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
2017-10-12李月荷
文|李月荷
“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
文|李月荷
普通制造着特殊,透明酝酿着神秘。航天员的“超凡”还来自于他们身后的普通航天人。
十月的沙漠地区,干燥多风,寒气袭人,航天员沙漠生存训练正在这里进行。大风扬起的尘沙中,一位身穿迷彩服的女性手持步话机,步履匆匆地来回穿梭。她面容清秀,透露出干练的气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训练场上,她的工作风格都强硬利索,颇具大将风范。她就是被誉为“航天员女教头”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
从“神五”到“神十一”,黄伟芬一直负责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工作。旁人很难理解,一位当年才三十出头的温柔女性如何扛起选拔培养中国航天员的重任,就连当时的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也感叹道:“你没有当过航天员,怎么就能干出这样的事业?”自信直率的黄伟芬说了句不太谦虚的话:“积累加能力。”
杨利伟飞天时,这位漂亮的江西女子,就已执掌了航天员培训的大印,担任了五年航天员选拔训练系统的主任设计师。
1997年,在航天员吴杰、李庆龙赴俄罗斯训练的一年间,中国为了学习俄罗斯训练航天员的先进经验,派出多名专家作为两名航天员的技术支持人员赴俄取经。
那一年,三十出头的黄伟芬作为任务组组长赴俄学习三个月。看到率部前来的是位年轻女性,加加林培训中心的人员大为惊诧,对吴杰、李庆龙说:“想不到你们的领导是个女的!”
熟悉黄伟芬的人自然不觉得奇怪。她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后来又考取了著名生理学专家刘光远教授门下的研究生,学习重力生理专业。毕业后,她做了几年“863”项目中关于载人航天中长期计划的航天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课题的预研,参加过尖兵卫星的生物搭载试验任务,后来又做了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她对飞船系统、航天医学、航天工程学等众多专业都有涉猎,称得上是载人航天的通才。在赴俄罗斯之前,她就参与起草了航天员训练的总体方案设计。
航天员训练刚刚起步的时候,黄伟芬也吞下了许多“空白”造成的尴尬。没有现成经验,没有参考教材,缺少起码的教具。曾有人怀疑,中国到底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航天员?航天员选拔训练这项开创性的工作,最大的难度在于训练和飞船研制同步进行,连不少老专家都望而生畏,而黄伟芬就在这一片质疑声中起步了。
她带着不足四十人的教员队伍开始了填补空白的鏖战。教员们所学的专业各不相同,许多都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经验谈不上,工作实践也少得可怜。面对困难,黄伟芬没有轻易低头。
最先入手的工作就是研究有限的国外资料,光是查阅资料就花了好几个月时间。然而,这些工作远远不够。为了对工程总体和七大系统进行充分考证,黄伟芬一趟又一趟地往各大系统跑,调研情况、征求意见。
当时,各大任务系统的单位地址很分散,搞火箭的在南苑,搞飞船的在白石桥,中科院在中关村,着陆场系统在西安。“很多时候我一个人坐着公共汽车到处跑,条件真的很艰苦。”
黄伟芬和同事们对俄、美两国的航天员训练做了详细的分析调研,也对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作了详尽了解,从任务需求,到飞船的安全性、可靠性,都做了最充分的考证。他们在吸取俄、美两国训练航天员的成熟先进经验的同时,大打“中国品牌”,对航天员进行了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训练。
记不清召开了多少次调研座谈,也不知推倒重写了多少次方案,黄伟芬终于赶在首批航天员入队前拿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航天员训练大纲,那一年,她32岁。在评审会上,航天医学工程专家陈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希季这样评价:“没想到你这么年轻,就写出了这么好的训练大纲,按照这个训练,中国航天员上天没问题!”
在这部训练大纲的统揽下,五年来,黄伟芬和她的同事们陆续出炉了十多个“子纲”,和几百份教案、讲义、实施细则,还设计制作了许多训练设备,每年制定的技术文件以尺论高。航天员飞行手册的编写完全要依据飞船的状况而定,但飞船的技术状态却常在变化。他们就主动和飞船研制单位沟通,做相应调整。几年下来,黄伟芬自己成了半个飞船专家,一切技术指标、数据变化都弄得清清楚楚。
航天员教员不仅担任着园丁的角色,还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甘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和所有操作性测体的时候,教员们都要对训练实施全程先行体验。他们饱尝了离心机、转椅、四柱秋千的滋味,就连跳伞这个颇具冒险色彩的项目,他们也要亲自参加实践。他们的理论是,没有体验,怎么能设计出完善、有序的训练流程呢?
救生训练中,滑道紧急撤离演练是个难项,在此之前,他们只看过别的国家训练时的录像资料,而最终的动作要领只有靠自己摸索。黄伟芬带着同事们进行了多次预试,手臂张开的角度、把握速度的技巧、着地前的准备,都是他们通过自身感受确定的。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剐伤、碰伤、腿脚被崴都被他们看作是“必然代价”。
“细致再细致”是贯穿训练的灵魂。航天员在模拟器训练之前,教员要进行多次试训准备,细致到哪个按钮操作需要几秒钟,哪个动作需要怎样的力度,都要严格记录分析。黄伟芬曾自信地开玩笑说:“中国要是选女航天员上天,我该是最佳人选。”
五年多来,黄伟芬为14名航天员的培训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基础训练阶段,航天员每人情况不同,学习基础差别较大,加之课程安排又紧,最初的成绩不太理想。为此她火急火燎,安排教员给基础差的航天员开“小灶”,教他们学习方法和技巧,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在“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前,要对14名航天员进行再次选拔。执行这次任务的只有一个人,竞争十分残酷。作为带航天员训练了五年多的教官,她从内心希望每名航天员都是执行任务的人选,无论舍弃哪一个都会遗憾。然而,感情要服从理性和现实。黄伟芬必须严格执行考核程序,挑选出最优秀的。航天员情绪有波动是正常的,她理解他们。选拔前,她找每一个人谈心,指出他们的优长弱点,帮助他们平稳心情、树立信心。
2016年11月18日,黄伟芬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情况发布会上发言
当时,黄伟芬的女儿还在读小学,五年多来,黄伟芬从未到校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对不住自己的孩子。“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半年,她基本上没有回过家,惹得女儿多次哭着打电话求她回家。
航天员训练让黄伟芬放弃了读博、出国、评职称等这些在众人眼里趋之若鹜的东西。有人看她那么拼命,叫她“女三郎”,她无奈笑笑:“要不是小时候学过武术,练过艺术体操,这身体早都不允许我拼了。”
黄伟芬常说:“我干航天,就是命中注定。”这位从小喜欢物理、看的第一本传记就是《居里夫人》的女子,从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开始,就踏上了追寻飞天梦想的道路。
当青春在一次次庆祝任务成功的欢呼中消逝,唯一不变的就是黄伟芬对工作的热忱和对事业的执着。勤奋工作在她的表述里,竟然成了保持青春活力的“秘方”。“我一到办公室就感到有精神。确实在工作中感到乐趣。”
黄伟芬接受记者采访
平日里,黄伟芬总是有着精致干练的外表,和天下女人一样,对时尚潮流有着相当的敏锐度。多年从事航天事业,不管工作怎么繁忙,她都有自己调节的方式,会在办公之余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听着音乐舒缓心灵。她说,她爱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只要时间允许,她爱逛街、爱买衣服、爱抹香水,喜欢美容、喜欢鲜花,有时还会穿着新买的“行头”跑到隔壁办公室问好不好看。所用的一切小物件都透露出她的情趣和品位,生活中的她全然是一副随和的样子。然而,与她优雅温和的外表相反,她的言语和手势时刻传递出不容置疑的自信。从航天员训练场到戈壁深处的发射场,从领导教员队伍到与各大系统协调统筹,黄伟芬的果断甚至“强硬”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保证航天员训练不受干扰,黄伟芬可没少豁出面子打嘴仗。她打嘴仗的对象有系统老总,有职位比她高的领导,还有相处不错的同事。每逢“战事”,她总是摆明观点,拿足论据,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她认为争执的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地工作,为了保证航天员训练的顺利和高效。其实,大家从心里都很钦佩这位卓越能干的女性。
航天员进舱前,飞船系统要进行状态确认和交接,这项制度是黄伟芬“舌战群儒”争取来的。“神四”飞船测试时,她就敏锐地发现,航天员进舱后飞船座椅束缚带的位置不对。这个隐患她一直默默记在心里。
2003年“神五”发射前,黄伟芬独自一人与研制飞船的8名资深专家交涉。“你们的工程师必须要签字,表明飞船状态确认了,航天员才可以进舱。”对方没有理会,“我们这么多年已经形成惯例了。要那样做,我们技术人员会感到不受信任”。
几轮唇枪舌战,在黄伟芬的据理力争下,他们同意了增设这项制度。
黄伟芬坦言,在关键问题上,她不止一次对权威说no,甚至拒绝在方案上签字。“如果都凭感觉来评价,还要我们专家干什么?”
黄伟芬批过的所有方案和文件,都有红笔一一标注修改,清秀而严谨的字迹让人敬畏。她说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有科技人员记得,自己撰写的一份训练大纲被黄伟芬一次次打回重写,改了无数遍,她还是不满意。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直接跑去求她,“能不能别再改了”。
作为女人,黄伟芬也有内心柔软的一面。“有时批评完下属,我心里会难受好几天,有些后悔,但很多原则问题不能含糊。航天事业是一块净土。说小了,我要对航天员负责;说大了,我要对事业负责、对国家负责。”
2016年12月7日,黄伟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向媒体介绍“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结束太空飞行后的身体恢复情况
“航天员要是少了一根毫毛,我就找你算账!”老领导的“狠话”,让黄伟芬至今记忆犹新。不是领导不讲道理,而是选拔培训航天员确实不容易,容不得半点闪失。这让黄伟芬承受了格外的压力。作为航天员教员,所有训练要自己先体验,所有风险要自己先尝试,确保万无一失才能施训。
第一次赴发射场组织滑道撤离训练时,52米高的滑道让人心惊肉跳。黄伟芬咬紧牙关,第一个纵身滑下。野外生存、离心机训练、水槽训练等,但凡有危险的项目,航天员教员们一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碰伤、扭腰、崴脚,对他们来说是常有的事,却以此换来了航天员15年训练的“零损伤”与“零事故”。
黄伟芬常把航天员教员比喻成“保姆”。航天员每次大型训练或执行任务,都能看到黄伟芬和她的同事们千叮咛万嘱咐:服装有没有穿好?拉链有没有拉上?有人说,航天员训练不训练都是那么回事,首飞不用训也能完成任务。其实在“神舟五号”飞船运行中,需要航天员操作的项目有一百多个,没有娴熟的操作技术,没有处置意外情况的本领,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二十多个小时的飞行任务很难完成。而这些都是靠多年来的刻苦精练实现的。有人怀疑中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的能力,黄伟芬斩钉截铁地反驳:“先别下结论,等航天员上天了再说。”今天看来,她的反驳是何等正确,因为中国航天员的登天答卷已经成功解除了质疑。
2005年,“神六”发射前,航天员已穿上舱内服准备出征。细心的黄伟芬安排人员去买巧克力,为航天员补充能量。下属气喘吁吁买来巧克力后,不料被黄伟芬狠批了一顿:“这么大块的巧克力怎么吃?碎渣掉进衣服里怎么办?考虑问题要周到细致,航天员无小事。”
黄伟芬永远也忘不了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那难忘的一幕幕。送杨利伟执行任务前,黄伟芬想好了大段送别的话,出门时却只剩下两个字:“走吧。”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黄伟芬一直忙碌在酒泉发射中心航天员的指挥岗上。10月14日晚,紧张激动的心情一直伴随着她。第二天凌晨1时,她就来到航天员的驻地“问天阁”,先做准备工作。5时40分,她将杨利伟送到发射塔架下,就立即赶往航天员的指挥岗——“先锋岗”。在发射前30分钟,她与杨利伟进行了上天前最后一次通话。
“杨利伟,舱内状况怎么样?”
“神舟五号报告,一切正常!”
“现在情况正常,一切按计划进行。请放好飞行手册,系好束缚带,注意舱内状况、仪表盘显示信息。”作为航天员的首席教官,黄伟芬此刻的心情比谁都复杂紧张,检验的时刻到了。虽然平素的训练让她信心百倍,但这毕竟是中国人的第一次,这位一向以严厉著称的教官,手心冰凉,一直出汗。
“明白!”杨利伟从容淡定的回答让她稍微松了口气。
当飞船入轨,帆板展开的手控指令发出,杨利伟向地面汇报,飞船工作正常,航天员感觉良好。黄伟芬流泪了,她在为杨利伟感到自豪,也为此次发射的成功高兴,她显然没有感觉到泪水的奔涌而出,她不能有任何懈怠。
黄伟芬步履匆匆,又乘飞控转场飞机回到北京,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飞控中心指挥大厅。闪烁的荧屏牵引着她的眼睛,她的眼神一刻也不愿意离开。
10月16日凌晨4时,杨利伟正在做飞船返回前的准备。黄伟芬在指挥大厅再次和杨利伟通话。
“神舟五号,飞船即将返回,请放好飞行手册,固定好操纵棒,注意舱内状况,完毕。”
“神舟五号明白!”通过大屏幕,杨利伟微笑着向他的教官挥了挥手。他要让教官放心,一切正常!
走出指挥大厅,黄伟芬再次落泪了。直到飞船返回舱安然落地,才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也许是头脑中的那根弦绷得太紧了!从前训练中的艰辛和委屈统统被抛在脑后,她为自己的职业自豪,更为有杨利伟这样一位优秀的航天员喝彩!她体会到了生命中最真切的幸福!
飞船系统的副总指挥和副总设计师在人群中找到黄伟芬,激动地说:“你们的航天员培训得太好了,你们也给我们系统加了压!”他们的话发自肺腑。理解,让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杨利伟凯旋时,黄伟芬早早地站在航天城大门等候,期望看到那熟悉的身影。不料被迎接的人群一冲,她没有看到杨利伟。
夹杂着喜悦、些许失望和多年来的酸甜苦辣,黄伟芬回到家中,躲起来哭了一场。这时却接到了杨利伟的电话。原来,杨利伟返回地面当晚,就不顾身体疲惫,主动打电话过来,要在第一时间与教员分享胜利的喜悦!他说:“您看见我在返回前和您挥手了吗?”
“看到了,看到了!飞行的感觉怎么样?我其实特别想知道你在太空中的飞行情况,可又怕打扰你休息,没有想到你把电话打过来了!”
“我也急着和您汇报,感觉非常好!一切都很顺利!我们训练的内容非常周详,谢谢您!”黄伟芬说,那一刻她感到特别温暖。
杨利伟向黄伟芬详细介绍了整个飞行中执行飞行程序和操作的情况,师生二人在电话中不时传出笑声和感叹。
每次任务后,黄伟芬对归来航天员说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太棒了!”那是她心底的话,因为中国航天员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她当然了解,这也是对航天员背后默默无闻的航天人的安慰和褒奖。最让黄伟芬动情的一首歌是《祖国不会忘记》,她每次听都会流眼泪,因为这首歌说出了航天人的心里话——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责任编辑/于溟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