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州党报记者的创精品之路

2017-10-12蔡增乐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兰新哈密新闻奖

□蔡增乐

(哈密日报社,新疆 哈密 839000)

地州党报记者的创精品之路

□蔡增乐

(哈密日报社,新疆 哈密 839000)

笔者从事宣传和新闻工作已经20多年了,当摄影记者10年,没想到能在2015年以摄影作品《兰新高铁全线通车》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2016年还被评为新疆十佳新闻工作者。回首走过的路,让人感触颇深。

10年前,笔者因为一篇报道被正式调到新疆哈密日报社,当上了记者。那时,笔者在宣传部门工作,听说二堡村有个汉族“赤脚医生”,39年如一日坚守在维吾尔村庄给乡亲们看病。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笔者写出了第一篇报道《维吾尔族村里的汉族丫头》。这篇文章不仅被《哈密日报》整版刊登,而且成为日后文章主人公刘玉莲走向全国道德模范的铺路石,而笔者也因此有幸成为了《哈密日报》的记者。

在哈密日报社工作这10年,是笔者收获的10年,此间报社不仅为笔者配备了先进的数码设备,而且在学习和采访中不断为我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通过在报社的实践和锻炼,让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党报记者的责任所在,并始终牢记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积极用大量的报道反映哈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的推进。

这10年来,笔者每年在《哈密日报》上刊发的图片量都在500张以上,新闻作品也从量变逐渐发生了质变。笔者拍摄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风舞瓜乡》《拾花工回家了》《瓜乡老少迷秦腔》等作品先后获得了新疆新闻奖的一、二、三等奖,其中,《兰新高铁全线通车》同时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报社对我的长期培养和锻炼。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这个精神指的就是一种对事业的必胜信心和执着的追求。由于热爱新闻工作,笔者从正式调入《哈密日报》那天起,就充满自信地工作在一线。

当记者就避免不了与其它新闻媒体记者的交往,特别是与大媒体记者的交往,这就首先需要克服人微言轻的自卑心理,要充满自信投身火热的新闻实践中。在一次健康直通车走进哈密的采访中,当时随队来了十多家媒体记者,作为当地的记者,笔者热情地和前来采访的同行们打交道,向他们学习。正因为不断学习,新华社播发了笔者的图片新闻《健康直通车进哈密》《志愿者爱心助学到草原》等,全国有百余家平面和网络媒体刊载了笔者的报道。笔者的勤奋和多产让上级新闻单位不得不报以赞许的目光。说句实在的话,不论是在省级媒体服务,还是在地州党报工作,都是党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为党和人民服务,都必须靠优秀的作品影响人、鼓舞人、塑造人。

笔者认为,对于工作在地州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虽说活动范围有限,但不能坐井观天。新华社、《人民日报》《新疆日报》等中央和自治区媒体对稿件的高标准严要求鞭策和锻炼了我,让笔者在采写新闻时都立足哈密放眼世界,当地实实在在的社会发展故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之源。

2014年11月17日《哈密日报》2、3版通版《兰新高铁新疆段通车》

2014年12月27日《哈密日报》4、5版通版《兰新高铁全线通车》

选取一个好的新闻题材是成就一篇好新闻的关键,只有新闻题材选好了,通过长时间坚持坚守和不断的深入采访才能创作出好新闻。

兰新高铁全长1777公里,在哈密境内有400多公里,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造福新疆人民的跨世纪大工程,从2009年11月开建以来,笔者就不间断地跟踪报道了这一工程。小到开工仪式,大到铺轨架桥,每一个关键的环节和阶段性进展笔者都忠实记录和报道了它。笔者坚信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

2014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新疆段先行通车,在通车前的一个多月里,笔者先后30多次深入兰新高铁经过的戈壁、大漠沿线采访拍摄。在新疆段通车的当天,《哈密日报》以对开版的篇幅报道了这一新闻。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这篇报道时,意识到了这条新闻只局限在哈密400多公里范围内,既代表不了新疆,更代表不了整个兰新高铁,这时候笔者萌发了跑全线的念头。

在哈密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2014年11月21日启程,豪情满怀的走上兰新高铁沿线。海拔3600多米的祁连山隧道是整个兰新高铁海拔最高的路段,我们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不仅拍摄了动车通过隧道口的精彩瞬间,还在制高点拍摄到动车行驶在巍巍祁连雪山中的珍贵画面。其它的拍摄重点还包括兰州黄河大桥、新疆百里风区、大漠戈壁等路段。由于动车运行速度极快,一瞬间就会呼啸而过,为了不漏掉精彩画面,我们在经过反复比较选定最佳拍摄位置后,经常要端着相机在铁路旁蹲守,少则个把钟头,多则半天甚至一天,这些画面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天,带着100个馕,走过6592公里路,经过36个高铁站。我们翻越雪山,淌过冰河,穿越大漠,顺利地沿着兰新高铁线便道跑了个来回,用相机如实记录了兰新高铁的雄伟神姿,作品《兰新高铁全线通车》全线通车时以图文报道的形式在《哈密日报》上全景呈现。最终这个报道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三等奖。

通过这10年的记者生涯,笔者深深体会到,不论在地州工作,还是在媒体工作,只要努力,机会无限。这些年笔者在业务上的进步,与单位长期的培养有关,与长期深入基层有关,也与笔者对新闻职业的热爱与坚守有关。

10年记者生涯不算长,对笔者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笔者将会在捕捉新闻的道路上一直跋涉前行,用手中的笔和相机热情讴歌时代、讴歌人民。

(编辑:殷红)

猜你喜欢

兰新哈密新闻奖
京新高速全线通车哈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兰新高速铁路边坡防护系统的研究成果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兰新客专CTCS2-200C列控车载设备运用问题与解决方案探讨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文心兰新品系“金辉”切花设施栽培技术
从拓荒西部到引领世界——写在兰新高铁全线通车之际
哈密方言“走”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