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正逆”效应剖析及其新机制构建

2017-10-11谭小雄邓喜英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微媒体新机制核心价值观

谭小雄+邓喜英

摘要:微媒体作为移动通信4G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立体性”、“即时性”、“碎片化”、“娱乐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性,这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了“正逆”效应。基于此,我们从构建“新旧媒体合力机制、高校网情监督机制、‘微载体渗透机制”三个维度, 探讨了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正逆效应; 新机制

微媒体作为移动通信4G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们集成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于一体而获取、传播及分享信息的平台,其特点为“短”、“平”、“快,表现形式为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公益、微社区等。自本世纪初以来,它迅速为大学生所接受并广为使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微信月活跃人数达到6.5亿[1],微博月活跃人数已达到2.97亿[2],而大学生则是这微民中较大群体。由此可见,微媒体已成為了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大众化的传播手段”,使用“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内心情感”的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3]。因此,如何基于微媒体创新机制、趋利避害,占据舆论高地,科学合理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破解的现实命题。

一、微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正逆”效应剖析

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微媒体具有“立体性”、“即时性”、 “开放性”、“多元性”和“碎片化”等时代特征,这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提供了重大契机,也带来了诸多困境,具有“正逆”向效应。

(一)微媒体的“立体性”与“即时性”,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正效应”作用

1.“立体性”增强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亲和力。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微媒体实现了由“平面性”向“立体性”的转变:即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维介质、融为一体,形成“八化”效应——化枯燥为生动,化生硬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俯视”为“平视” ,化“一言堂”为“群言堂”,化说教为引导,化单向为互动,从而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浸润其中、津津乐道。这也就为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种新平台、新载体、新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4]因此,开发利用微媒体的“立体性”,让大学生在图文并茂、声色交融、形象活泼的立体情景中,在寓教于乐、身心愉悦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体悟其精神实质,从而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2.“即时性”加快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效化。在微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传播、分享和交流不受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限制,即任何人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等通讯终端获取、传播和交流最新信息,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即时性”和“快速性”。这可以让大学生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新闻热点、社会焦点信息,并通过参与讨论与评析,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对事物价值的选择和判断力,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和“意见领袖”在第一时间发表对最新的新闻热点、社会焦点和校园新风尚的话题讨论和评论,及时帮助学生消解网络上的负面价值观影响;并借助“微讨论”、“微交流”等方式,正面引导学生弘扬“真、善、美”,加快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效化。

(二)微媒体的“碎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逆效应”影响

1.“碎片化”、“娱乐化”消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与塑造。在微时代,大学生热衷于在150个字范围内的娱乐性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不愿花时间去进行长篇的厚重、严谨的信息获取。他(她)们利用课间休息、睡觉前、吃饭时等闲暇时间拿出手机看一段搞笑段子,看一则娱乐新闻和明星趣事,晒一下心情,萌一下表情,成为了一种新常态。另据报告显示,在微信功能使用率中,超过80%用户是朋友圈的高粘性使用者,其中61.4%用户几乎每次使用微信都会同步刷朋友圈,从来不看朋友圈的微信用户,占比仅为1.3%。[5] 这种具有鲜明“碎片化”、“ 娱乐化”特征的“微阅读”、“朋友圈”成为了大学生的时尚,从而使得他(她)们极易养成“不予深究”的思维惰性。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这种“碎片化”、“ 娱乐化”式的信息获取思维习惯,因其对信息知识掌握的不够系统、深刻,便表现出对事物发展的观察与思考的肤浅性、片面性而影响着大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度思考,从而极大地消解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塑造。于是,这便有了大学生“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今朝有酒今朝醉”、“宁愿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错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放性”冲击大学生的价值教育和引领。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传播、评论和关注信息,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即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这表现出极度灵活的“开放性”,真正实现了信息的自由和开放传播。然而,每个人因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和思维方式等个性,对同一发生的事情见智见仁,表现出迥异的观点与想法。正是这种传播个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得信息舆论的把关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它尽管为言论自由打开了大门,但也导致了信息传播的难以控制,造成了信息泛滥和污染。网络谣言、不实言论等负面消息和“恶搞”内容充斥微平台,容易使微媒体成为“信息公厕”,侵蚀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销蚀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的正向效应。

3.“多元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在微时代,传播主体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娱乐化,传播方式的裂变化,传播成本的低廉化等多元性特点,使得广大大学生“微民”处于一个“渠道广,无中心”、“信息多,无权威”,“不专注,没深度,不负责”等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变局中,广大大学生正置身于“自我”与“他者”之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潮”与“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思潮”之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之间“破与立”(“除旧与创新”、“解构与重构”)的矛盾发展变化的复杂进程中,因受知识储备和信息甄别能力、洞察事物和思考问题能力等限制而表现出焦虑、烦躁与无所适从,极大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endprint

二、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机制构建

面对“无中心、无权威、多元化”的微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机制,占领网络传播教育阵地,巩固红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培育“六有”大学生,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目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使命担当。笔者,着力从三个方面提出思路,抛砖引玉、权作裨益。

(一)构建新旧媒体合力机制,共筑舆论阵地,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共振效应

目前,“95后”大学生几乎是人手一部4G智能手机,人人都有自己的QQ号、微信号,人人都喜欢从手机上接受和发布信息。QQ、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日益成为了大学生所接受和普及的信息获得工具。但是,这些微媒体传播的信息知识,尽管量大且即时,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快餐文化”,其致命弱点就是“碎片化”。这不利于大学生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探知事物发展的真相,从而有时会误导他(她)们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把握与洞察。相反,目前逐渐被大学生弱化的书报、广播电台、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却能弥补微媒体“碎片化”所带来的不足。

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微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力机制,发挥各自宣传优势,取长补短,共筑舆论阵地,形成育人共振效应。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利用书报、广播电台、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介载体,发挥其真实、权威和积极优势,全面系统地宣传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内容、意义、地位以及培育目标和重点;二是利用QQ、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学生喜爱的微媒体平台,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解读国家有关政策、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以此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学生困惑、疏导学生情绪,帮助其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构建高校网情监督机制,打造生态微媒体,形成良好核心价值观舆论场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的微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快捷式所获取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真假参半,低俗、谣传和恶搞现象时有发生。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筛选出的2016年度十大网络谣言,就是最好的例证。这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腐蚀效应和迟滞效应。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监督机制,强化网络舆情监督,及时甄别虚假信息,正本清源,帮助大学生认清事情真相,引导他(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⑴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章立制,成立學校网络监督领导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配置专职人员,分工合作,形成校级→职能部门→二级院部相互衔接、协调配合的三级网情监管机制,领导高校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宣传。⑵各二级院部应建立年级和班级网络舆论应急和干预机制,组建专门教师和学生队伍,专门负责查看各班QQ群、微信群、学生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信息,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报告、疏通、引导学生不正确、不成熟的思想和言论,做到从而把握高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舆论育人合力。

(三)构建“微样性”渗透机制,切入思政课堂,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此,在微时代视域下,探索建立微教育与传统教育互动机制,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教学模式,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抢占微媒体这个主阵地,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探索的题中要义。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要积极常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渗透“微教育”形式,譬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让学生讲述一些“微故事”、“微阅读”和“微电影”,并让学生在讨论这些故事和电影中自己去领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要义,从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团课”、“微党课”、“微作品”,开设凸显价值观辩论的“微论坛”,把这种“微教育”和传统课堂教育遥相呼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7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网络文化精品项目“‘红色基因文化苑微信平台建设”(17wl39)、2014年度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时代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4D09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5] 2016年微信用户发展报告[EB/OL],中商情报网,2016年03月21日.

[2] 2016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EB/OL],知识库,2017年1月11日.

[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EB/OL],人民网,2014年10月19日.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媒体新机制核心价值观
建立第三方医疗纠纷解决新机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重在建立新机制
新机制 新格局
构建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