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水浒传》的叙事艺术

2017-10-10董成芬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叙事艺术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董成芬

摘 要: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一部伟大著作,历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我国传统叙事学理论,探究《水浒传》的叙事时序、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其中多样化的叙事时序使《水浒传》的内容更加充实、精彩;视角的限知与全知的不同组合增加了《水浒传》的叙事色彩,使整部小说生动、形象;多样的叙事结构则让文章的组合既符合内容需要,又不露剪接痕迹,高潮迭起、气势连贯。因此,《水浒传》能成为中国白话小说的第一座高峰,与其高超的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水浒传》 叙事艺术 叙事时序 叙事视角 叙事结构

《水浒传》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目前已颇有成果,笔者将结合前人研究,对《水浒传》叙事艺术进行更具操作性的探索研究,为解读长篇小说的叙述技巧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水浒传》的叙事时序

叙事时序指文本展开叙事的前后顺序,隐藏于文本之下[1]。传统史传文学对叙事时序的使用较为娴熟,但《水浒传》与之相比却更成熟。

(一)顺叙的叙事方式

顺叙指依照事件本身发展过程进行叙述。顺叙手法应用不好,就会导致淡而无味。《水浒传》多采用顺叙手法,但读者仍觉唇齿留香,这与其熟练使用顺叙方式密不可分。例如,文章第一回“洪太尉请天师”。首先,平淡之处起波澜。洪太尉在上清宫一切顺利,直至走入后山都无任何意外。在读者看来,洪太尉此行只消步行至山上,事情便会水到渠成,谁知洪太尉行至山中,遇到猛虎与毒蛇,这两物的出现立使平淡的爬山活动惊心动魄。其次,柳暗花明又一村。洪太尉至山中,错与真人相会,使禳灾之行可能就此失败,但真人却自行去京中蘸事,让本陷入死局的事情瞬间转活。最后,转角又生祸乱。洪太尉的使命已完成,就此回朝便可大功一件,但其游览上清宫时,心生好奇,放走妖魔,又出灾祸。由此可见,顺叙手法的恰当使用,仍可将平淡无奇的内容设置得悬而又悬、波澜起伏。

(二)补叙的叙事方式

补叙指在叙事中,使用几句话或几段文字对事件发生之前的情况简单描述,使事件的发生合情合理。如:《水浒传》第二回“高俅升官,王进病中未去”。王进患病,高俅给其扣了一顶“不敬上司”的帽子。读到此,读者只觉高俅想立威,但随后作者借王进之口说:“俺的性命今番难保了!”让人不禁疑惑,不就是新上司上任,因病未去,怎的就会性命不保?此时,作者便补充说明:“原来,高俅曾被王进的父亲惩罚,高俅为此记恨心中,想要借此一雪前耻。”到此,读者不仅读出高俅的心胸狭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荒唐,为后来众人被逼梁山埋下伏笔。

(三)背景知识的叙事方式

宋朝与当代相距甚远,读者阅读关于宋代的文章时,不免感觉晦涩难懂,应用背景知识叙事,则降低了这种难度。例如,小说第四回李忠见鲁智深用了“剪拂”一词。“剪拂”是第一次在这部小说中出现,作者在前面配上一段解释:“原来强人下拜,不说此二字,为军中不利,只唤作剪拂,此乃吉祥字样。”通过他的这番解释,读者便明白“剪拂”原来是宋代的江湖隐语。由此可见,背景知识叙事既可缩短读者和文本的距離,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后世与前人的隔阂。

二、《水浒传》的叙事视角

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出:“叙事视角指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2]在创作中,作家有时会将自己融入描绘的故事中,与故事人物互动;有时又会以造物主的身份,掌控一切,知晓万物,正是这种不同角度的叙事让文章读起来有滋有味,《水浒传》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全知视角叙事

全知视角即“说书人”的角度,指作者对作品中的人、事、心理和命运拥有全知的能力。

首先,全知视角可揭示人物的性格、心理。《水浒传》第十五回中,描写阮小五时用了吴用的眼写出了阮小五“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在此,读者只知阮小五的衣着面相。紧接着,文章在俯视一切的角度写道:“面皮上常有些笑容,心窝里深藏着鸩毒。能生横祸,善降非灾。拳打来狮子心寒,脚踢处蚖蛇丧胆。何处觅行瘟使者,只此是短命二郎。”这部分用吴用的眼睛和“说书人”的语气,一下子就将阮小五的神态、心理尽显读者眼前。

其次,全知视角叙事可将事情的始末缘由展现读者眼前。杨志与索超比武的部分,仅从单一角度进行描写,显然不能尽显比武场面的激烈。作者为了在读者眼前呈现一副完美的画面,采用多角度、流动叙事的方法,将比武场面展现出来。一方面是梁中书。在梁中书,他自是希望杨志能赢,因此在梁中书的眼中,杨志显然略胜一筹。另一方面用“两边军官喝彩不断,将军和士兵窃窃私语”将众将士的感受展现出来,更将索超与杨志二人高超的武艺展现出来。可见,对于宏大场面的描写,全知叙事更符合读者的观看心理。

(二)限知视角叙事

限知视角所表现的是一种感觉,即个体的人对于事物或事件的第一印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可将展示和隐藏外在事态和深层原委之间的张力显现出来,使事件的发生发展委婉曲折、耐人寻味。例如,《水浒传》第十回陆虞候等人陷害林冲,文中写道:“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是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这是李小二眼中之景。因着对对方身份的疑惑,李小二让妻子偷听谈话,与此同时,将读者一并带入了窥探的紧张气氛中。可见,限制视角的神秘和未知感与全知视角相比,反而更易于将读者带入其境,让读者与文章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波澜起伏。

《水浒传》中,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相使用,一方面展现宏大场面,揭示人物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在给读者留下联想空间的同时,又将读者带入小说的场景中,使读者与文章人物一起经历事件的发展,如临其境。

三、《水浒传》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指文学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3]。《水浒传》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其叙事结构的研究较为普遍,其中茅盾、李希凡的阐释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endprint

(一)平行式

平行式即“说书人”常用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且有联系,当叙说这一件事情时先不管另外一件事情,直等到将其中某一件事叙述到两者相交的地方,才开始叙述另外一件事。《水浒传》中杨志押解生辰纲和吴用智取生辰纲采用的就是平行式叙事结构。杨志在大名府流放时,为梁世杰赏识,后被委以生辰纲。按常理,该开始写杨志如何运送生辰纲,以及运送途中发生的故事。但《水浒传》并未按常理出牌,而开始叙述赤发鬼刘唐是如何到达晁盖庄上,以及智多星吴用、阮氏三兄弟、公孙胜等人是如何一步步聚集,智夺生辰纲,等到黄泥岗时,两件事才终于重合。用这种平行式的结构,一方面,展现出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另一方面,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了解,使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加饱满。

(二)穿插式

穿插叙事主要用于人物描写,指叙述一人物故事时对另一人物也进行适当描绘。典型的是:“宋江与武松的相识相知。”文章从第十九回晁盖事发,被逼梁山,宋江与晁盖私通之事被阎婆惜得知,宋江为避罪责,将阎婆惜杀死,直写到二十一回插入武松的事迹:景阳冈醉打猛虎,兄弟情深却被迫天人永隔,殺嫂为兄长报仇,醉打独火星等,等到三十一回又开始对宋江人物的描写。这种不断穿插式的叙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物性格的单薄性,让人物在不同事件中来回穿梭,丰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展现人物性格中优劣的不同方面,使人物更加形象生动。

(三)串联式

串联叙事结构主要指文章叙事时将事件像珠子一样串联起来,在《水浒传》中应用比较典型的是智取生辰纲的谋划过程。文章首先写赤发鬼刘唐夜宿灵官殿,鬼使神差得遇晁盖,接着便引出了吴用,随后是吴用如何与阮氏三兄弟相遇,并试探他们,结果英雄所见略同,一起到晁盖庄上聚集,最后便是入云龙公孙胜的加入。采用这种叙事方式既将事件串联起来,又在这一过程中将人物的性格详细展现出来,为后来事件的发展做铺垫,使事情的发展顺风顺水。

(四)统领式

统领叙事比较典型的是对宋江人物性格的描述。宋江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既想恪守传统的忠君理念,又结交绿林好汉不忘江湖道义。在小说中用“义”字统领塑造宋江的形象,“义”成就了宋江,但也把他引入了另一个困境:到底应该忠于君王,还是义于兄弟。一个“义”字,既展现宋江内心想要名留青史的欲望,又使这种欲望实现的可能破灭,使宋江在“忠”和“义”的两难境地,一生都处于矛盾困扰中,展现一个真实且立体的宋江。

古往今来,所有成熟的小说家都会在娴熟的叙事技巧背后,巧妙地运用独到的叙事策略,这也是一本小说的绝妙之处。《水浒传》中多样化的叙事时序使《水浒传》的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样。而视角的限知与全知的不同组合则增加了《水浒传》的叙事色彩,使得整部小说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多样的叙事结构让整篇文章的组合既符合内容的需要,又不露剪接痕迹,高潮迭起,气势连贯。

参考文献:

[1]鲁德才.《水浒传》的叙事艺术[J].水浒争鸣(第四辑),1985.

[2]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1,209-213.

[3]李希凡.“水浒”的作者与“水浒”的长篇结构[J].文艺月刊,1956(1).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艺术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