淌育优秀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途径
2017-10-10王娟蒋志强
王娟 蒋志强
家风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良好道德的养成、和谐稳定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传承和培育优秀家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实、落细的重要载体。为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基础途径:广泛宣传传统家风文化中关于道德层面的规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不断赋予家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更加有效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作用,形成以涵育优秀家风促进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础“细胞”,自古以来在社会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把家庭、家风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是习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断,把家庭和家风建设提上了一个新的重要高度,指明了家庭、家风建设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宏伟工程中的极端作用。因此,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高度重视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培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涵育优秀家风中“落地”。
家风的基本内容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家风诗》中,“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慌宁,一日三省。”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同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家书、家训。
诸葛亮就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在这篇《诫子书》中不仅讲到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和途径,也指明了立志学习和淡泊名利的重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在大的原则上对其子弟循循善诱,在细微的事务上也是严格要求,可见诸葛亮对良好家风的用心。
而在著名的《颜氏家训》中,则更加系统完整的记录了作者对于子孙“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的家训家规要求。其后,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家风也随之变迁。唐宋元明清时期,家风的发展也到了相对繁荣的时期。《曾国藩家书》就是这一时期家风规范的代表范例,充分的体现了曾国藩“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自新中国成立后的近现代时期,家风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被誉为“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旨、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的《傅雷家书》不仅凝聚着傅雷对祖国的爱、还有对儿子深厚的关怀。书中强调写出了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谦逊,做事严谨,礼仪得体;遇到困境不要气馁,获得大奖不能骄傲;要有国家、民族的荣辱观,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此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及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很好的体现出了家风的带动作用。
中国传统家风家教以家庭成员的崇高的道德思想的形成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以培育良好品行和人格培育为终身修养内容,以于家为国为终身道德理想。中国传统的家风教育在子女成年前后的教育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在子女成年之前,家庭教育以刻苦治学、有所作为为主要内容;在子女成年之后,家庭教育以建设家庭、创立事业为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家风讲究中庸之道,注重严教与慈教并重;能够坚持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达到平衡;可以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知子而训,因材施教;家教范围从胎教、饮食、居家到为人相处之道等都有所提及。
传承与培育优秀家风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相互渗透、层层递进的。人作为社会和国家的基本组成个体,如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基础的缺失,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风尚就无从谈起,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更会成为空中楼阁。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细胞”,家风是良好社会风气构成的“细胞”。家风与社会风气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家风作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影响家风。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最初“据点”,家教是一个人最早能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接受到教育,家风作为培养人们的良好思想观念和游戏与道德品质的文化氛围,是全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千万个具有优秀“家风”的家庭把子女教育好,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得到依托的文化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重视顶层设计的同时,更需要紧密的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家风的唤醒和建设不单单是为了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基本措施。
任何文化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塑造都是经过人类社会岁月的累积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去其糟粕、留其精華”的发展与创新。优良家风的传承是链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脉联系。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家族世代崇尚的处事方法和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还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更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家教故事、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等,对当代人进行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涵育优秀家风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注重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宣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以涵育优秀家风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引导,让人们通过了解、学习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来感知、理解、体悟、认同其中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孝敬长辈、明礼诚信、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求知好学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基本要求十分契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搭建起强有力的全媒体宣传、分享平台。先要树立起大众对家风文化的认同,主流媒体起到引导作用,各大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创新对家风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家风、重视家风从而形成自主创建优秀家风的意识。
重视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发掘。根据我国的特点,应该建立以政府引导,各级文化事业单位参与,成立整理发掘和研究家风文化的研究机构,通过征集、整理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文献从而建立起优秀家训文化研究库。传统家训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资源,需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留精,赋予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积极因子,如将传统家风中的“孝、悌、慈”分别延伸和培育出爱国、友善、责任等新的价值观念。应当赋予和丰富家风在新时期发展的新内涵,与时俱进,体现当代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校协作同共同推动家风建设。学校是承担教育任务的重要机构,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涵育优秀家风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学校的参与具有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作为子女的首位教师,需要言教,更需要身体力行,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身立教,影响子女。目前社会大多数家庭对于家风的重视,大多数成年人做为家长而言自身的价值观意识并不强烈。如果想要很好的涵育优秀家风则需要学生、家长、学校联动参与,学校开展家风家训文化讲堂,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上课,使家长领会“言教”和“身教”的实质要点。“言教”和“身教”各有其特点,让家长学会区分理解,把握其中的方法。课堂上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进行互动,从而逐渐达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作用。
家庭、社区共同联动进行家风建设。社区是由家庭组成的基层社会单位,政府部门要重视社区在家风建设上的重要作用,要逐步的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为家长提供公益、免费的家庭家风教育、家风建设指导服务。在开展社区公益家风建设活动时,应该以有好感的增进社区居民对家风建设的了解为目的,紧扣建立优良家风的主题,促进大家对优良家风及家庭传统的现代意义的理解,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着重强调为什么要建设优秀的家风家教以及当下社会家庭家风建设的可行性,要通俗、易懂,让广大群众容易接受。通过以“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清风满家”等为主题组织开展家风文化大讲堂、报告会、文化长廊、文化展演等活动载体的家风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优势,积极组织家体积极参与进来,让优秀家风文化进社区、进家庭。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族的价值观。如何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庭美德通过家风代代相传,为塑造个体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供支撑,是历代政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政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的:“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洁齐家。”所以,家风建设这一项需要时间积累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个方面共同推进,党和政府度的领到也必不可少。只有社会全体都达成了重视新时期有两个家风传承、培育和塑造家风的共识,并且依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文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推进,切实发展当前的优良家风家教。唯有如此,以涵育优秀家风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