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藏见水特征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2017-10-10许黎明王舟洋刘学文李雁峰张智勇

石油化工应用 2017年9期
关键词:底水采出程度油水

许黎明,王舟洋,刘学文,李雁峰,张智勇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油藏见水特征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许黎明,王舟洋,刘学文,李雁峰,张智勇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本文研究了L42-15~L54-11侏罗系边底水油藏的见水特征,得出采出程度与含水分布呈正相关性,整体含水率曲线呈凹型上升;依据油井见水后生产时间与含水上升形态,将单井含水率变化分为3类,分别为含水缓慢上升型、宽波动式上升型、快速上升型。总结了5种见水受控因素,其中,局部采液强度过大、平面水驱不均、采出程度加大是油井见水的主控因素。针对油藏开发的矛盾,提出了4类治理意见,首先要精细注采调控,合理注水强度、注采比、采液强度以及生产压差;对于裂缝性见水且底水能量较强时,可采取打软隔板堵水,抑制底水上升速度;对已处于高含水期且有潜力层的油井实施补孔挖潜;对初期采液强度过大导致含水快速上升至90%以上的井,可实施封层挖潜,使水锥回落后调小参数生产。

底水油藏;含水上升规律;底水锥进;含水率

1 见水特征分析

1.1 地质特征

构造特征:姬塬油田刘峁塬区域Y9顶面构造自北向南发育多排状鼻隆构造,这些排状鼻隆构造与条带状砂体配合,形成了延安组的构造~岩性圈闭。

沉积特征:L42-15~L54-11 Y9油藏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砂体宽0.5 km~1.5 km,砂层厚度5 m~15 m。

1.2 整体见水特征

根据油田大量的生产资料统计,含水上升规律一般分为3种基本模式:凸型、S型、凹型。凸型:开采特征为无水采油期短,油井见水早,早期含水上升快,晚期含水上升慢,高含水期是主要的采油期,开发效益相对较差;凹型:开发特征为无水采油期长,油井见水晚,早期含水上升慢,晚期含水上升快,大部分可采储量在低含水期采出,开发效益较好;S型,介于凹型和凸型之间,曲线越凸,开发效果越差,曲线越凹,开发效果越好[1]。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凸型曲线模型可表征为:

凹型曲线模型可表征为:

S型曲线模型可表征为:

刘峁塬侏罗系油藏单井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散点图(见图1、图 2)表明,L42-15~L54-11 呈凹型,无水采油期较长,早期含水上升缓慢,晚期含水上升快,开发效益较好。

L42-15~L54-11油藏有70%的油井未经压裂改造,以孔隙渗流为主,随着采出程度的加大,见水井平面分布由边部趋向于采出程度高的中高产区。

1.3 单井见水特征

依据油井见水后生产时间与含水变化形态,把单井含水率变化划分4种基本类型:缓慢上升型、宽波动式上升型、含水快速式上升、投产即高含水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油水层接触关系、不同的油水分布模式密切相关。

图1 L42-15~L54-1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1.3.1 缓慢上升型 该类井有较长的低含水生产期:(1)油水层之间存在较厚的隔夹层,在油井生产过程中,致密层的存在能够对水锥的快速形成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抑制油井的含水上升速度;(2)地层堵塞,两项渗透率发生改变,含水逐步上升。

1.3.2 宽波动式含水上升型 特征:该类井油水层之间存在很薄的夹层,或后期调参控液生产,容易造成油井含水曲线“升-降-升”的变化形态[2];统计表明,控液有效期较短(2~6个月)。在油井含水生产的过程中,往往在井底附近形成一个山峰状水锥。如L58-9上提泵挂、P46-471下调冲程后,含水上升趋势得到抑制。

图2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散点图

1.3.3 含水快速式上升型 特征:这类井见水后,含水快速上升至80%以上,甚至暴性水淹:(1)储集体通过天然裂缝或人工压裂裂缝与下部水体连通,随着生产进行,油井周围地层压力减小,底水沿着裂缝快速窜入井底(水体为线性窜进),如P45-451压裂后形成暴性水淹;(2)射孔底端靠近油水界面,生产初期产量过高,导致井底压差过大,底水锥进,油井含水快速上升;(3)见注入水(注采井间形成优势通道),如P32-36见注入水后含水迅速上升至100%。通过数值模拟建立理论模型,模拟存在裂缝和射孔段靠近原始油水界面这两种情况下,含水上升过程(见图3、图4)。

图3 存在裂缝时含水上升过程模拟

图4 射孔段靠近原始油水界面时含水上升过程模拟

2 见水受控因素分析

2.1 局部采液强度过大,底水锥进

生产压差对底水锥进影响很大,只有控制合理的生产压差,才能实现对底水锥进的控制,通过地面控制(调整抽油机的冲程冲次)和井下控制(调整泵挂、泵径)来控制生产压差,从而影响底水锥进速度,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控制单井的采液强度[3]。

图5 L42-15单元采液强度与含水上升率图

图6 L54-11单元采液强度与含水上升率图

由含水上升速度与采液强度关系(见图5、图6),若含水上升率保持在2.0%以内,L42-15单元合理采液强度0.68 m3/(d·m),L54-11单元合理采液强度0.65 m3/(d·m)。L42-15~L54-11区目前采液强度分布(见图7)。

图7 L42-15~L54-11区采液强度分布图

2.2 平面水驱不均,注入水沿高渗透带突进

L42-15~L54-11 Y9油藏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平面水驱特征复杂,受渗透率级差的影响,在层内形成局部相对高渗,导致注入水沿高渗透带单向突进,油井见水或水淹,降低驱油效率[3]。P32-37井组存在水驱优势方向,注入水单向突进造成P32-37、P33-37水淹。

2.3 受重力和正韵律沉积影响,注入水易底部窜进

油层中注入水只驱替到注水井附近区域,大部分向下流动,注入到底水区,增加了底水能量,导致油水层压差增大,底水锥进;注入水向底水层窜进示意图(见图8),P42-44历年生产动态数据显示含水上升,含盐无明显变化,对应注水井为低部位注水。

图8 注入水向底水层窜进示意图

2.4 采出程度增加,含水上升速度加快

L42-15~L54-11 油藏规模小(地质储量 64×104t),当采出程度大于15%,含水上升风险大,目前该区有见水风险的井6口。采出程度和含水分布两者存在对应关系,采出程度高的区域,含水相对较高。

2.5 地层堵塞

地层堵塞特征:液量下降,含水上升,液面下降,单井产能损失较大;如P33-36井,注水见效后,产量上升,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堵塞特征越来越明显。

地层堵塞机理:两项渗透率发生变化,采液采油指数下降。

3 见水井治理对策

3.1 精细注采调控

3.1.1 合理注水强度、注采比 目前Y9油藏共5口注水井,按照“一井一对策”优化注水强度、注采比[4]。2016年对L42-15单元的2口注水井(P41-43、P43-45)下调配注由15 m3下降到10 m3,目前注采比分别为2.3、0.7,对应油井含水稳定,日增油0.37 t(见表1)。

2016年 5月,P53-51、L54-11对应油井含水上升,8月将L54-11配注由13 m3下降到10 m3,P53-51配注由18 m3下降到0 m3再提升到10 m3,井组含水由49.4%下降到41.6%,日增油0.8 t,目前注采比分别为 1.06、0.91。

3.1.2 合理采液强度 根据采出程度和含水上升的关系,确定采出程度在大于15%时含水上升速度变快,为控制含水上升,共下调参数4井次,采油速度由9.4%下降到6.9%,采液强度由0.97 m3/(d·m)下降到0.72 m3/(d·m),综合含水由22.2%下降到14.2%,目前含水稳定,调参效果(见表2)。

3.1.3 合理生产压差 在低含水期,控制生产压差,可以有效降低底水锥进速度,最大程度延长低含水采油期;L42-15~L54-11 Y9油藏流动压力在5.6MPa左右时,油层比采油指数较高。各单元采油指数与流动压力关系(见图9、图10)。2016年实施上体泵挂井2口,日增油2.9 t,累计增油310.8 t。上体泵挂前后生产状况(见表 3)。

表1 2016年L42-15单元注采调整

表2 2016年调参井效果跟踪表

表3 2016年上体泵挂井效果跟踪表

图9 L42-15单元采油指数与流动压力关系图

图10 L54-11单元采油指数与流动压力关系图

3.2 打化学软隔板

根据自然隔夹层能防止底水锥进的原理,可以在略高于油水界面的位置,通过注入高分子化学堵剂来制造“人工夹层”,其不渗透性会使水锥形态改变,使底水突破时间延长。

借用吴起侏罗系吴314-32井(压裂后油井水淹)堵水经验,可对P45-451采用“段塞式挤注强凝胶堵剂化学堵底水”工艺,使用聚丙烯酰胺酚醛交联体系,提高第一段塞爬坡压力(见图11),控制第二段塞爬坡压力。后期视堵水后油井产液状况,决定是否采取堵水-酸化联作工艺(即先堵水,后酸化)。

图11 吴起油田新193-新314长73成藏控制因素图

3.3 潜力层动用

图12 关井压锥示意图

P41-48于2014年投产Y8层,2016年4月含水上升至100%;通过潜力层调查,Y9层发育7.9 m油水层,物性与邻井P45-461相当,构造-339.5 m,较P45-461高;2017年2月补孔Y9,目前日产2.65 m3/1.30 t/42.5%,目前Y9层油水界面由346 m上升到342 m。

3.4 封层挖潜

封层挖潜,即关井压锥(见图12),L42-15~L54-11区实施压锥井 3口,有效 2口(L58-9、P42-44),累计增油量45.5 t。

3.5 控水稳油效果(2016年)

2016年L42-15~L54-11 Y9油藏实施控水稳油12井次,日产液由56.4 m3下降到48.4 m3,含水由41.3%下降到31.3%,油量不变。自然递减由14.3%下降到9.5%,含水上升率由4.0%下降到2.7%。控水稳油效果(见图13~图16)。

图13 控水稳油效果跟踪柱状图

图14 L42-15~L54-11 Y9油藏自然递减

图15 控水稳油前后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对比图

图16 含水上升率曲线

4 结论与认识

(1)含水上升井趋向于采出程度高中高产区,单井含水上升分为三类:缓慢上升型、台阶式上升型、快速上升型。

(2)影响Y9油藏含水上升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油层厚度薄、平面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外因主要是采液强度过大、平面水驱不均、采出程度加大。

(3)针对见水井的治理,首先按照“一井一对策”优化注采比、采液强度、生产压差,低含水期,要控液生产;中含水期,可打软隔板;高含水期,可动用潜力层,特高含水期,可封层挖潜(关井压锥)。

(4)借用吴起“段塞式挤注强凝胶堵剂化学堵底水”工艺,可对P45-451实施堵水,视后期出液效果,决定是否采取堵水-酸化联作工艺。

[1]房玉凤,王军,陈守民,等.盘古梁长6油藏见效见水特征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6,17(13):71-74.

[2]潘昭才,袁晓满,谷雨,等.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高含水期关井压锥技术优化[J]. 石油钻采工艺,2013,35(4):65-69.

[3]梁益财,熊志明,刘丹,等.吴起油田谷104区长63油藏见水特征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C].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2013:145-148.

[4]崔传智,武丽丽,宋志超,等.边底水油藏合理注采比确定方法研究[J].油气地面工程,2010,29(9):29-31.

TE331

A

1673-5285(2017)09-0076-06

10.3969/j.issn.1673-5285.2017.09.019

2017-08-19

许黎明,女(1989-),助理工程师,201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藏动态分析方向的工作,邮箱:xuliming1212@163.com。

猜你喜欢

底水采出程度油水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实验
底水厚度影响下的水平井开发规律研究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聚合物驱油田交替注聚参数优化研究
油水两相流超声波衰减测试方法
误区:维生素K需补充,但要远离“油水”
二氧化碳驱油注入方式优选实验
油水(双语加油站●跟我学)
底水油藏水平井临界产量确定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