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方案
2017-10-11赵荣锋
赵荣锋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表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愿望,也表现出中国新一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全球语境,提出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正确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领会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回应时代难题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国际公共产品;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6-0027-05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過程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通过“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合作共赢,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在新形势下,中国立足于世界眼光,提出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倡议,为进一步加强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1]。2013年4月7日,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了进一步阐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推进合作交流的主张。这是中国首次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声音。此后,在世界舞台中,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达60多次,反复向我们的周边国家、向亚洲、向世界各国呼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名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回顾了百年历史,分析了世界发展难题,论述了全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心愿,“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2]这些理论构想,极大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方法遵循,阐释其总体布局和“五大支柱”,得到了多国的积极响应。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社会有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其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指导。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并且认为社会看似一个相互联系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体。这种有机体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在每个阶段所呈现出的矛盾以及阶段特征也是相互区别的。历史的的进步和发展,正是在适应事物的变化、矛盾的解决中,实现新的飞跃。马克思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体,不仅所有社会都具有有机体的特点,而且构成社会的家庭、企业、阶级、民族等都是如此,经济、政治、文化现象也是如此,由无数民族国家构成的整个人类社会也都具有有机体的特征[4]。随着世界联系性加强,社会有机特质日渐明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对世界的清晰认识,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全局出发,有大局意识。同时提供了一种认识问题的新思路,为人们认识问题提供了认同的基础,具有历史性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哲学的“类”思维。“类”是马克思在研究问题时,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类”在马克思那里,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马克思对“类”的关注是在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批判基础上,对“物种思维”的深刻认识和具有见解性的剖析。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不仅体现在他与自然界的一体性关系中,而且也体现在人与他人的一体性关系之中。”突出了人的本质是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物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以社会作为中枢纽带,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思维认同。这种“认同”有价值的认同点,有利益的交汇,也有相互作用的因素交织。马克思的“类“哲学思维,彰显了人类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整体性与内在相关性,以此为根据,才能避免那种把人与人的关系割裂、孤立开来的观念和倾向,从而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3]。
二、“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
(一)“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一带一路”起源于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起初,只是运输以丝绸为代表的器物交换的一条路线,但它却成为一条沟通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主要干道,也是开启东西方合作共赢之路的纽带。不仅如此,“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更加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时间和空间上,继承了勇于开拓“路上丝绸之路”的“丝路精神”,在更大意义上来开创了东西方互通有无、合作广泛的新局面。“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人口众多、市场规模独一无二、合作潜力巨大[9]。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满足沿线国家的利益诉求,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更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应对挑战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局面。
(二)“一带一路”的当代视野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努力开创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一带一路”政策正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经历了理想建构向合作共识的转变,不仅得益于中国的积极倡导,也归功于世界各国的共同推进。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回顾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肯定了“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的重大成就。会议强调要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4]。“一带一路”逐渐成为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目前最好的国际合作的最大的平台之一。世界各国将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不断优化合作,共同开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三)“一带一路”的未来愿景endprint
“一带一路”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给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是勾勒出未来合作的新蓝图。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把‘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同落实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成果结合起来,同区域发展规划对接起来,同有关国家提出的发展规划协调起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5]。“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有对过去成就的肯定,也有对未来的规划。各参与国秉承共商、共建的原则,明确合作方向,推进合作项目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习近平提出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努力实现协同联动发展;将共识转化为行动,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架设各国民间交往的桥梁,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坚信“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6]中国不仅推进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也将在“空中丝绸之路“等领域,开辟更加光明的愿景。
三、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思维
(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新实践
2016 年,“中国方案”这个短语在世界舞台上迅速流传并走红。“中国方案”主要面向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体制改革利益相关的国际社会,由中国根据自身经验和规律所总结,并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倡议。2016 年习近平在电视新年讲话中说道: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7] 2016 年 7 月 1 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之际发表讲话时,习近平重申了 “中国方案”。
在2016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中,中国为世界经济治理开出一剂“良方”,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方案”。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方案”已成为全球议程的一部分。习近平在杭州峰会上的发言揭示了中国对全球问题以及中国参与全球问题决策发出的“中国声音”。中国在9 月 4日 G20 峰会的开幕辞中对如何应对全球趋势和挑战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8]习近平强调,参与全球治理要“与时俱进,发挥引领作用;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共建共享,打造合作平台;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共同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除过在经济治理方面的探索,中国也在全球.气候治理、网络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誉和认可。
(二)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中国方案”
1.器物层面的物质性公共产品。近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7年4月份的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6.6%,继续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世界是经济的贡献率高居榜首。2014 年,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 上郑重宣布中国将出资400 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该基金目标在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能源开发、产业合作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16年中国围绕“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展开合作,对其投资累计超过185亿美元。[9]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宣布中国成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将继续增加对不发达国家加大投资。致力于帮助落后国家摆脱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2.制度层面的制度性公共产品。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方参与的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完成份额和改善治理机制方面的改革和推进,以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一带一路”,中国都积极提供制度设计的贡献。2016年9月13日,习近平在杭州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交书交存仪式上表示,中国秉承“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中国用独有的东方智慧,探索新的实践途径,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制度性公共产品,极大丰富了国际视野制度层面的内涵。
3.精神层面的精神性公共产品。中国面对自身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对于应对当今世界的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和借鉴意义。创新发展可以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活力;协调发展可以改变世界地区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的难题;绿色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发展方式提供了新模式;开放发展为当今“逆全球化”的质疑做出回应、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提供了新思路;共享發展可以为促进“一带一路”,扩大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朋友圈”。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和”文化,可以促进文化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是人类共同利益在价值观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延展和升华,是其外交观在价值维度的凝炼与表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天下为公”凝心聚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作为合作共赢一种新的理念和基础,积极探索新实践。深化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建构,致力于当今世界新机遇的伟大实践,中国正在探索全球治理的新领域,不断为国际社会探索人类美好的制度,贡献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 .2017-1-20.
[3]贺 来.马克思哲学的 “类”概念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6,(08).
[4]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人民明日报.2017-5-15.
[5]阮宗泽.“一带一路”开辟合作共赢新天地[J].求是.2017,(10).
[6]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闭幕词[N].人民日报.2017-5-16.
[7]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6-1-1.
[8]习近平: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N].人民日报.2016-9-5.
[9]亚·弗·罗曼诺夫.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新态度[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2).
[责任编辑:谭晓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