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殷商西周时期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

2017-10-11张艳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9期

摘 要:文章首先提出了使动用法的判断标准。殷商西周时期已出现一定数量的单音节使动词,在此基础上,“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开始萌芽。这类复合结构发展至后世,可以分为三类: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使成式。其中只有“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和“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具有使动用法,后者至近代汉语阶段才大量产生。殷商西周时期,已经产生具有使动用法的“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并一直沿用到中古汉语及近代汉语。

关键词:使动 复合结构 殷商西周

一、使动用法的判断标准

关于使动用法的研究,学界已多有讨论,但是关于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的研究,尚不多见。殷商西周时期,汉语中出现了一些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本文拟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

首先,需要明確使动用法的判断标准。使动用法表现为动宾结构,这在形式上与一般及物动词没有任何差别,从宽泛的角度来说,动词的使动用法具有使动及物的特点,这一点,将使动用法与一般的不及物动词区别开来;与及物动词不同的是,使动用法的动宾结构在语义上并不是支配关系,而是陈述关系,这与不及物动词与其主语之间的关系相同,因而,使动用法中的动词具有自动不及物的功能,这一点,又将使动用法与及物动词区别开来。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具有使动用法的动词必须能够进入以下两种句法、语义框架:

a.使动及物式:[致事]+动词+[施事/当事](X+V+Y)

b.自动不及物式:[施事/当事]+动词(Y+V)

如果一个谓词既可以进入a式,也可以进入b式,那么,这个谓词就具有使动用法;如果一个谓词仅能进入a式,或仅能进入b式,那么,这个谓词就不具有使动用法。

以动词“惊”为例:

a.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X+V+Y

b.国人大惊。(《左传·昭公十三年》)Y+V

a式为使动及物式,包含了两个事件,事件1为动源①,事件2为动果,这两个事件之间是致使和被致使、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动源可以是抽象的事件,也可以是具体的参与者,在语义上是致事。格式中的“X”为致事,在这里是“庄公寤生”这一事件,“Y”为事件2的施事或当事,在这里为“姜氏”。b式为自动不及物式,仅包含了一个事件,即事件2,b式中的“Y”与a式中的“Y”语义角色相同,均为施事或当事。动词“惊”可以进入及物a式和不及物b式两种句式中,因此,a式中的谓词“惊”为使动用法。

以动词“恶”为例:“子曰:‘衆恶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韩非子·说林上》)

据李佐丰(1983)统计,在上古汉语《左传》《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礼记》《韩非子》这8种语料中,动词“恶”后接直接宾语共计274例,接“于”字补语共计4例,未发现自动不及物用法。因此,动词“恶”不能进入a、b两式,不具有使动用法。

再以动词“卒”为例:“晋昭公卒。”(《左传·昭公十六年》)“晋侯卒于扈。”(《左传·宣公九年》)

据李佐丰(1983)统计,动词“卒”在如上语料中均为自动不及物用法,其中不带宾语、补语共计276例,带“于”字补语共计310例。因此,动词“卒”仅能进入b式,不能进入a使,不具有使动用法。

我们在讨论殷商西周时期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时,同样也运用了以上的判断标准。

二、相关概念

商周时期,单音节使动词在数量和语义类别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6](P72),与此同时,“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也有了萌芽。我们所提出的“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这一概念,难以用王力(1980)的“使成式”、周迟明(1957)的“使动性复式动词”以及语法学界一般所说的“动补结构”来概括,首先让我们厘清这个概念。

“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有些已经成词,有些尚未成词,在结构上包括两种类型:

1.并列式连动结构。这种结构我们称为“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一般由两个或三个词构成,每个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如:震惊。这一格式可以表现为:V使1+V使2(V使=使动词)。

2.动补结构。这类结构中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补语通常是使动用法,在语义上属于语义指受型动补结构,即补语的语义指向受事。[3](P16)这类结构相当于周迟明(1957)提出的“使动性复式动词”,定义是:“所谓使动性复式动词,就是由两个意义上互相关联的动词配合使用来表示一个整体活动的一种复音动词。这个整体的活动包含两个构成部分:用第一个构成部分的动词来表示活动,用第二个构成部分的动词来表示那活动所产生或引起的结果。……使动性复式动词跟一般性动词(包括单音的和复音的)的使动用法是有区别的:一般性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的动作对宾语的效果说的;使动性复式动词的所谓效果是指动词内部的一个构成部分对另一个构成部分说的,并不一定对宾语发生效果。”周迟明认为,这类结构可能对宾语发生效果,也可能不发生效果。因而,称之为“使动性复式动词”并不太合适,同样因为这一原因,这类动补结构又可以分成两个小类:

A.相当于王力提出的“使成式”的前身。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关于“使成式”的定义是:“使成式(causative form)是一种仂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仂语中表示出来。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作使成式。”根据王力先生的定义,V1是及物动词,V2是不及物动词或者形容词,具有使动用法,在语义上可以理解为“V1使OV2”,由于V1是及物动词,后面要带宾语,因而整个结构不能出现在上文所提的b式中,因此,不具有使动用法。有些时候,这类结构会出现在类似于b式的句式中,如:“头打破了”“桌子修好了”,这实际上是受事主语句,“打破”“修好”并非自动用法。这种类型的格式可以表现为:Vt+V使。endprint

B.我们称之为“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这类短语,在形式上,是不及物动词Vi1带着形容词或者是另一个不及物动词Vi2;在语义上,Vi2或形容词是Vi1所产生或引起的结果,是对Vi1的补充说明,同时,Vi1+Vi2/adj.在整体上构成复合短语,存在着使动及物和自动不及物交替的现象,如:“这件事累坏了他的身体”“他的身体累坏了”。因此,这类短语具有使动用法。在格式上,可以表现为:VP使(Vi1+Vi2/adj.)。VP使代表着整体结构,“Vi1+Vi2/adj.”是对其内部结构的形式分析。

在以上几种概念结构中,只有“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和“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具有使动用法。

这几种概念结构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使动性复合短语从形式上可分为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和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语义指受型动补结构从语义上可分为使成式和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这两个范畴的交集是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

三、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

殷商西周时期除了单音节使动词以外,与使动式有关的结构已经多样化,我们从形式上分类列举如下。

(一)V使1+V使2+O

这类结构为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两个动词都是使动用法,共同对宾语构成致使功能。在殷商西周的语料②中,我们调查出12个,结构中的前两个动词分别为:康能、安定、协和、和恒、咸和、燮和、惇叙、变乱、震惊、震动、宽绰、遏密。

(1)用印照皇天,緟勉大命,康能四国,裕我弗作先王忧。(《毛公鼎》)

(2)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尚书·盘庚》)

以上为安定类复合短语。“康能四国”,指“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

(3)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

(4)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尚书·洛诰》)

(5)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尚书·无逸》)

(6)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尚书·顾命》)

(7)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尚书·皋陶谟》)

以上为协和类复合短语,例(4)中的“和恒”为“和顺安定”义,蔡沈《集传》:“和者,使不乖也;恒者,使可久也。”一说“和恒”为双声连语,犹和悦。我们取前说。例(5)中的“咸和”:“咸”,和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杜预《注》:“咸,同也。”《诗经·小雅·〈常棣〉序》:“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毛传》:“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孔颖达《疏》:“咸,和也。言周公闵伤此管蔡二叔之不和睦而流言作乱,用兵诛之,致令兄弟之恩疏。”例(6)中的“燮和”,“燮”为“和顺”“协和”的意思。《诗经·大雅·大明》:“爕伐大商。”《毛傳》:“爕,和也。”郑玄《笺》:“使协和伐殷之事。”例(7)中的“惇叙”,“惇”,形容词,厚也。“叙”,名词,次序,次第。此处“惇”和“叙”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用作使动。“使九族敦厚,使他们有次序”,即“使九族和顺”的意思。

(8)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尚书·无逸》)

“变”和“乱”都有自动用法,如《尚书·盘庚》:“罔有逸言,民用丕变。”《尚书·康诰》:“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

(9)帝曰:“龙,朕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尚书·尧典》)

(10)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尚书·盘庚》)

以上两例是心理活动类动词,这在殷商西周的语料中是极为少见的,当处于萌芽期。“震惊”类复合式心理动词的自动用法,在今文《尚书》中也能见到,如《尚书·无逸》:“治民祗惧,不敢荒宁。”“祗惧”,《史记·鲁世家》作“震惧”“震动恐惧”的意思。

(11)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尚书·尧典》)

(12)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尚书·无逸》)

例(11),“遏密”,孔安国《传》:“遏,绝;密,静也。”孔颖达《疏》:“四海之人,蛮、夷、戎、狄,皆绝静八音而不复作乐。”例(12),“宽绰厥心”,使动用法,“使厥心宽绰。”“宽”与“绰”均可见自动用法,如《尚书·尧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经·卫风·淇澳》:“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二)Vt+V使+O

这类结构相当于“使成式”,但是结构中的“Vt”和“V使”尚未凝固成词,它们带同一个宾语,其中只有“V使”具有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Vt使OV使”,在语义上表示“Vt”这种行为使受事得到了“V使”这种结果。在殷商西周的语料中,共发现8个,结构中的前两个动词分别为:平章、懋迁、惠雝、遏绝、勦绝、刑殄、绥立、扑灭。

(13)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尚书·尧典》)

“平章”者,一作“便章”,一作“辩章”,一作“辨章”。“平”与“便、辩、辨”,古代通用,故“平”有“辨”义。[1](P3)“平章”,就是“辨别彰明”的意思,其中,“平”为及物动词,“辨别”;“章”为使动用法,“使……彰明”,其自动用法在今文《尚书》中亦能见到,如《尚书·洪范》:“岁月日时无易,百榖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14)懋迁有无,化居。(《尚书·皋陶谟》)

“懋”,《尚书大传》作“贸”,《说文》:“贸,易财也。”“懋迁”,即“交换财物,使财物迁”。“迁”为使动用法,其自动用法见《尚书·盘庚》:“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

(15)今余隹緟高乃命,命汝惠雝我邦小大猷。(《师询簋》)endprint

《毛公鼎》中有相似的例句,即“惠我一人,雝我邦小大猷”。“惠”,“施予恩惠”的意思,及物动词。“雍”有“和谐”的意思,多作“雍”,如《诗经·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肃雝,王姬之车。”例(15)可意译为“现在我继续提升你的职责,命你造利并协调我国的大小谋划”。

(16)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尚书·吕刑》)

(17)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勦絶其命。(《尚书·甘誓》)

“遏”,“抑制”的意思。“遏绝苗民”,即“遏制苗民使之绝”。“勦絶”,孔安国《传》:“勦,截也。截絶,谓灭之。”“遏绝”“剿絶”是不同的及物动词带上了相同的使动词。这里体现出使成式与单音节使动词的不同:单音节使动词仅能表示施事宾语的状态或结果的变化,而使成式由于在单音节使动词前加上了及物动词,不同的及物动词可以表示造成施事宾语发生变化的不同的原因或方式,因而,表达更为精密化,信息量更为丰富。

(18)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尚书·多方》)

“刑殄”,句法语义结构与以上两例相类,孔安国《传》:“命汤刑绝有夏。”“刑”有征讨的意思,为及物动词,如汉·刘向《说苑·指武》:“我已刑北方诸侯矣,今又攻鲁,无乃不可乎?”“殄”,“灭绝,绝尽”义,其使动用法及自动用法可见下例:

(19)a.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尚书·文侯之命》)

b.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尚书·毕命》)

上例中的b式,孔颖达《疏》:“余风至今未绝,公其念绝之哉?”

(20)向汝及,纯恤周邦,绥立余小子。(《师询簋》)

“绥”为及物动词,“安抚”的意思。此处的“立”当引申为“登位、即位”。“立”的使动和自动用法可见下例:

(21)a.丙子其立中,亡风?八月。(《合集7369》)

b.王立于上。(《合集27815》)

上例的“中”是“旌旗”的意思,“立中”表示“使旌旗竖立”。

今文《尚书》中另有一例使成式,但后面没有带宾语。例如:

(22)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

关于“灭”的词性和用法,众多研究动补结构的文章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些认为“灭”是不及物动词,“扑灭”是动补结构;有些认为“灭”是使动用法。对于这一例,孔颖达《正义》:“此浮言流行,若似火之燎于原野,炎炽不可向近,其犹可扑之使灭。”[7](P204)《正义》用“扑之使灭”来解释“扑灭”,可见“灭”为使动用法。

(三)Vt+V使1+V使2+O

这类结构与上一结构相似,只是结构中在“Vt”后面出现了两个使动词“V使1”和“V使2”。

(23)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尚书·盘庚》)

“殄”的使动用法已见于上文,“灭”的使动用法详见下例:

(24)a.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尚书·君奭》)

b.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尚书·五子之歌》)

除例(23)以外,今文《尚书》中有关“刑罚、杀戮”义的动词,多为连动短语,如:“殄戮、刑殄、劓刵、劓割、劓刵椓黥、殄戮、杀戮”。

(四)Vt+O1+V使+O2

这一结构中“Vt”和“V使”各自带有宾语,其中“Vt”与宾语间为支配关系,“V使”则为使动用法。

(25)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尚书·尧典》)

“奋庸”,孔安国《传》:“奋,起;庸,功;载,事也。访羣臣有能起发其功,广尧之事者。”“奋庸”,本是动宾式复合短语,后来凝固成词,是“努力建立功业”的意思。“熙”的使动和自动用法见下例:

(26)a.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尚书·多方》)

b.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尚书·尧典》)

(五)V使+(而)+Vt+O

殷商西周语料中除了具有使成式的“Vt+V使+O”格式外,还出现了“V使+(而)+Vt+O”格式。周迟明(1957)称前者为“合用式”,后者为“分用式”。

(27)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尚书·金縢》)

(28)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尚书·多方》)

以上两例中,“起”和“殄”均为使动词,“筑”和“戮”为及物动词。“起”在殷商西周时期的自动用法如《尚书·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六)N1+N2+O

殷商西周时期存在着单音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如“瘝”:

(29)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瘝厥君;时乃引恶,惟朕憝。(《尚书·康诰》)

“瘝”,名词,病也。此处是名词用为使动用法,“使君病”。

在今文《尚书》中,我们同时还看到了双音节名词短语用作使动用法的用例:

(30)王曰:‘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尚书·康诰》)

孔安国《传》:“恫,痛;瘝,病。”此处“恫瘝”,两个名词联合用作使动用法,“使乃身生病痛”。

(七)V使+主谓短语

使动用法的施事宾语一般为体词性结构,如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但在今文《尚书》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例宾语为主谓短语的使动用法。例如:

(31)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尚书·吕刑》)

“绝地天通”,《楚语》云:“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为绝地天通。[1](P291)“地天通”,从句法结构上讲,是一个典型的主谓短语,指“地与天相通”。从语义上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情况,“使地民与天神相同这种情况灭绝”,或者可以理解为“使地民与天神相通之道隔绝”。endprint

四、结语

殷商西周时期的语料中,已产生一定数量的单音节使动词,在此基础之上,“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开始萌芽。这类复合结构发展至后世,渐趋多样化,具体可以分为三类: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使成式。其中,只有“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和“动补式使动性复合短语”具有使动用法,后者至近代汉语阶段才大量产生。殷商西周时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具有使动用法的“并列式使动性复合短语”,这一结构于殷商西周时期萌芽,随着汉语双音化进程的发展,一直沿用到中古汉语及近代汉语。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语致使范畴历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1YJC74014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古代汉语使动用法历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4FYY004]。)

附注:

①“动源”和“动果”一说最早见于周迟明(1957),周文将事件1

中的动词称为“起原动词”,“这就是整个活动的‘动原”;将事件2中的动词称为“效果动词”,“这就是整个活动的‘动果”。我们认为,将“动原”换为“动源”更合适。汤廷池(2002)将事件1和事件2分别称为“上位事象”和“下位事象”。

②此期语料我们主要详尽调查了甲骨文、商代金文2篇、西周金文47

篇和今文《尚书》。对于甲骨文的调查,主要依据陈年福(2001)《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我们对该书所附的《动词表》进行逐个辨别分析,在此基础上调查《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尚书》是研究商周时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但有今古文《尚书》之分,伪古文《尚书》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我们不作调查,仅取今文《尚书》28篇,计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

参考文献:

[1]洪家义.金文选注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李佐丰.先秦汉语的自动词及其使动用法[A].语言学论丛(第十

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梁银峰.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4]汤廷池.汉语复合动词的“使动与起动交替”[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2,(3).

[5]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華书局,1980.

[6]张艳.古代汉语使动用法历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9.

[7]周迟明.汉语的使动性复式动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57,(1).

(张艳 江苏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2100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