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莉:有一种能力,叫不畏改变

2017-10-12采写吴颖

父母必读 2017年9期
关键词:张莉科林变化

采写┃吴颖

张莉:有一种能力,叫不畏改变

采写┃吴颖

这个时代,也许最该让孩子拥有的一种能力,首先就是不畏改变。只有不畏惧改变,才能拥抱改变,享受改变,然后在惊涛骇浪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我的生存之道。

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变化。每个人感受最多的就是周围的世界在不停地变。有人说,不会再有iPhone10了,因为一种全新形态的产品会替代智能手机;有人说,不用着急考驾照了,因为无人驾驶汽车将很快上路;有人甚至说,不用考虑买房,因为共享住宅时代可能很快来临……没错,近10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未知,不知道下一个10年世界会有怎样的改变。身在其中的我们,一边享受和期待着这些变化,一边其实也有担忧:在变化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确保不被巨变的浪潮吞没?确保可以更好地生存和生活?让我们更担忧的是,我们的孩子需要有什么能力,才能确保在变化中安全无虞,顺利地过渡到他的未来?

所以,这个时代,也许最该让孩子拥有的一种能力,首先就是不畏改变。只有不畏惧改变,才能拥抱改变,享受改变,然后在惊涛骇浪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我的生存之道。

一起改变,一起成长

在高科技领域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机器人技术中,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学霸们研发并掌门的iRobot家用机器人公司最近进入了中国市场,中国区总经理兼销售及市场副总裁张莉,是一位说话柔声细语,看上去安静恬淡的上海女子,但相信能担此重任的她,必定有一颗勇敢强大的心,并且有着相当的智慧和魄力。另外,她还有一个我们更感兴趣的身份就是妈妈。

从传统而略显保守的宝洁公司,进入一个如此注重创新和改变的高科技公司,她如何看待改变?又如何看待女儿茱丽将面临的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呢?

张莉没有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而是先讲了一个女儿小时候的故事。

她说当时自己即将被宝洁公司派驻到宝洁亚洲总部新加坡工作很长时间,舍不得和茱丽长时间的分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想锻炼一下女儿,因此她选择将4岁的茱丽一起带到新加坡生活。生活环境的不同,语言的不熟悉,加上国际幼儿园里基本都是外国小伙伴,这些改变让茱丽足足哭了一个月——每天清晨去学校的时候因为害怕哭,晚上睡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哭醒。不难想象当时的张莉有多纠结和担心,但是她坚持下去了,坚定地认为给孩子一些锻炼没有错,女儿一定会逐步适应的。

事实确实如张莉所愿,女儿渐渐在改变中一点点适应,并且找到了自己克服恐惧的办法,她结识了当时住在隔壁的一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大的中国小朋友,两人很快变成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早晨手牵手上校车,在幼儿园里一起学会融入环境。张莉说其实当女儿克服了对改变的恐惧和抗拒之后,马上就喜欢上了新加坡的教育环境,因为那里的教育方式确实比国内更加适合孩子,玩耍的时间更多,体验更丰富。一年之后,女儿回到上海,回到原来的幼儿园继续学习,但茱丽已经完全变了一副模样。出国之前,她很害羞、从不敢主动发言,但回来之后,却变得开朗活泼,好像被开启了某种原来完全封闭的模式,还主动地担当起外教老师的小翻译。而且越是这样主动、开放,越是自信满满。她的同学回去都说:“我们班又来了一个茱丽,但不是原来那个哦!”

张莉说这件事情给她的感受,就是人首先不要畏惧变化,更要相信孩子有很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有很强的可塑性。经历变化和一些压力的成长,可能对孩子更有益。而且在这样一个从惧怕变化到享受变化的过程中,孩子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能看到挑战了变化却有更好发展的自己。这些育儿感悟,也让张莉这个妈妈勇于接受变化,勇于接受挑战,担起iRobot进入中国市场中相当重要而且极具压力的工作。

让张莉自豪的是,自己的不畏变化,也给女儿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她说前几天是自己进入新公司一周年的纪念日,感觉这一年真是浓缩而高速运转的一年,所以在微信朋友圈写了几句自己的体会。没想到的是,女儿茱丽给妈妈点了赞,还特意发了一条微信给妈妈,写着:“妈妈,你很棒!”张莉说看到女儿的这条微信,真是最开心的时刻。她知道女儿的赞美是由衷的,这意味着女儿并没有因为这一年来妈妈高强度的出差、加班等而感觉和妈妈疏远了,反而是在理解妈妈的前提下,看到了妈妈挑战全新环境的勇气和努力。

哪些素养可以应对改变?

在时代和科技的不断改变中,孩子的确需要具备一些关键素养,才能于改变中应对自如。作为前沿科技公司iRobot中国区的负责人,张莉结合自己的职场和育儿智慧,和我们分享了她的观点。

创新

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统称为创新能力。张莉认为这在当今社会特别重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以及人工智能这些正在快速发展的行业,都是以创造力和想象力做支撑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所以她认为在育儿中,父母应该重视基础教育中扎实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要多给孩子留出时间和机会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方面,张莉看到iRobot公司在美国做了很多“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Mathematics)”的教育项目,其中一个是由工程师们把机器人带进学校,和孩子一起探索和发现机器人的奥秘,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些方面进行尝试和创造力培养。她也非常希望将类似的项目介绍到中国来,帮助中国孩子在打开视野和想象力的同时,也提高动手能力,成为具备创新素养的一代。

沟通

张莉的工作,既要和中国员工打交道,也要和美国总部有密切联系,在iRobot公司成立上海办公室的第一年中,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与人沟通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把人际关系理顺是对工作推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张莉也很注重对女儿沟通能力的培养和鼓励。看到女儿现在已经会学着用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来解决身边的事情,还是很欣慰的。张莉说其实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也会让人对周围的人更有兴趣,愿意和群体生活在一起,并且能够用自己的魅力影响群体,这也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兴趣

张莉在接受我们采访的前几天,恰好听到了iRobot CEO及创始人科林·安格尔讲述如何对工科产生兴趣的故事。科林3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他家的马桶出了问题,妈妈准备把管道工叫过来维修。科林听到后就告诉妈妈,他可以照着他看过的一本图画书How Things Work in Busy Town修好。只不过因为还不认识字,所以需要妈妈来念一遍马桶说明书。这位妈妈也非常“不寻常”,听了儿子的话,她就没有找维修工,而是真的照着说明书念给科林听,科林一边听一边琢磨,居然把马桶修好了!这个不识字但会修马桶的小家伙现在是一名非常知名的机器人专家和杰出企业领袖。张莉认为这就是兴趣所致,所以她强调,孩子的兴趣是非常宝贵的种子,父母最应该发现并保护好孩子的兴趣,给孩子让兴趣长成参天大树的环境。

张莉说女儿茱丽喜欢看推理动画片,她也非常支持,因为她觉得女儿的好奇心让她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条理性也比同龄孩子更出色。“只要让孩子跟着自己的兴趣探索,每件事情都有养分。”张莉总结道。

身在尖端科技公司工作的她,并没有希望女儿以后也一定要成为类似企业的高管,她开玩笑地说:“如果人人都一样,这个世界岂不是太沉闷了?!”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兴趣,在不断变化的人生中始终能找到那份属于她自己的快乐,是张莉对女儿的愿望,也应该是所有父母的期盼吧!

猜你喜欢

张莉科林变化
追寻两份立功喜报背后的故事
是讲述,也是辨认(外一篇)
第七章 你能保守秘密吗
第六章 走廊内的哭泣
从9到3的变化
科林的故事
这五年的变化
冬天里的温暖
On Some Teaching Method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钓鱼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