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高三复习课设计

2017-10-11北京市通州区理工附中通州校区北京101119

生物学通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乙醛脱氢酶等位基因

王 岩 (北京市通州区理工附中通州校区 北京 101119)

乙醛脱氢酶2(ALDH2)是参与人体内乙醛代谢的关键性酶,在细胞中起到防御醛类毒性的作用。当人体内存在乙醛脱氢酶2基因时,可以合成有活性的ALDH2,有效催化乙醛分解成乙酸,人饮酒后表现为脸色“正常”;当人体中存在突变的乙醛脱氢酶2基因时,合成无活性的ALDH2,导致乙醛继续留存在体内,使人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不良症状。同时,乙醛会使毛细血管扩张,进而使人饮酒后表现为“脸红”。在“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节复习课中,尝试通过分析常见实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案例描述与分析

1.1 教学内容分析 2016年北京理综卷的第30题中,学生对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学生在解遗传题时存在一定的为难情绪,是该类题的得分率不高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在对什么是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理解上仍存在误解。而且,教师讲授之后,仍有学生不理解,也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迁移。针对这些情况,以人饮酒之后“脸红”或“正常”为情境展现,对基因决定的生物性状进行全新讲解,争取对“基因—蛋白质(结构蛋白/酶)—性状”有一定新的认识(图1)。

图1 本节课知识结构

1.2 学情分析 遗传和变异内容较难,也是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部分。通过分析新的情境问题,通过思维活动、问题探讨,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实验分析和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进行了适当的训练及培养。

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出发,学会关注身边的现象,关心家人和朋友的健康,可以承担相关责任,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概述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的分析和探讨,培养获取信息、图文转换、实验分析、文字表述书写等能力;②通过对新情境资料的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领悟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学科观点;②珍爱生命,认同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③体验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发展的关系。

3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显、隐性基因的判断。

2)难点:显、隐性基因的判断,电泳图的分析。

4 教学过程

4.1 情境展现人饮酒后“脸红”或“正常”的原因

酒精中的主要成分为乙醇。饮酒后,乙醇在体内主要通过胃和小肠吸收进行代谢,在体内的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等相关酶的参与下进行。大部分乙醇主要经ADH作用生成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酸,然后进入氧化循环反应,最终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当人体不能合成ALDH或ALDH活性较低时,不能催化分解乙醛,当乙醛不能及时代谢消耗,在体内大量积累时,会使毛细血管扩张,而脸部毛细血管的扩张才是脸红的主要原因(图2)。

图2 人饮酒后脸红的原因[1]

通过情境的展现,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了解饮酒后人“脸红”“正常”的原因,对生物性状有整体的认识,并训练了对新情境的理解、信息的提取、图文转换等能力。

4.2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饮酒后人“脸红”“正常”都是生物的性状,而决定性状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在饮酒后“脸红”或“正常”的人体内,控制合成ALDH2的相关基因有什么区别?情境展现:ALDH2基因位于人类第12号染色体,长约44 kb,包含13个外显子,编码的多肽链含有517个氨基酸残基。

ALDH2存在多个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国内、外研究最为热门的位点系外显子12中的一个鸟嘌呤(G,野生型)被腺嘌呤(A,突变型)替代,导致其编码的多肽链第 487位的谷氨酸 (Glu)变 为 赖 氨 酸 (Lys)即 Glu487Lys,野 生 型等位基因用ALDH2*1表示,突变型等位基因用ALDH2*2表示。由于乙醛脱氢酶是随机组合的四聚体,一个突变型的亚基影响了四聚体的稳定性,进而影响酶的活性。故野生型ALDH2基因(ALDH2*1)表达可合成乙醛脱氢酶,催化乙醛生成乙酸。突变体ALDH2基因(ALDH2*2)合成的酶没有活性。现科学家通过DNA测序技术,将ALDH2*1和ALDH2*2基因进行了碱基测序(图3、图4)。

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并思考相关问题:

1)ALDH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2)ALDH2的合成由什么决定?

3)ALDH2基因位于几号染色体上?

4)ALDH2基因有几种?是一对什么基因?2种基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通过观察可知,突变体ALDH2基因的碱基发生什么变化?

6)此种变异属于什么变异?

7)野生型ALDH2基因用G表示,突变型ALDH2用A表示。试写出人群中有关ALDH2基因的基因型。

性状是表观遗传学,如何使学生能够和分子遗传学中的基因联系在一起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此内容存在非常大的思维障碍。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考查学生对文字和相关图片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表观遗传学到分子遗传学思维的转变。理解基因—蛋白质(酶/结构蛋白)—性状的过程。

4.3 人群中ALDH相关基因型的决定 情境展现:研究发现,ALDH2基因中存在特异性片段为339 bp(图5),野生型基因G可被限制性内切酶Eco 57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切割成263 bp和76 bp 2个条带,而突变型基因A,由于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丧失了酶切位点,不能被切割,电泳结果仍为339 bp条带。应用此技术,对某家系成员相关DNA进行实验并电泳结果(图6):

图 5 ALDH2 基因特异性片段电泳图[4-5]

图6 某家系成员相关DNA电泳结果[4-5]

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并思考相关问题:

1)在基因研究中,常需利用限制酶,限制酶的功能是什么?

2)通过观察电泳结果可知,如果1号和3号婚配,F1可能是图2中的几号个体?

3)基因型是什么?

4)属于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生物学是理科学科,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相关结论的一门学科。对实验的探究、理解、分析是生物学科的重点。对电泳图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实验的分析。

4.4 显、隐基因的判断 有活性的ALDH2为同源四聚化合物。杂合子(GA)中,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等量表达,其表达有活性的ALDH2的概率大约是6.25%,表达量太少,所以杂合子的个体的酶活性几乎没有,喝酒后会有脸红现象[6]。

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并思考相关问题:突变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该问题为主观题,符合近几年北京高考的方向,由学生思考后书写(图7、图8),训练学生主观题的阐述和书写能力。通过对相关性状的分析,明确显、隐性基因;同时,也可通过显、隐性基因的作用,明确生物的性状。

图7 学生书写答案(1)

图8 学生书写答案(2)

4.5 大量饮酒的危害

1)调查发现,突变纯合体(AA)每周过量饮酒次数>3次,患肝癌风险的是野生纯合体(GG)的3倍多。同时,患胃癌易感性达2.46~2.72倍。突变纯合体少量饮酒后,就会出现全身潮红、头痛、心悸及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反而传递给饮酒者一定的信息,要少量饮酒,可视为对自身的“保护性”[7-8]。

2)摄入人体的酒精,除少部分通过呼吸、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95%~98%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当摄入酒精量超过人体乙醇代谢速率时,将会引起肝脏损伤,即酒精性肝病。

3)通过比较人饮酒前、后脑CT相关图片,以及不同浓度乙醇作用不同时间大鼠神经元的细胞活力的实验,学生就饮酒对人类的相关影响开展讨论。

4)酒驾的危害。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有关酒驾视频。

5)解酒药的用途。

通过以上大量事实的呈现,学生感受到大量饮酒的危害,在倡导健康生活的同时,感悟生命的珍贵,并培养一定的社会责任心。

4.6 前景展望 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研制新型解酒药,由学生自主讨论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将知识进行迁移,学会学以致用。

5 成效与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从表观遗传学到分子遗传学,利用大量的资料、图片、电泳实验,引导学生逐层分析,了解相关遗传题的研究及思考思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图文转换的能力、实验分析的能力、文字表述书写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的同时,对遗传及变异的本质也有了充分的了解,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对新情境的分析,学生达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应用。同时,通过对饮酒的危害、酒驾的危害及解酒药的研制等方面的探讨,让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健康地生活,感悟生命的珍贵。

6 教师知识拓展

6.1 SNP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简称),全称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所表现的多态性只涉及到单个碱基的变异,即通常说的基因的点突变,这种变异可由单个碱基的转换(transition)或颠换(transversion)所引起,也可由碱基的插入或缺失所致。但通常所说的SNP并不包括后2种情况。由转换和颠换引起的变异,二者之比为2∶1。SNP在CG序列上出现最为频繁,而且多是C转换为T,原因是CG中的胞嘧啶常被甲基化,而后自发地脱氨成为胸腺嘧啶。一般而言,SNP是指变异频率大于1%的单核苷酸变异。在人类基因组中大概每1 000个碱基就有一个SNP,人类基因组上的SNP总量大概是3×106个 。因此,SNP成为第3代遗传标志,人体许多表型差异、对药物或疾病的易感性等都可能与SNP有关。

6.2 全同等位基因/非全同等位基因

全同等位基因(homoallele):在同一基因座位中,同一突变位点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所形成的等位基因。

非全同等位基因(heteroallele):在同一基因座位中,不同突变位点发生突变所形成的等位基因。

6.3 RFLP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简称),全称 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DNA分子的特异序列,并在特定序列处切开DNA分子,即产生限制性片段的特性,对于不同种群的生物个体而言,其DNA序列存在差别。如果这种差别恰好发生在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并使内切酶识别序列变成了不能识别序列,或是这种差别使本来不是内切酶识别位点的DNA序列变成了内切酶识别位点。这样就导致了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该DNA序列时,就会少一个或多一个酶切位点,结果产生少一个或多一个的酶切片段。由此形成了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不同物种DNA序列时,产生不同长度大小、不同数量的限制性酶切片段。后将这些片段电泳、转膜、变性,与标记过的探针进行杂交、洗膜,即可分析其多态性结果。

猜你喜欢

乙醛脱氢酶等位基因
亲子鉴定中男性个体Amelogenin基因座异常1例
广东汉族人群D18S51基因座等位基因分型现象分析
广东汉族人群Penta D基因座off-ladder稀有等位基因分析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WHOHLA命名委员会命名的新等位基因HLA-A*24∶327序列分析及确认
乙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活优化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动态测定及价值
对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的改进
p53和γ-H2AX作为乙醛引起DNA损伤早期生物标记物的实验研究
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