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资讯科技服务处曾祥容:智慧校园建设要面向“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2017-10-12曾祥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资讯科技服务处曾祥容:智慧校园建设要面向“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曾祥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资讯科技服务处负责人
近日,“2017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举行。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资讯科技服务处负责人曾祥容详细介绍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从最初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情况,再到实施环节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在对比国内外领先名校的建设经验的同时,也需考虑自身学校的发展情况。
信息化带来的三大转变
曾祥容认为,智慧校园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级和省级政策的驱动,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这些政策的颁发都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提到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对于智慧校园的建设,包括大学的整个信息化建设来说,是个良好的机遇。
在他看来,信息化工作是个整体宏大性的工作,不能单单学习先进理念,也要将流程的载体和管理的载体引入学校中来。具体来讲,曾祥容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应用系统、基础网络和IT管控,其中应用系统需要包含教学和学生培养、科研管理、学校内部管理以及校园设施管理。这三部分管理体系是相辅相成的,一脉相承的,不能单单发展其中一个。在他看来,深圳大学的智慧校园顶层规划设计是高校值得学习的优秀案例。
谈及信息化对于教育的变革,曾祥容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上,一是IT部门职能的转变,从原来的维护支撑机构转变为资源运营中心;二是建设规划上转变,从分散式资源投入转变为集中式资源投入;三是平台整合的转变,从分离式业务系统转变为融合业务系统。其背后是管理理念的转变,从原来的面向行政管理服务转变为面向“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三个阶段
作为一所成立时间不长的大学,曾祥容认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智慧校园建设已然迫在眉睫,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需求,以“大、云、移、物”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校园的实现创造了实现方式;另一方面是校园内部的需求,为保障校园内部教学与科研发展,信息化是管理理念落地的最好载体。
于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资讯科技服务处作为信息化工作单位,曾祥容介绍说,资讯科技服务处下设四个部门逐一负责工程建设、用户服务、应用系统以及综合管理。他坦言,在建设之初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用户部门对于业务流程的不了解,IT管控难、应用系统选型与管理体制以及业务流程不匹配等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其中要求,建立集约化的IT管控模式、明确以学生和教师为核心的服务理念,通过IT技术推动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升级、建立整合一体化的校园管理平台、完善校园基础网络,广泛应用云计算,真正实现无线校园等具体实施细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智慧校园的战略愿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出台信息化总体规划,以支持学校在未来3~5年的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提出智慧校园未来要达到创新高效、无界学习和无限沟通。
曾祥容介绍说,信息化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状评估与远景规划。校园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软件阶段、互联互通阶段以及智慧分析阶段。而我国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偏重于硬件。处于基础软件阶段的高校尚未完成互联互通,仅在核心业务上实现数据交互。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在处于互联互通的阶段,也是信息化成长期向整合期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应用系统大量涌现、信息孤岛系统间接口开始出现、业务覆盖达20%~60%、投资逐步增加。未来3~5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智慧校园建设工作计划处于整合期。届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全面将Power BI等认知应用投入使用,帮助分析决策。
第二阶段:智慧校园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业务和功能规划、应用系统架构规划、信息架构规划、IT基础设施规划以及IT管控规划。
在业务和功能规划上,曾祥容指出,业务要涵盖五大方面,创新服务、综合决策、运营管理、支持业务、智慧环境,共包括18项一级能力,150项三级能力。这一部分则主要体现未来愿景的能力蓝图,也是整个工作的重点。
应用系统架构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已完成学生自助服务蓝图与功能架构、教师服务能力蓝图与功能架构以及科研服务能力蓝图与功能架构等13项能力蓝图与功能架构。
IT管控规划,曾祥容介绍说,对比国外先进实践案例,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由副校长担任CIO负责IT服务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采取CIO制进行校级的集约化管理,提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要执行CIO负责制。
在进行总体规划时,曾祥容介绍说,对比国内外领先名校的建设经验非常重要。在学生服务能力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对比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与教务系统,规划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服务系统;在科研服务能力上,对比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科研服务平台,规划以科研人员为核心服务能力;在内部支持业务能力上,对比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规划出有效规范后台工作的支持业务能力蓝图。
图1 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
第三阶段:实施路径规划,随后开始进行投资估算。
学校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规划的关键是设计顶层架构
曾祥容指出,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关键是设计信息化委员会架构。“信息化是一艘船,要将校长与副校长拉上这艘船上”,曾祥容强调这样做,一来可以解决各部门之间在规划和实施时的矛盾,二来校领导可以给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指明方向。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资讯科技服务处,资讯科技服务处主要由IT技术人员组成,另外一位副校长分管教务处、行政部门、信息化教师委员会以及信息化学生委员会。
“IT部门要宣传”,曾祥容很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IT技术人才往往沟通能力上有所欠缺,成立信息化教师委员会搭建教师与IT人才沟通的桥梁,让老师们可以更加了解和支持IT部门的工作。除此之外,成立信息化学生委员会的目标则不止于此,现在学生对外交流的平台日趋发达,建立学生对内交流平台,还可以减少社会舆论的压力。学生委员会主要由校学生会的权益部的骨干组成。在信息化委员会的架构中,校长与两位副校长以及资讯科技服务处组成信息化的常务委员会,其他成员作为专项委员来完成工作。
现阶段,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完成基础设施相关工作的部署。其中,曾祥容也提出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科研设备中的IT设备管理上,IT技术人才该处于什么样的角色,该如何管理。这一部分的权责划分得不够清晰。除此之外,财务管理系统,优秀的校内案例大多来自国外高校,盲目引入学校是否会有水土不服的副作用,也需要认真思考。
(责编:高锦)
(本文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资讯科技服务处曾祥容在“2017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