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的“非建筑”
——当代建筑形态弱化策略研究

2017-10-11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弱化建筑师图像

汪 瑜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建筑的“非建筑”
——当代建筑形态弱化策略研究

汪 瑜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当代空间设计观的转向、审美价值观的嬗变、影像文化的冲击以及建筑、城市、景观的一体化发展推动了建筑形态的弱化。一些建筑师采用轻盈感的临时策略、平面化的图像策略和隐匿式的地景策略弱化了建筑的体量感、恒定感、物质性和表现性,使建筑呈现出了一种“非建筑”的状态。

建筑形态;形态弱化;建筑美学

建筑形态作为表现建筑物构筑艺术最直观的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方式。从宏伟体量的塑造,到纯净几何的组合,再到复杂混沌的建构,建筑形态的流变都是建筑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本质体现。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的思维观念已进入了一个动态多维、富于弹性的开放领域,建筑设计也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语汇。一些先锋建筑师在设计中不断扩充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再只关注于建筑自身“强”的形体表达,而是将建筑置于大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系统中加以观照,消解了传统建筑实体的恒定感、三维感、厚重感和凸显感,使建筑形态在设计范式和表现方式上呈现出了一种“弱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了建筑的“非建筑”建构。本文从当今纷繁复杂的建筑现象中抽离出“弱化”这一特征,试图探索出建筑形态弱化的动因和策略,以期深化对当代建筑形态设计的本质认识,寻求新的启发。

一、当代建筑形态弱化的社会原因

(一)空间设计观的转向

传统的空间设计观崇尚理性、绝对、静止的思维方式,关注设计的逻辑性、因果性和确定性,认为空间设计应当遵循完美的结构和严格的秩序,应当将线性原则作为一切形式创作的根本出发点。然而,在当代复杂性科学和先锋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空间设计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混沌学揭示出事物发展的普遍无序性和内在随机性;系统论表明了系统内部整体与局部的复杂关系;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强调自然界的本质是分形的、不稳定性、自组织性的;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差异哲学关注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动态演化,推崇多样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正如这些复杂性科学和先锋哲学思想中所折射出的反叛精神一样,当代一些建筑师试图摆脱传统理性设计观念的束缚,颠覆以往固化、机械的设计原则,开始重新审视建筑的存在方式与意义,提倡以混沌多元的思维处理建筑的表现形式,以动态复杂的眼光看待建筑的社会属性,以有机关联的视角认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当代空间设计观在前沿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下,逐渐实现了从孤立到联系、从精确到模糊、从确定到不确定、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向,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当代一些建筑形态的弱化。

(二)审美价值观的嬗变

审美价值观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认识世界的阶段性产物,因此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古典主义时期崇尚尺度和比例的保持、对称与秩序的安排、永恒与崇高的体现;现代主义时期追求简洁纯净、清晰明确的理性审美;而当代社会的审美价值观“完全摆脱了总体性和简单化的线性思维惯性,朝向更加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途。”[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代的人们处于一个不断变幻的“流动”世界中,一切认知都在加速更新,生活方式也变得不可预测,因此丧失了永恒性和明确性的审美标准,转变为多元化、临时性、不确定性的审美趋向;(2)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多媒体光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艺术形式逐渐被视觉符号、图像影像所包围,人们对美的意义追求逐渐转为对美的信息需求;(3)随着当代人们的生态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对美的认识也逐渐拓展到对自然生命系统的重视,倡导生而不有、万物一体的生态美学。当代审美价值观的嬗变深刻影响了建筑师对建筑形式美的认知,使他们开始关注建筑的临时性、不确定性、图像化、信息化以及建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影像文化的冲击

信息化、数字化、图像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相较于传统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它们显得更加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图像的大量繁殖和传播,使当代文化的叙事方式越来越便捷和高效,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世界。著名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Ales Erjavec)在他的著作《图像时代》中提到:当代社会已经是视觉主导社会现实的影像社会,视觉表象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本体基础[2]。美国哲学家费雷德里克·詹姆逊(F.R.Jameson)在《文化转向》中指出:当今时代影像文化的弥漫使得文化本身的范围扩展了,图像技术真正承担着认识论的功能[3]。可以说,影像文化不仅引发了当代文化形式的转变,也深刻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伴随着影像文化的冲击,当代一些建筑师积极思考新的建筑表现方式和人的感官接受模式,不断将建筑作为视觉图像的展示场,使得建筑的三维实体感被二维图像所弱化。

(四)建筑、城市、景观的一体化发展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迅速增强,但过度地掠夺与索取也带来了生态系统的失衡和人居环境的恶化。于是,在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的驱策下,人们开始重视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和谐发展,建筑也逐渐延伸到城市景观中。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提出了一种缓解环境恶化、人口聚集等城市发展问题的策略,即“巨构形态”(megaform),主张建筑应当是水平延伸而不是竖向发展,提倡建筑在更大程度上将自身作为城市和景观的延续,从而融入到环境之中。哈佛大学景观学教授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在他所著的《景观都市主义:一般理论》一书中提到:建筑不仅是洞悉城市的透镜,还应当是城市和景观的一种媒介[4]。当代一些建筑师也积极采用地形学的策略,强调建筑、城市、景观的同源性和一体化发展,在建筑形态的设计思路上越来越接近于城市和景观设计,使建筑不再以一种异质性的形象出现,也不再是环境中单一的视觉焦点,而是与城市、景观一起构成的复合体。由此产生的地景建筑削弱了建筑的表现性,使建筑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融于环境之中。

二、当代建筑形态弱化策略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为了体现建筑的永恒性和纪念价值,常常运用夸张的尺度、厚重的墙体、严整的秩序、强烈的虚实对比来强化建筑的实体性和本体形态。然而,在当代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形态呈现出了一种“弱化”的新方向。空间设计观的转向和审美价值观的嬗变促使当代一些建筑师采用模糊、不确定、轻盈感、临时性的设计策略,弱化了建筑的恒定感和体量感;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影像文化的冲击启发了当代建筑师在建筑表皮设计中运用平面化的图像策略,弱化了建筑的物质实体性;建筑、城市、景观的一体化发展推动了建筑师对隐匿式地景建筑的关注,使得一些建筑形体被消解于环境之中。

(一)轻盈感临时策略

轻盈感、临时性的建筑形态弱化策略较多地出现在当代一些日本建筑师的作品中,其中以伊东丰雄(Toyo Ito)、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的作品为主。伊东丰雄认为,建筑不是长久的存在,而是一种临时物,并能在其生命周期内体现时代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瞬息万变[5]。在他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建筑的形态和功能已变得不合时宜,最终会被一些新的建筑所取代,因此“建筑的形式应该是未完成的、不重要的,应该与自然和都市空间保持同步。”[6]这种临时性设计理念鲜明地体现出了弱化的意象,暗示了建筑的非物质性存在。

伊东丰雄的临时性建筑思想最开始是从对自然界现象的研究来展开的,特别是“风”的轻盈感、飘逸感和流动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曾指出,如果说“机器”是工业时代确定性和必然性建筑的典型象征物,那么,“风”则是当今信息时代不确定性和临时性建筑的变体。他设计的位于横滨的“风之塔”便很好地诠释了建筑的轻盈感和临时性。建筑外观是一个简洁透明的椭圆柱体,表皮上覆以轻薄的金属网孔板材和环形的霓虹灯和氖灯串,内部被椭圆柱体罩着的通风塔表面则布满了镜面反射材料。夜晚,在变幻莫测的内外灯光照射下,建筑表皮像被披上了一层轻盈、朦胧的薄纱,建筑形体仿佛消失。同时,建筑表皮上的灯光会随着风力和风向的变化以及城市环境音的大小而跳跃变换,打破了建筑的恒定感,使建筑呈现出动态的柔美效果(见图1)。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作为伊东丰雄的学生,充分借鉴和吸收了临时性建筑思想。他们设计的建筑较多的以白色单薄的界面、纤细的竹子、透明或半透明的反光材料来摆脱重力的束缚,消解建筑的体量感,使得建筑的结构仿佛被抽离,呈现出轻盈、漂浮的弱化形态。

(二)平面化图像策略

当今社会是一个被媒体和图像所包围的信息社会,视觉文化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7]。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当代影像文化的冲击,逐渐成为了信息的承载体。越来越多的视觉符号浸入建筑表皮中,以一种平面化、无深度、无中心的形式消解了建筑的三维实体感,弱化了建筑的物质性和确定性,启发了人们从另一角度来思考建筑的现象和本质。

法国当代建筑大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十分关注建筑的图像化发展。在他看来,当代空间的品质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建筑的张力更多的是外表上的呈现,是图像、灯光、色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他的设计常常借助于视觉图像巧妙地将建筑隐藏了起来,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于建筑表皮上的图像信息而忽略了建筑本身的存在。在新哥本哈根音乐厅的设计中,努维尔在建筑表皮上运用了玻璃纤维和PVC材质,并利用多媒体光电技术使建筑立面成为了一块巨大的影像屏幕。一些音乐家的表演画面通过屏幕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觉焦点逐渐被影像所吸引,建筑的信息和传媒属性替代了传统的物质性,建筑成为了一种平面化的视觉符号。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建筑表皮的亮度和透明度也会发生改变,带来了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神秘感(见图2)。在这里,建筑不再是构造或功能的必要表达,而是使自身成为一种媒介为人们提供最直接的感官体验。

这种平面化的图像策略使建筑的物质性获得了视觉和心理上的消隐,建筑成为了“非建筑”的虚体。

(三)隐匿式地景策略

“地景建筑”是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对外部形态类似于地景的复杂性建筑的总称,其特点通常表现为:隐匿形体、延伸界面和模拟环境。其中,隐匿形体的地景策略提倡消解建筑的体量,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因此最能体现建筑形态的“弱化”。

提出“负建筑”设计理念的建筑大师隈研吾(Kengo Kuma)一直倡导建筑要尊重场地、环境和当地文化,认为建筑不应是场地中拔地而起的入侵者,而是对场地友好的服务者,主张建筑应当是内敛的、不强势的、甚至是消失的。他设计的龟老山瞭望台便是一座消隐于自然环境之中的地景建筑。该项目场地位于日本芸予诸岛其中的一座大的岛屿上,委托方希望在已经被削平的山顶上建造一个高塔式的地标性瞭望台。然而,在隈研吾看来,不论是在该处建造石塔还是木塔建筑,都会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脱离联系,从而使建筑失去了多样性,变得表象化和单一化。因此,在设计方案中,隈研吾首先恢复了山顶的原本面貌,并在其中开辟了一条缝隙,接着沿着这条缝隙向下开凿了一个剖面呈U字形的空间。这样,整座建筑的“身体”被山体所包裹,成为了一栋没有外观和形状的建筑[8]。人们可以顺着上山的阶梯到达底部的空间,然后朝着瞭望台一侧的楼梯向上攀登,直到视野不断扩大,逐渐到达尽头处的面向海面的瞭望台,获得奇妙的观景体验(见图3)。最终,该建筑获得了委托方和参观者的一致认可。

图3 龟老山瞭望台

如果说通常意义上的高塔式建筑体现的是“强”的意象,那么这座隐匿于茂密山林中的瞭望台则是“弱”的形体表达。

当代建筑形态的弱化并非是建筑师纯主观化的臆想,而是在空间设计观的转向、审美价值观的嬗变、影像文化的冲击以及建筑、城市、景观的一体化发展影响下的成果,是信息社会和多元文化刺激下的产物。建筑师通过轻盈感的临时策略、平面化的图像策略和隐匿式的地景策略构建了一种“弱”的建筑形态范式,展现出了当代建筑领域不容忽视的创造性探索。

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建筑形态的弱化目前还处于先锋状态,并未形成普遍化的规模效应,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部分建筑师对于形态弱化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另一方面则是很多弱化形态的建筑在表达其前瞻性的同时难以兼顾所面临的诸如经济性、实用性、民族性、普适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无需刻意追求建筑的形态弱化效果,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创造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1]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

[2]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6.

[3] 费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1.

[4]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景观都市主义:一般理论[M].刘海龙,刘东云,孙 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9.

[5] 陈 晞.表皮的“临时性”演绎——解读伊东丰雄的“透层化建筑”理念[J].建筑师,2004(4):94-97.

[6]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伊东丰雄的作品和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57.

[7] 任 军.当代科学观影像下的建筑形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39.

[8] 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陈 菁,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38-139.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weakening, and inspire the creative form design think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reasons of the weakening of architectural form and explores the weakening strategy of the form. It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space design view, the transmutation of aesthetic values, the impact of image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e, city and landscape promote the weakening of architectural form. Some architects use the temporary strategy of lightness, the graphic strategy and the hidden landscape strategy to weaken the architecture’s sense of volume, constant feeling, materiality and performance, so that the architecture shows a kind of “non architecture” stat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form; weakening of the form;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责任编辑:刘应竹)

“Non-architecture”oftheArchitecture: Research on the Weakening Strategy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Form

WANG Yu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34000, China)

J59

A

2095-4476(2017)09-0065-04

2017-08-09;

2017-09-09

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资助项目(2016ykf20)

汪 瑜(1987— ),女,湖北武汉人,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弱化建筑师图像
胖胖的“建筑师”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当建筑师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