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54
2017-10-12李凌
图、文/李凌
■在自己还没修炼到有着深厚的美术专业功底,有着一定层次的审美判断,有着较高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素养,在没有充分地“备好”这些课之前,即便是有了“人人讲”也救不了你。“人人讲”反而使你的无知暴露得更快!更迅速!更彻底!
——有感于当下教育专家的“泡沫式”成长
■美是感觉,不是“道理”。老师讲的道理越多,越影响孩子的感觉,越毁掉孩子的美感。虽然,形准了,更像了,感觉却没了,美丢了。
■儿童画中的故事仅是儿童画中的一个小元素。儿童画里虽然有故事,但儿童画的精髓不是“故事”,而是儿童在画中用了什么个性线条。释放了什么“好看”信息。透出了什么艺术语言。作品有没有想象力、表现力、独立性和创意。让人看了有什么感受。比如,两幅画虽都有“同一”故事,有可能故事讲得好的画很平庸,另一幅故事很一般但却很有艺术感染力,从审美上说后者要比前者高得多。儿童画虽没对错,却有品位高低。素养高的老师讲审美,不懂美的老师只讲故事。
■规矩产生画法,直觉产生个性。技巧越成熟,个性越难成。儿童画只有灵性、感悟占“上风”时,个性才可能出现。
■好多时候,好画都是在儿童心灵完全放松,完全自然,无所为而为达到“忘我”时才不约而至的。当儿童“忘记”了技法,随心而动,“兴之所至”了,美就出现了。
■每个考上美术大学的都能画得很像,要不考不上大学。考上大学离画家还远着呢!离大师更远。大师的画画成小孩儿模样是经过几十年的修炼,但大师修炼的不是技巧,是素养,不是手,是心,提升的不是知识,是境界。大师不是画不像,而是不想画像。只有大师的心“修”得像儿童一样纯净了,物我两忘了,无欲无求了,才可能画得像小孩儿。这个境界绝大多数画家都达不到,所以大师很少。他们画画儿有了儿童的心境才画出像儿童的画。也正因为他们的画笔听命于感觉和灵性了,笔随心动了,忘记技法了才像小孩儿的画。但小孩儿的“画不像”与大师“画得不像”不是一个层面,这就是审美。是审美就复杂了,美为什么要审呢?因为美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孩子画画应是“我”字打头:天性是“我不知道”,感性是“我觉得”,理性是“我认为”。
■儿童绘画的每个阶段一边是稳定的造型样式,到了这个年龄就画这样的画。一边又是发展的,你想让他停一下也停不住。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稳定,这就是儿童发展规律。我们的教育也只能在这个规律内、阶段内进行。
■在满脑子里都是像的家长眼里,怎么可能从孩子的画里看出创意呢?
■今天的儿童美术看起来红红火火,热火朝天,美术班、画室越来越多,从业的人数越来越多。但老师的教研水平、文化素养、眼界、视野却一般。虽然老师们渴望学习,学习热情度也很高,但又不知道怎么去学习?学习什么?热于技术实操,冷于思想、思索。换课件,买课件,加盟,怎么不动脑子怎么省事怎么干。其实,儿童美术重要的是思,不是技;是美,不是术;如果连观念都没解决,路没选好,学到最后结果就明显了。本来术和技归美和思领导的,美和思却被技和术控制,学来学去,就是个匠,远离了艺术。
■那些画简笔画的孩子都觉得画想象画的是瞎胡画,那些画想象画的孩子都觉得画简笔画的孩子没想象力。
——路不同,想的角度就不同
■儿童写生画是培养儿童观察、思索、表现的最佳方法,这一事实早已被业内专家所公认。这也是从思想到表达彻底解决模式化作品的最佳途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感觉、知觉、直觉的敏感性。对写作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作文也是写心得、感受,作文的中心思想就是画中的主题,一个用文字,一个用画笔。其实,都是一个道理,都反映了作者的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能画出来说明作者这样想过,这就是思想。有家长说孩子画画不想,拿笔就画,实际上,孩子在拿笔的同时已经作了构思了,只是儿童的想比较单纯,甚至感觉就是想,画就是思。
1.《植物联想》 韩雨欣 11岁
2.《万能汽车》 王帅然 6岁
3.《昆虫世界》 赵子瑞 5岁
4.《梦中的桥》 李业皓 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