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

2017-10-11肖永辉赵瑜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和谐发展财富马克思主义

肖永辉++赵瑜

[收稿日期] 2017-04-19

[作者简介] 肖永辉(1977-),

男,吉林通化人,长春工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赵 瑜(1982-),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 财富观,是人们特有的对财富的根本观念。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富成为了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衡量个人价值体现与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拜金”“富二代”等不健康意识影响,人民的财富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因此,当下迫切需要对人们的财富观进行科学引导,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而马克思主义財富观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在纠错、指导现代人回归正确财富观路径起着指导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财富;财富观;价值观;和谐发展;国富民强

[中图分类号] F09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6-0004-03

一、引言

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转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市场经济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模式。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和热情达到了无法预想的程度,以至力争抓住所有的机会去创造财富,伴随这种趋势,人们关于财富观的变化,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舆论导向扭曲,人们往往过于看重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地位、话语权、选择权,甚至有些不法之徒通过非法手段聚敛财富。等等。这种价值观的出现,提醒人们必须认识到自我财富观的错误倾向,因而社会呼唤能有一种科学正确的财富观作为指引,对生活与财富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界定。

基于当前的社会背景,许多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指导思想。本文在剖析马克思主义财富观思想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考察财富问题,正确理解财富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现代人的人生发展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基本解读

(一)财富由物质内容构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必须从自然界中索取必要的生活物质,而另一方面,人又超脱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因为人类会通过劳动来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财富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财富主体的存在。尤其是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人们对自身和外界环境的更高层次不断有了新需求,仍至主动结合各种力量,探究生命的本质及外延,千方百计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财富是一种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1]人是超越了其他物种的特殊存在,是在生命进化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财富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可促使人类向全面健康发展的道路加速前进,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而获取相应的物质报酬。

可见,财富是激励人们通过各自才能外化获取相应的物质报酬,与此同时实现自身发展的有效生产动力。

(三)财富有非物质形态

马克思主义将财富的存在形式拓展到了非物质形态。马克思认为,财富不仅仅是以外显性的住房、车辆等形式存在,也有以满足人类精神方面需要文化、民俗、著述等形式而存在。非物质形态的财富是一个国家所特有的财富形式,常常产生于一种特定的精神或场景,也具有间接的财富价值。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应和谐统一发展。

(四)衡量财富的尺度是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财富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得来,财富的聚集,从反面映证了人类适应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变化,释放了本质力量,从一定程度上讲,创造财富不是最终目的,人类的全面发展才具有终极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将财富与个人的发展建立在和谐统一的联系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人在发挥自身力量征服自然的同时,创造积累财富,而当财富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人也就随之实现了全面发展,从而体现着个人的宝贵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人形而上学财富观的批判

(一)人们的价值观导向的分化

现代人对财富的追逐已经逐渐进入到几近疯狂的地步,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导向,让整个社会已经发展到拜金的程度,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两极分化,有一部分人过分地追名逐利,以豪车、楼房作为衡量自身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在此扭曲的价值观的催化下,日益变得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不折手段地积累财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深刻意识到,当今社会“各种内在矛盾以与不动产、积蓄、信贷基金及财富的增长相似的速度不断地积累起来”[2],当过分注重财富的物化表现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流趋势时,人们将无法分辨错误价值观与正确价值观,因而漠视道德准则,使原来的不道德行为逐步转化为大众可以接受的“道德行为”,应该说,这是正个社会的悲哀。

(二)重视物质财富轻视精神财富的积累

日益快捷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物质的追求胜过了精神财富的追求,使人们进入到一种误区,当一些人加入到物欲横流的社会后,他们是重视表象化,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取的,因为人们丧失了精神财富的支撑,所以物质财富积累的越多,只会手足无措,继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在个人精神财富的积累上,我们提倡积攒得越多越好。要想增加个人的精神财富,需要首先明确精神财富的来源,它的来源主要有:前辈人的历练;对古今中外史籍的阅读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譬如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先贤们将毕生所得结合他人经验而成知识,因此,读书是我们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来源。人们要小心精神财富的流失,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连带效应,我们要像保管物质财富一样,守护精神食粮。

(三)不劳而获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当下不少人主观上出现了一种极为可怖的“不劳而获”思想。甚至一些长期生活在穷困山区的民众,也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产生不良想法,一夜暴富的不良思想作祟,以至通过违法乱纪获取他人钱财。而生活条件一旦稍富后,便任意挥霍,更有甚者,倚仗财富污蔑他人的人格。种种现象表明,不劳而获的旧观念占据了社会大众的头脑,而这种思想对青少年的危害尤为严重。社会群体性财富观的两极分化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于财富对人的影响,探究了财富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观念对于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着重大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与追求财富的和谐统一观念

马克思主义将财富的追求看作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必要的物质基础,但绝对不是终极目的。现在有许多人无法保持人在财富面前的主体地位,渐渐被财富所奴役,必然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所以,统一财富与人类全面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是当下社会所必需。

(二)尊重劳动,摒弃不劳而获行为

马克思主义财富观重视劳动创造,物质的财富支撑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且认为物质财富不可能凭空获得,必须通过劳动来创造。正因为因此,国家坚持通过“五一”劳动节来表彰先进劳动者,也通过此项仪式来弘扬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价值观。

只有打击投机等不劳而获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改变人们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传播劳动促进小康的价值理念。

(三)消除绝对重视物质财富的思想

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崭新的视角分析人类与财富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心的思想是,对“物质本身”财富观的摒弃以及对人类自由发展的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财富的关注与追逐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非议的。但由于社会舆论导向,部分人的财富观逐渐被扭曲,他们坚持“以物为本”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因此,迫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不良导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更好地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实现国富民强目标。

[参考文献]

[1]冒大卫. 马克思财富观念的多维透视与当代价值[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2]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

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等,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谭晓影]endprint

猜你喜欢

和谐发展财富马克思主义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新财富500富人榜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