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2017-10-10李钊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教研活动优化策略有效性

李钊

摘 要: 教研活动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各种实际问题,效果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开展教研活动时,教师要改变传统教研活动中“套模板”、低效能”、“走过场”等现象,将教研活动的“输血”模式轉化为“造血”机制,关注从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最终达成“诱发内需—激发热情—主题渐进”的活动设计,实现教研活动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教研活动 有效性 优化策略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现阶段很多教研活动形式上基本还是以教研员为主体的“教练模式”,偏重于“输血”型的实施现状。

一、教研活动现状分析

(一)活动形式“套模板”

组织者仍习惯“发活动通知—听专家报告—展示优秀课例—同行评课议课”的操作套路,以前我参加过一些省市各类教研活动,大多数采用类似的流程举行,这样的活动形式必然有它的优势,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往往只是按照套路走个形式,活动缺乏针对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主题设计,也没有需要落实的目标要求,缺少对活动对象的深入分析,缺乏对活动过程周到的设计与准备。专家讲,教师记,教师参与度不高,参与者处于“看看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也不动”的状态,教研活动成效不大。

(二)活动内容“低效能”

很多教研活动存在“近视”现象,即只顾眼前的近期工作,忽视对教师素养发展规划和培养。活动内容常常局限于以考试为中心的研究,多以传达布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的任务为主,或者公布比赛结果等。导致部分教师一讲到教研活动就拿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那是教研员的事情啦”、“那是名教师的事情啦”、“对教学帮助不大啦”“没有时间啦”、“浪费精力啦”、“会影响教学质量啦”等。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态度呢?这里面有一个长期没有解开的“死结”在作怪,就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平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要求开展的教研工作,没有形成应有的整合效应。

(三)活动过程“走过场”

主要表现有两种:其一是重准备,轻反思。当老师接到要上教研课的任务时,往往花很多精力准备这一堂课,并经过反复试教。然后展示给大家。可很多老师上完课就完事了,把最重要的反思、总结、改进丢了,也就把教研效果丢了,这也是多年来教研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其二是重结果,轻过程。我们曾看到很多教研课,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天衣无缝,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课上得非常“成功”,但这“成功”是因为课前教师做了大量铺垫工作,比如对教学某些环节进行了反复“演练”,或者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告诉了一些“重点”学生[1]。这样的排练只是关注教研活动“形”,忽视“神”,同时说明该老师缺乏对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

二、教研活动优化策略

只有使教研活动的“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才能让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参与的教师通过活动有所思、有所得。有效教研的实质是教研的“有效性”,有效教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经过教学研究,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课程执行能力,使教师真正从一个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从而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2]。到底什么样的教研活动才是有效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目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指向预定的目标并且实现,才是有效的。那么评价一个教研活动是否有效,需关注从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

(一)把脉问诊寻内需

确定教研活动的目标指向,即活动主题要有针对性:包括:一是要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要的针对性。包含两个维度的问题指向:解决什么事?针对什么人?教研活动必须秉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理念。面对实际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有太多问题需要探讨,有太多需求有待满足,究竟哪些问题最为关键,哪些需求可以满足呢?我认为教研活动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实。只有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取舍,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才能找到适合的问题和议题作为活动主题。在教研活动之前可设计一张主题征集表。

此表是一个开放性征集教研活动主题的思考支架。其中“问题与困惑”和“可能的原因”是研究的起点,是教研活动的“突破口”。这些困惑应该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可以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也可以来自听课后的所思所想。要培养教师的“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总之,这些话题能引起教师表达的欲望、倾听的念想,让教师想说、有话说。“你觉得如何改进”则是教研行动的自主规划,引导教师先行独立思考,建立起自己的研究设想,而不是完全地服从;“需要哪些帮助”的设计是因为每位教师需要的帮助不尽相同,需要我们从个体需求中发现团体需求,进而成为制定教研活动主题的重要依据。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也就是说,要真正实现有效教研,必须找准“真问题”,诱发“真内需”,即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体验,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一种提升自我的方式。

(二)“两全”其美增活性

要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引导者,作为主体的教师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如何才能确保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说必须满足“全员”与“全时”,通过这“两全”才能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全时”表示教研活动从刚开始提出问题环节,就应确定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而不是到了召开讨论会时教师才临时参与进来。组织者通过设计合理的环节,让参与者提前明确活动主题,了解探讨话题,做出针对性的思考,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畅所欲言。本市每年举行的专业教研活动中一般会有一个“主题论坛”环节,主题论坛型教研是一种由关心同一教学问题的教师自由参加、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它的活动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时”的理念。组织者会把论坛主题在活动前2周就告知给参与人员,主题选择多样化且贴近教学实际,如“我的教学困惑与思考”或“我的一次课堂观察与思考”。每位参与者都事先思考和准备,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才不至于处于茫然状态或随机式的即兴发言,现场活动时全体学员带着各自思考分若干小组围绕主题进行讨论,随后推选出组内教师代表发言。各小组学员在活动中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思维的碰撞既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又取得了丰硕的收获。endprint

“全员”则是通过强化任务驱动机制,在活动设置上使参与者感到具有值得思考和行动的参与点,并为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和互动的任务,使全体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活动。如果活动只是由少数教师参与,那么教研活力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衰竭。只有采用有效的任务驱动机制,才能成为教师普遍参与的活动。本市每学期要举行一个名为“职教名优师主题研讨活动”,此研讨活动过程包含“课堂观察、交流式评课、主题论坛、专题讲座、活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环节,充分体现了“研训一体、互动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新理念。其中“听评课环节”由课前交流、课堂观察、课后反思、集中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其中课前交流环节安排了分组说课、集体备课。课后反思环节安排了分组评课。集中反馈环节安排了执教教师总结、小组代表点评。在此项教研活动中,每位老师都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深度参与备课、听课、评课各环节,实现了执教者与观课者之间的深度交流、达成了教学思维与方法的同频共振。

“全员”与“全时”的有机结合,让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迸发出活力与激情。在教研活动中往往有“观摩课”的环节,我们可以先确定上课内容,让所有参加活动的老师都预先各自进行教学设计,等活动当天抽签选其中几位教师实施课堂实践,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机制,让参与者能有体验、有对比、有收获。

(三)链条效应促延伸

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不但要有计划和过程记录,还应该及时反思并总结经验。通过活动的延续和主题的渐进,将每次活动由独立的“断点”成为系统的“链条”,这样设计是保证教研有效性的关键。在每次教研活动中,往往不可能解决提出的全部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生成新问题,这些都将激发教师进一步研究欲望,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及时总结该次活动的经验和成效,梳理活动中反映的问题,为后续教研活动提供研究方向及改进措施。所以教研员应该保持较高的反馈率和反馈的及时性,引领与推动新一轮教学研究工作的展开。

真正有生命力的教研根基是理性思辨。教研只有在“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新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有思想火花出现。例如本市举行的中职学校教学调研活动,整体设计就很重视“链条”环节效应,每一个完整的调研活动时间跨度为三年,每个学期会对全市两三所重点中职学校进行综合性调研。通过教学观察、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等环节对被调研学校收集相关信息。这些数据将会整理成分析材料,形成调研总结。通过这种延续性的教研活动,将各校呈现数据进行分析与对比,能更好地了解各校的整体教学情况,有效促使各校进行扎实有效的教学改革,实现教研活动影响的再延伸。

三、结语

教研活动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和有效开展,才能有效唤醒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调动与同伴交流的激情,激发与专家对话的动力,引导教师由敷衍走向尽责,同时促进教师正确审视课堂教学的优缺点,主动表达个人思考及见解,善意辯驳他人的观点与立场,从而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3]。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认识到,有效教研贵在取长补短。它的落脚点应放在教师知识的增长、理念的提升、行为的改变和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要经得起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研之有用、研之有得、研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志伟,张春燕.有效教研应该是共享教学智慧[J].上海教育科研,2009(9):40-42.

[2]张天扬.关于开展中小学有效教研活动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72-73.

[3]谭长存.论有效教研活动的“四变”[J].教育科学论坛,2016(2):5-7.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研活动优化策略有效性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