讲述的都是真实情况,并没有什么讽刺啊。”制片人格里高利幽默地对记者说:“我们从来不担心这会破坏俄罗斯在外国人心中的形象。我甚至觉得,‘自黑可以列入俄罗斯人的优良品质之一”。据主创人员介绍,俄罗斯没有影视剧审查机构和程序,影视作品的尺度一般比较大。
《战斗民族养成记》在中国的成功无法脱离国际政治的大背景。摄影导演萨科赫拉什维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剧拍摄于2015年,当时俄美关系几乎陷入十年来的最低谷。由于男一号是一名美国记者,因此这部电视剧在俄罗斯国内反响比较平淡。与此同时,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升温,俄罗斯影视作品在中国市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他们爱听什么音乐,爱看什么剧?这是个“谜”
然而,《战斗民族养成记》在中国走红的大背景,却是近年来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整体陷入窘境。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提到俄罗斯首先映入脑海的依然是远在几十年前的那些老歌曲和苏联时期的文学作品。老一辈中国人对这些或许还抱有几分记忆与情怀,但很多年轻人则对今天的俄罗斯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那里的流行文化是什么没有太多了解。
“我女儿跟我说,她和同学朋友去卡拉OK唱歌时,基本都点欧美流行音乐,好像还真没听说过他们有唱什么俄罗斯歌曲。”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在俄罗斯参加“北京-莫斯科丝路经贸人文交流对话”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虽然俄罗斯的经典文学作品曾在中国有过广泛受众,但当下,俄罗斯文化显然没有日韩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大。
俄罗斯年轻一代对中国大众文化同样陌生。卡丽娜是一名21岁的莫斯科姑娘,目前正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修读世界经济。当《环球时报》记者问她喜欢看哪些欧美电视剧时,她滔滔不绝地从《权力的游戏》到《神探夏洛克》列举了一番,还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听杜克·杜蒙特和碧昂丝的歌。但当记者问知不知道哪部中国影视剧或歌曲比较流行时,卡丽娜却一个也没答上来。“其实我们知道中国每年都会出品很多新电影,但很少有俄罗斯人会去看。现在大多数俄罗斯人习惯看欧美文艺作品。”卡丽娜说。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上世纪中叶,一系列俄罗斯文艺作品对中国社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因为政治关系的变化,后来中国减少了俄语文学作品的引进。最近几年,虽然中俄关系整体上得到飞速的提升,但大众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互动显然没有跟上。“从中国的俄语翻译情况就可以看出。俄罗斯文学翻译曾经是一个多么广阔的领域,但近些年却不断萎缩,人才也流失不少。”
“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商业社会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的大众文化,都将美国尤其是好莱坞视作唯一的‘参照系。它们和好莱坞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复杂,但彼此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张颐武分析说,这不仅是中俄两国的问题,欧洲国家也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这样的文化挑战。
中俄可以向对方“推销”什么
应该如何突破中俄文化交流瓶颈?在《战斗民族养成记》的主创人员看来,中俄合拍电影或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萨科赫拉什维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战斗民族养成记》摄制组今年打算和中国合拍一部相同主题的电影,只不过这一次,男一号的人设从美国记者变成了一名中国小伙子。“我想,看到俄罗斯习俗和中国文化碰撞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我们也计划同时在中国和俄罗斯取景,好让两国观众都有更多的亲切感。”
萨科赫拉什维利认为,俄剧走向海外的优势之一是其相对较低的演员片酬,“一般俄罗斯明星演员的片酬大约是一天2万美元左右,比中美等许多国家都少,普通演员的片酬则更低,这也是俄罗斯经常能用很低的成本拍出优秀影视作品的原因”。此外,俄罗斯政府也对本国影视剧走出去有不小的支持,可以为一些作品提供资金补助,“不过,俄罗斯目前还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大型国家形象外宣项目。”
“我觉得俄罗斯可以尝试挖掘一下它‘最大的IP——普京总统”,中医、佛学专家养立法师在俄罗斯参加“北京-莫斯科丝路经贸人文交流对话”人文分论坛时对《环球时报》建议说,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普京就是一张俄罗斯文化最好的名片,许多人欣赏他、追逐他。“普京的魅力在于他的力量、坚持和强大,而这也恰恰是俄罗斯的内在气质。”
在文学作品方面,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安德烈·谢列兹涅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两国在该领域的翻译、出版和引进都需要加强。上世纪80年代,俄罗斯翻译出版了王蒙、张抗抗、冯骥才、韩少功等许多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俄罗斯人对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非常有兴趣,“实际上,现在的俄罗斯人依然对中国社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我觉得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
张颐武则认为,中国可以尝试把网络小说等更多新兴大众文化产品推广到俄罗斯。“中国的网络小说是真正从大众发源的,前一阵子在欧美很受追捧,影响力大有直追韩剧、日漫的趋势。不过以前我们似乎没有太注重它在俄罗斯的传播,今后可以试试看。”
实际上,中俄新时代大众文化的交流如同春雪下的草叶,已在悄然生长。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对《环球时报》介绍说,中俄已达成协议,各自翻译对方的一百部文学作品,并开始落实。此外,两国文艺团体有关流行文化的演出也越来越多,“就在不久前的厦门金砖会议期间,我看到中方的文艺表演中居然有很多都是深受俄罗斯人欢迎的、很现代的歌曲,而不像过去唱来唱去就是《喀秋莎》《山楂树》,这样的变化让我都有些吃惊”。▲
(朱佩对此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