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研究

2017-10-12杜国明殷嘉迪关桐桐赵雅倩

中国土地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居民点用地城乡

杜国明,殷嘉迪,张 燕,关桐桐,赵雅倩,张 悦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 30)

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研究

杜国明,殷嘉迪,张 燕,关桐桐,赵雅倩,张 悦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 30)

研究目的:以友谊县为研究区,总结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时空格局及演化规律。研究方法:空间离散测度及分形维数测度。研究结果:(1)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经历了乡村发展主导期、城乡共进发展期、城进乡退调整期三个阶段;(2)乡村发展主导期呈现出以乡村为主导的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迅速增加,以小型乡村居民点用地为主,分布较为集聚,并逐渐呈现场县、乡镇、村屯3级结构;(3)城乡共进发展期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同步增加,中小型居民点为主体,分布趋于均衡但仍有一定的随机性,居民点3级结构稳定;(4)城进乡退调整期乡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幅减少,而城镇居民点用地持续增加,大型居民点陆续占据主导地位,居民点分布更趋均衡,居民点等级逐渐缩减为场县、乡镇2级结构。研究结论: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规律可以为城乡用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地利用;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调控措施;县域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rules of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transition of Youyi County in 1954-2015. The methods include spatial discrete and fractal dimension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including the leading period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 growth period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adjustment period of urban development. 2) the leading period of rural development presents that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scale increases rapidly, mainly in small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 the features of mild concentration and the tertiary structure of county,township and village. 3) the growth period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esents that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creases in the same pace, mainl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residential land, and tends to distribute equally but still possess some randomness.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is a stable tertiary structure. 4) the adjustment period of urban development presents that urban residential land continues to increase, whil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residential land distribution is more balanced, dominated by large size residential land.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gradually reduces to twotier structures which are county and township. In conclus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has certain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management.

Key words:land use;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transition; regulation measures; county

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是伴随城乡社会经济要素流动与结构重组的必然过程[1]。当前,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城乡体系优化是城乡用地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居民点用地作为城乡人口集中居住和生产的场所,是区域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及制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空间载体[2],开展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研究对于拓展土地利用转型理论及城乡用地优化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城乡用地转型作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土地资源管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热点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之一[3-4]。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城乡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从县、镇、村[5]等尺度对城乡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6-7]、发展类型[8]、演进机制[9]、优化重组[10-12]等方面进行探究。如乔陆印等基于“公里格网—县域—省域”的不同空间尺度,揭示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地域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13];龙花楼等依据空心村差 异化特征原理,划分空心村演化类型及动力机制[14];杜国明等以建三江管理局为研究区,分析垦区居民点体系优化模式[15]。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为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奠定了基础,但大多均局限于城乡用地转型的某一个发展阶段,缺乏对长时间序列、拥有较为完整生命周期的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时空格局及演化规律的探讨。

县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组织与管理的最基本 行政单元,具有较为完整的城乡居民点体系。黑龙江省友谊县以1954年成立的友谊农场设立,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及社会自然环境,城乡居民点用地演化过程在短的时空范围内具有较为完整的生命周期[16-17]。本文以友谊县为研究区,采用地理综合分析方法,探讨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的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旨在为丰富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理论和优化城乡用地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友谊县地处三江平原腹地,隶属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并归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管辖,属于政企合一的县域。全县下辖12个乡镇(11个管理区),土地总面积1888.12 km2。截至2015年底,友谊县总人口10.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0万人,乡村人口7.44万人。

友谊县前身是1954年由原苏联政府援助建设的第一个大型谷物农场——友谊农场。1960年,国务院设置友谊县,与友谊农场合并,实行县场合一管理体制,推动了居民点用地的建立与拓展;1978年,友谊县率先实现农机现代化,引进大批国外农业先进机械;1993年,友谊县 实行土地租赁制,实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革,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居民点用地产生了一定影响;2008年,黑龙江省垦区提出“抓城、强工、带农”方针,友谊县以管理区所在地为中心城,全力打造管理区中心镇及管理区小城镇,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小型居民点用地复垦为耕地或设施农用地,保留部分作业站(曾称连队、生产队)、中心城镇(或管理区)和中心城(即友谊县城)形成了友谊县城乡体系新格局。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友谊县1954年1∶10万地形图、1976年Landsat MSS影像(80 m)、1996年Landsat TM影像(30 m)和2015年Landsat 8 OLI影像(15 m)为数据源。本文的城乡居民点用地划分为城镇居民点用地和乡村居民点用地,其中城镇居民点用地为县政府驻地、建制镇驻地及乡政府驻地的居民点,包括其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其余均为乡村居民点用地。研究中,对1954年1∶10万地形图进行扫描,并对其配准、几何校正,采用目视判别方法提取城乡居民点用地信息,形成了1954年城乡居民点用地分布图;对MSS影像、TM影像、OLI影像进行坐标配准、几何校正、影像融合,采用逆时序的人机交互目视判别方法提取城乡居民点用地信息,从而分别形成了2015年、1996年及1976年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分布图。依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2015年农村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可达1∶1万制图精度)对2015年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分布图进行精度验证,面积及位置精度可达95%以上。研究所涉及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友谊县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或统计资料。

2 研究方法

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主要呈现为规模结构、分布形态和等级体系方面的时空变化[18-19]。为充分反映上述方面的变化,本文运用空间离散测度以及分形维数测度等方法,从多时间维度的空间格局属性来刻画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的时空格局及特征。

2.1 空间离散测度

最邻近距离指数R可以用于表征不同研究期城乡居民点用地整体聚散变化特征。指数R(平均最邻近比率)越高,说明城乡居民点用地较为离散;反之,说明城乡居民点用地较为集聚[20]。计算公式如下:

2.2 分形维数测度

分维值D及稳定性指数S测度城乡居民点用地空间形态。分维值D越高,说明城乡居民点用地形状越复杂;分维值D越低,说明城乡居民点用地形状越趋于简单规则。与此同时,稳定性指数S越大,表示空间结构趋于稳定[21]。计算公式如下:

式(2)、式(3)中,A为城乡居民点用地地块面积,P为城乡居民点用地地块周长。

3 结果分析

3.1 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结构演变

3.1.1 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 1954—2015年,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明显,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以1996年为拐点先增加后减少,其中,乡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先增加后减少,城镇居民点用地规模持续增加。

1954年,友谊农场开荒拓土、置城建点,城乡居民点用地萌芽,开启了居民点用地规模及城乡体系不断变化的篇章。1954—1976年,“屯垦戍边”促进了友谊县人口增长和耕地垦殖,居民点用地规模快速增加了25.27 km2,其中乡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了21.47 km2,增幅为450.10%,是城乡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导因素。1976—1996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友谊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人口不断增加,城乡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增加了13.4 km2,其中乡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了5.44 km2,城镇居民点用 地增加了7.96 km2,呈现城乡共进的局面。1996—2015年,在黑龙江省垦区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 友谊县大力实施“撤队并点”,将大量的“生产队”和零散分布的居民点撤并、复垦,推进城镇建设,促进了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22],呈现出“城进乡退”、城乡居民点用地整体减少的态势,减少量为6.79 km2,其中乡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11.9 km2,城镇居民点用地规模增大5.37 km2。

3.1.2 城乡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变化 1954—2015年,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呈现出城镇居民点用地比例不断增加而乡村居民点用地比例持续降低的变化过程。1954、1976、1996和2015年,友谊县城镇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比例分别为15%、16%、29%和48%,城镇居民点用地个数占城乡居民点用地总个数比例分别为1%、2%、10%和15%。友谊县城镇居民点用地规模与数量在各个时期均小于乡村居民点用地,但差距在不断减小。究其原因,1954年友谊农场建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国家给友谊县最主要的职能定位就是开荒建场、生产粮食,居民点的设立以服务耕地垦殖、农业生产为目的,友谊县驻地作为城镇居民点具有一定管理、教育等非农业服务功能,其余居民点全部为乡村居民点,供农场职工居住并就近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后,友谊县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各分场陆续设置为镇,城镇化建设有所推进,城镇居民点除了基本的居住功能外,陆续拓展了二、三产业用地功能。随着友谊县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及农机现代化的发展,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但城镇化率虚高、质量偏低等“半城镇化”特征明显[23]。2008年,黑龙江省垦区提出“抓城、强工、带农”的改革攻坚战总体方针,友谊县按照“撤队并点、建设管理区、发展小城镇”的思路调整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布局,城乡用地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1.3 城乡居民点用地平均规模变化 1954—2015年间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平均规模演变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且60年间城镇居民点用地平均规模始终大于乡村居民点用地(表1)。整体而言,城镇居民点用地平均规模呈现出“前期突增、后期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而乡村居民点用地平均规模则以1996年为转折点先增加后减少,块数变化趋势为1954—1976年迅速增加,1976—2015年不断减少。

从不同阶段来看,1954—1976年友谊县城镇居民点用地由1块增加为2块,平均规模由0.93 km2增加至2.36 km2;随着友谊县垦荒面积的不断增加,乡村居民点用地由72块猛增至119块,平均规模由0.07 km2增加至0.22 km2。1976—1996年,由于一些场区改制为镇,城镇居民点用地地块数量增加为9块,但平均规模下降至1.41 km2;而乡村居民点 用地由于场区改镇以及邻近居民点合并,地块数量减少为84块,平均规模增长至0.38 km2。1996—2015年,随着撤队并点、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居民点用地增加为11块,平均规模增加至1.64 km2;而乡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为64块,平均规模缩减为0.31 km2。

表1 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平均规模统计表Tab.1 Statistics of average scale of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Youyi County

3.2 城乡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及形态演变

3.2.1 城乡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演变 基于各期城乡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数据计算城乡居民点用地平均最邻近距离及R统计值,分析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由表2可知,1954—2015年R统计值先增大后减小,表明城乡居民点密集程度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由集聚分布向均匀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其中1954年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R统计值为0.70,由于耕地垦殖规模有限,城乡居民点用地数量较少且集中分布于友谊镇附近。1976年R统计值上升至1.08,城乡居民点用地分布较为均匀,充分体现出居民点分布受制并服务于耕地垦殖,随着全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殆尽,城乡居民点用地散布全县,城乡体系空间格局基本成型。此后,R统计值由1996年1.06下降至2015年的1.05,空间分布特征保持稳定。

3.2.2 城乡居民点用地形态演变 根据城乡居民点用地周长、面积建立对数关系式,运用SPSS软件对其对数散点图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获得1954、1976、1996及2015年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周长—面积对数关系线性回归方程(R2均在0.90以上),据此得到分维值D及稳定性指数S变化图(图1)。如图1所示,1954—2015年城乡居民点用地分维值与稳定性指数呈现波动式变化,即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形态经历了趋于复杂散乱又转向简单规则的过程。其中,伴随着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的扩张,1954—1996年城乡居民点用地形态趋于复杂、散乱,城乡居民点用地分维值不断上升,稳定性指数下降;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土地整治的推进,1996—2015年城乡居民点用地形态趋于简单、规则,城乡居民点用地分维值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在友谊县建设初期,由于城乡用地缺少管制,居民点用地布局及形态具有一定的随意性。1996年以后随着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加强,城乡居民点用地布局及形态更加规范,城乡用地管理的成效逐渐显现。

表2 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最邻近距离统计表Tab.2 Statistics of nearest neighboring of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Youyi County

图1 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分形变化图Fig.1 The change of fractal results of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Youyi County

图2 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a)和数量(b)等级结构变化图Fig.2 The Scale (a) and quantity (b) of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Youyi County

3.3 城乡居民点用地等级体系演变

城乡居民点用地等级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居民点用地等级的多层次构成[24]。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等级体系可分为场县级居民点用地(县政府驻地、场部驻地)、乡镇级居民点用地(建制镇驻地、乡政府驻地、分场、管理区驻地)、村屯级居民点用地(中心村、生产队、作业站)3级。本文根据1954—2015年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和数量结构变化特征,构造城乡居民点用地等级结构变化图(图2)。

从图2可以看出,1954—2015年间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等级体系变化明显。1954年友谊县建立之初,在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及数量结构上均表现出场县级和乡镇级居民点用地的2级结构,之后随着开荒垦殖,村屯级居民点陆续建设,城乡居民点用地3级结构逐渐成型;1976—1996年,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3级结构稳定,但村屯级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比例有所下降,场县级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张、比例提升;1996—2015年,随着撤队并点、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的中小型居民点撤销、复垦,居民搬迁到场部(县城)或管理区(乡镇),村屯级居民点用地规模及数量所占比例均大幅下降,城乡居民点用地向2级结构演变,场县及乡镇级居民点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剩余村屯级居民点用地一般只作为临时住所或农产品与农具存放场所,成为农业生产的附属用地。

友谊农场及友谊县成立初期,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文化需求的背景下,人们大部分时间用于农业生产,必须将耕作半径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当时人们对居民点功能需求主要是居住和存贮,居民点的建设与布局以服务农业生产为核心。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单位耕地上需要的劳动力迅速减少,人们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也逐渐缩短,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二三产业,仍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场职工也兼业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人们对居民点功能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居住和存贮,拓展了二三产业生产功能以及教育、文化、体育等非生产功能。而且,由于晾晒场、农机站、粮库等农业附属设施的大量建设以及农村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能够接受的劳作半径不断增加[15-16],因此中小型居民点被撤并、大型居民点继续扩张。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城乡用地功能的需求变化是促进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的驱动力,不同时期居民点用地政策及管理制度是城 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的重要调控措施。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演绎了乡村发展主导期(1954—1976年)、城乡共进发展期(1976—1996年)、城进乡退调整期(1996—2015年)三个转型时期。(2)乡村发展主导期,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与数量迅速增加,其中乡村居民点用地增长显著,平均规模较小,城乡居民点用地分布由集聚转为均匀。居民点形态较为简单,等级体系由2级发展为3级,村屯级居民点在城乡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城乡共进发展期,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同步增加,平均规模有所增大;城乡居民点用地分布更加均匀,居民点形态趋于复杂;城乡居民点的3级结构较为稳定,但村屯级居民点主导地位开始弱化,场县级居民点作用逐渐增强。(4)城进乡退调整期,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与数量有所减少,其中乡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显著减少,城镇居民点用地规模 持续增 加;城乡居民点用地保持均匀分布,形态趋于稳定规则;居民点等级体系由3级转2级,村屯级居民点用地作用持续弱化。

4.2 讨论

当前,包括友谊县在内的中西部省份的一些县市人口总量有所降低[25],对城乡居民点用地的规模需求必然呈现下降趋势。如果友谊县人口持续流失,在更大区域尺度上的经济竞争力降低,城乡居民点用地可能会进入整体上的衰退期。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历史过程。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在规模、结构、等级体系等演变中所呈现的转型特征与规律,可以为中国城乡用地管理提供参考。基于本文研究,在新型城镇化和居民点用地转型的背景下,建议未来中国农业县市的城乡居民点用地优化应以加强空间分类指导 为前提,推进小城镇发展建设,构建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推动居民点用地的功能由传统的居住、辅助生产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友谊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市,人口密度较低,长期以来种植业一直是主导产业,与二三产业发达、人口密度高、外来人口量大的县市相比,其城乡居民点用地需求有所不同,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另外,友谊县与友谊农场是政企合一的特殊地域,县域内的土地全部为国有土地,其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产权特征与具有大面积集体土地的普通县市有所不同[26-27],其以“撤队并点”为核心的城乡体系优化与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载体的城乡用地管理既有相似之处,又在调控措施和环节上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是一个多尺度、多层次、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地域系统演进过程,是由内生发展能力与外部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需要采 取不同的调控措施。

(References):

[1] 龙花楼.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 .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19 - 1028.

[2]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31 - 138.

[3] Liu Yansui, Hu Zhichao, Li Yuheng. Process and cause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6): 1147 - 1160.

[4]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 . 地理研究, 2015, 34(9): 1607 - 1618.

[5] 冯应斌,杨庆媛. 1980—2012年村域居民点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5): 280 - 288.

[6] 王曼曼,吴秀芹,吴斌,等. 盐池北部风沙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8): 260 - 270.

[7] Ayoob Khaleel Ismael. Settlement size and its effect on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Erbil, Kurdistan Region/Iraq[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3, 10(4): 139 - 147.

[8] 屠爽爽,龙花楼,李婷婷,等. 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J] . 经济地理, 2015, 35(12): 141 - 160.

[9] Tian Guangjin, Qiao Zhi, Gao Xiaolu. Rural settlement land dynamic mod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Beijing metropol itan region,China[J] .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4(44): 237 - 246.

[10] 杨忍,刘彦随,龙花楼,等.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1019 - 1030.

[11] 刘建生,党昱 譞,曹佳慧,等. 农户利益导向的居民点重构模式研究——以江西省赣县大都村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 2015,29(7):73 - 80.

[12] 鄂施璇,雷国平,宋戈.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 2015, 29(10): 80 - 84.

[13] 乔陆印,刘彦随,杨忍.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类型及调控策略[J] .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7): 1 - 8.

[14]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 . 地理学报,2009,64(10):1203 - 1213.

[15] 杜国明,刘彦随. 黑龙江省垦区居民点体系优化分析——以建三江管理局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 2015, 29(4): 65 - 71.

[16] 杜国明,匡文慧.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系统演化与调控研究——以三江平原北部地区为例[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167 - 296.

[17] 友谊农场史编审委员会. 友谊农场史(1954 - 1984)[M] . 友谊:友谊县印刷厂, 1985: 57 - 153.

[18] 李冬梅,王冬艳,李红,等. 吉中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J] . 经济地理, 2016, 36(5):143 - 151.

[19]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等.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 . 地理学报, 2011, 66(4): 515 - 524.

[20] 陈诚,金志丰.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用地模式演变——以无锡市惠山区为例[J] . 地理研究, 2015, 34(11): 2155 - 2164.

[21] 张珂,赵耀龙,付迎春,等. 滇池流域1974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的分形动态[J] . 资源科学, 2013, 35(1): 232 - 239.

[22] 周玉玲. 黑土上的中国——我国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国营农场友谊农场史脉[M] .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191 - 266.

[23] 刘彦随,严镔,王艳飞.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 . 经济地理, 2016, 36(7): 1 - 8.

[24] 李志刚,唐相龙, 李斌. 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J] . 人文地理, 2004, 19(2): 22 - 24.

[25] 李佳洺,陆大道,徐成东,等.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J] . 地理学报,2017,72(1):148 - 160.

[26] 李全峰,杜国明,胡守庚. 不同土地产权制度下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对比分析——以黑龙江省富锦市垦区与农区为例[J] . 资源科学, 2015, 37(8): 1561 - 1570.

[27] 贺雪峰. 国有农场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启示[J]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1 - 7.

(本文责编:陈美景)

Research of Urban-rural Residential Land Transition in Youyi County

DU Guo-ming, YIN Jia-di, ZHANG Yan, GUAN Tong-tong, ZHAO Ya-qian, ZHANG Yue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F301.2

A

1001-8158(2017)07-0060-07

10.11994/zgtdkx.20170807.140812

2017-03-14;

2017-06-12

东北农业大学“学术骨干”项目(16XG0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6YJCZH034)。

杜国明(1978-),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E-mail: nmgdgm@126.com

猜你喜欢

居民点用地城乡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城乡涌动创业潮
济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三江源玉树藏族自治州寺院和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