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默写辅助记忆法浅探
2017-10-10周标
周标
摘要:记忆法研究应该成为中学教学法研究一个课题。“识记”能力是高考考查的一种重要能力,这在名句名篇默写题上表现得最为直接。本文针对这一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总结了十二种名句名篇默写的记忆方法,而实用性则被摆在了第一的位置。
关键词:高考;名句名篇; 默写;记忆法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高考语文必考点。根据《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语文科》,高考语文江苏卷“名篇篇目”涉及初、高中教材中共计44篇古诗文,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题量约8句,赋8分。这8分打基础的识记题对每分必争的考生来说,谁也不敢稍有闪失,更不会轻言放弃。那么,如何保证把恁多的默写内容背熟记牢并默对?记忆方法的辅助就显得非常必要。针对平常名句名篇背默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拟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记忆方法作了一点浅层次的探究,现总结如下:
一、拆解难字法(简称“拆字法”)
一些字形复杂,笔画较多的,稍有不慎就可能笔误的字,适用拆字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繁难的字拆解成几个笔画相对简单的字或偏旁部首。例如:
①棄孤舟之嫠妇 嫠:未、攵、厂、女。有些字或偏旁部首,读音生僻或者未知读音,为了方便,可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如“攵”,属于生僻字,音pū,但因作偏旁时称“反文”,姑且读作“文”。
②畏途巉岩不可攀 巉:山、ク、口、比、兔(读作“山刀口比兔”)。
③隰则有泮 隰:阝、曰、幺、幺、灬(读作“耳日114”)。
④肇锡余以嘉名 肇:户、攵、聿(读作“户文聿”)
再如:蔌(山肴野蔌)、翱(翱翔蓬蒿之间)、漱(飞漱其间)、寐(夙兴夜寐)、翳(树林阴翳)、舻(舳舻千里)、麋(侣鱼虾而友麋鹿)、扈(扈江离与辟芷兮)、豗(飞湍瀑流争喧豗)、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羹(一豆羹),等等。这些字的记忆都可采用拆字法。拆字法用得好,完全可以避免书写时笔画错漏或衍出,甚至可以让使用者从中感觉出幽默风趣的味道,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偏旁对称法
古诗文名句中不少短语或句子结构对称,对应或相邻位置的字偏旁相同,一般词性也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关。一旦把握住这些对称性特点,默写时自然就避免了失误在不对称上面。例如:
①忧谗畏讥 “谗”和“讥”位置对称,偏旁相同。任何一个都不能写成“馋”或“饥”,否则就会出现不对称。
②妃嫔媵嫱 四个字都有相同偏旁“女”。记住这一对称的特点,“媵”就不会误写为“滕”,“嫱”也不会误写为“墙”。类似的再如:锱铢(奈何取之尽锱铢)、蜉蝣(寄蜉蝣于天地)等。
③樯倾楫摧 “樯”和“楫”偏旁相同(对称);“摧”与“倾”词性相同(对称),都是动词,只是偏旁不同(不对称):记住这些,这四个字的偏旁就不容易写错。需要强调的是,偏旁不同(不对称)的情形虽然较少,但一不留神就会写错——写成同一偏旁。如:蛇鳝(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竦峙(山岛竦峙)、俄顷(俄顷风定云墨色)。
三、求异法
有时不同名句中的两个或以上单字,除具有明显的相同点外,更有值得注意的不同点,如字音虽相同,而字形不同;字形虽相近,却多或少了偏旁,或偏旁不同,或一两处笔画不同。例如:
①辩(辩乎荣辱之境)/辨(欲辨已忘言)
②览(皇览揆余初度兮)/揽(夕揽洲之宿莽)
③臾(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哀吾生之须臾)/谀(官盛则近谀)/庾(多于在庾之粟粒)
④鬟(梳晓鬟也)/髫(黄发垂髫)/鬓(艰难苦恨繁霜鬓)
⑤至(无以至千里)/致(而致千里)
⑥啄(檐牙高啄、谁家新燕啄春泥)/琢(玉不琢,不成器)
⑦惟(惟草木之零落兮、惟江上之清风??)/唯见江心秋月白
⑧徙(鹏之徙于南冥也)/徒(郯子之徒)
⑨陬(摄提贞于孟陬兮)/诹(以咨诹善道)
⑩耻(不耻相师)/齿(君子不齿)注:两个“不chǐ”,字音相同,字形不同。
明确异同,避免混淆,是记忆的关键。再如:“想当年”:一个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一个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如果“交叉”,岂不乱套?求异法的好处,就是能够一下子记住好几个句子,使记忆时效大大提高。请看用“求异法”来记忆重章叠唱的《诗经·蒹葭》:苍苍、为霜、方、长、央/凄凄、未曦、湄、 跻、坻/采采、未已、涘、 右、沚。——只要记牢由诗句末字末词联成的这三句“诗”,整首诗的记忆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
四、求同法
不同的句子中,出现相同的汉字(读音或相同或不同),要善于分类汇总。例如:
①阙:城阙辅三秦、不知天上宫阙、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必能裨补阙漏
②尊:一尊还酹江月/举匏尊以相属
③钩:钩心斗角/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④辩:此小大之辩也/而御六气之辩/辩乎荣辱之境/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⑤裳:初为《霓裳》后《绿腰》/整顿衣裳起敛容/渐车帷裳/猿鸣三声泪沾裳
⑥沧:沧海月明珠有泪/渺沧海之一粟
用求同法的好处,与求异法一样,也可以一下子记住几个名句。求异法、求同法,都要关注具体汉字的细节,可参看下文“汉字细节法”。
五、正音法
咬准字音,也是记忆的一种方法。“正音法”要求不受方言音和习惯性误读等的影响。例如:
①抚fǔ:以手抚膺坐长叹(易混为“扶fú”)
②毋wú:毋临渴而掘井(易混为“勿wù”)
③淘táo: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易混为“涛tāo”)
④愆qiān:匪我愆期(易混为“衍yǎn”)endprint
⑤绮qǐ:轉朱阁,低绮户(易混为“倚yǐ”)
⑥诲huì:诲人不倦(易混为“悔huǐ”)
⑦潜qián:舞幽壑之潜蛟(易混为“浅qiǎn”)
⑧偕xié: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易混为“皆jiē”)
⑨一般: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易混为“一番fān”)
⑩蜡炬:蜡炬成灰泪始干(易混为“蜡烛zhú”)
正确书写汉字并读准字音,就不易混写成读音相近的别字。
六、错音法
错音法,是非常规记忆方法,故意读错音,多用于对一些通假字的记忆。通假字怎么读?古汉语语境下应该异读,即读本字读音。但为了记忆,不妨“明知故犯”,读通假字的读音,默写时就不容易写错字形。因为许多通假字是多音字,所以读多音字的另一个读音(又音)似乎并不算太离谱,而且有些通假字在现代汉中已经这样“将错就错”。如“受益匪浅”的“匪”,不念“非”而念“fěi”。用“读错音”来纠正“写错字”,这是一种以毒攻毒方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错音法只是为了达成记忆的权宜之计,使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滥用,以免弄巧成拙、中“毒”而亡。例如:
①匪fěi: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②有yǒu:虽有槁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②嗣sì:子宁不嗣音(嗣,通“遗”)
③识shí:默而识之(识,通“志”)
④燕yàn:塞上燕脂凝夜紫(燕,通“胭”)
⑤知zh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以上例子中标注的音,都是“错音”,即通假字的读音。少数多音字,也可临时借鉴“错音法”来增强记忆。例如:
①坻dǐ:宛在水中坻(坻:水中的小洲。句中正确读音chí)
②予y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我。句中正确读音yú)
读“错音”,还包括故意使用方言音,偶尔也能有出奇的效果,例略。
七、明确通假法
古诗文名句中存在通假现象的,一定要小心,对通假字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否则,默写时可能会将通假字写成本字而致错。例如:
①百废具兴(具,通“俱”)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
③亭亭净植(植,“植”通“直”)
④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
⑤于嗟鸠兮(于,通“吁”)
⑥便要还家(要,通“邀”)
⑦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直,通“值”)
⑧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八、前后呼应法
如果两个或以上句子句式相同,内容上前后呼应,那么此时适用“前后呼应记忆法”。用此法防止混淆语境进而导致默写时交叉错乱情况的发生,要点是看清语境,或明确语源(出处)。此法与上述“求异法”结合使用,效果更佳。例如: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③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④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⑥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⑦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⑨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顾觊之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瑀》)
理清几个句子的脉络顺序,注意前后呼应的逻辑规律,记忆就才不会出差错。这种前后呼应,大到句子,小到字词。例如:
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两个“豫”呼应,不能弄成一个通假字一个不是)
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两个“而”呼应,要么同时出现,要么都不出现)
③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两个“则”呼应,同上)
有人说,最好的记忆方法是重复。当然,重复多了就熟能生巧,要不清代孙洙怎么会说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呢?可是,重复又绝非死记硬背。怎样重复才能事半功倍,赢得最佳的记忆效果?窃以为,提高古诗文默写的精准度,需要比较不同的记忆对象,加深理性认知,把握古诗文记忆的内在规律,并最好能够辅之以切实可行的记忆方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
[3]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J].江苏教育考试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