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的认知加工偏向
2017-10-10张晓旭朱海雪
张晓旭,朱海雪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的认知加工偏向
张晓旭,朱海雪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采用手机依赖问卷筛选出27名手机依赖者(实验组)与27名非手机依赖者(控制组)为被试,以手机使用相关线索词、网络使用线索词与中性词为实验材料,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考察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的认知加工偏向.结果发现:(1)方差分析结果上,手机依赖组对手机使用线索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网络线索词与中性词,非手机依赖组未表现出差异;(2)在手机使用线索词上,手机依赖者反应时显著长于非手机依赖者,而在网络线索词、中性词均未出现差异.表明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存在显著的加工偏向.
相关线索;认知加工偏向;情绪Stroop
1 问题提出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注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个体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多样化刺激难以实现对每个刺激的心理表征,有选择地加工其中部分信息,因此,注意选择性成为人类认知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机制.个体对特定刺激的选择性注意称为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1].研究注意偏向最主要的是情绪Stroop实验范式(williams et al.,1996),该范式通过考察同一时间内选择性注意对不同刺激的认知资源竞争确认个体的注意分配品质[2].
情绪Stroop任务被用于探讨正常人群和临床人群的注意偏向特性,结论都趋向于个体对与其相关的线索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如McNally等人(1990)使用情绪Srtoop任务考察了越南老兵对创伤性词汇、强迫障碍词汇、正性词汇和中性词汇的注意特性,结果发现,具有创伤性压力障碍的老兵对创伤性词汇的颜色命名反应时显著长于其它三类词汇,而无创伤性压力障碍的老兵四类词汇没有表现出差异[3].Bekcer等人(2001)对社交恐惧症(SP)被试的注意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社交恐惧症被试对社交性词汇表现出显著的情绪Srtoop效应[4].张锋等(2007)对不同动机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使用线索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信息获取线索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而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情感满足线索或负性情绪线索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5].手机依赖是一种行为依赖,以往研究中,关于行为依赖者注意加工偏向研究主要集中在病理性赌博和饮食障碍两个方面,Mc-Cusker等人(1991)对病理性赌博者、赌徒配偶及控制组被试的注意加工偏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病理性赌博者对与赌博行为相关词汇表现出自动的选择性注意偏向.对其他词语没有出现注意偏向,而赌徒配偶组和控制组对所有词汇的反应均无显著差异[6].前人对饮食障碍者注意加工偏向的研究发现,饮食障碍者对诸如长相、体重、外形等外貌线索性词汇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7-14].以上结果证明,被试对与其相关的线索存在普遍的注意偏向.据此,可以推断,手机依赖者可能对与手机使用相关的线索存在显著的注意加工偏向.
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情绪Stroop范式,以手机使用相关线索词、网络使用线索词与中性词为材料,考察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的认知加工偏向.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手机依赖问卷筛选出在校大学生54名参与实验,其中27名为手机依赖者,即在问卷得分上分数很高,27名为非手机依赖者.所有被试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20.56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没有参与过任何类似实验.
2.2 实验材料
实验词汇主要分为三类:手机使用线索词,网络使用线索词,中性词.参照前人的研究,以Franken(2000)[15]的选词原则为标准,前期经过系统调查分析,初选出手机使用线索词,网络使用线索词,中性词各40个,后期请20名大学生及10名大学教师对这些词语进行相关评定,主要针对词语是否具有代表性进行评判,如手机使用线索词是否与手机使用行为相关程度很高,经过评定最终筛选出手机使用线索词、网络使用线索词、中性词各30个作为实验材料.举例:手机使用线索词组如微信、天天爱消除等;网络使用线索词组如搜索、宽带;另选取国外相关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家庭设备类词汇如衣柜、沙发等作为中性线索材料组.
2.3 实验设计
采用2×3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间因素为被试类型,分为:手机依赖者与非手机依赖者,被试内因素为线索类型,分为手机使用相关线索词、网络使用线索词与中性线索词.因变量为被试对线索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对每位被试,每个线索词汇均以红、蓝、绿三种颜色分别随机呈现,每位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共接受270次trials.
2.4 实验程序
采用E-prime软件编程,实验由17寸联想牌液晶计算机控制,实验材料呈现在显示器中央,背景颜色为白色,被试完成实验材料的随机呈现并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实验开始时,主试将被试的序号输入电脑中,告诉被试开始实验,屏幕中出现指导语,被试理解指导语后按空格键,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呈现时间为500ms,随后呈现实验色块词汇,要求被试快速准确地判断词汇的颜色,并以右手作相应的按键反应,其中“1”键对应红色,“2”对应绿色,“3”对应蓝色.每次按键后,刺激词汇消失,500ms之后进入下一个trial,直到实验结束.实验前均对被试进行练习实验,熟悉按键,然后进入正式实验.以下是实验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剔除被试错误反应的次数及超过1500ms反应时的次数[1],统计剔除后的有效次数,将有效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被试样本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手机依赖组在三种线索词上反应时差异显著,被试对手机使用线索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网络线索词与中性词,而非手机依赖组,被试对三种线索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没有表现出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被试对颜色命名的反应时结果
进一步对2×3混合实验设计进行重复测量分析,结果发现:线索类型主效应显著,F(2,104)=5.467,p=0.023,被试类别主效应不显著,F(1,52)=0.377,p=0.542,被试类型与线索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2,104)=2.005,p=0.140.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被试对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方差分析结果
重复测量分析结果中发现,线索类型主效应显著,为进一步探讨手机依赖者与非依赖者内在的认知加工偏向,对线索类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手机使用线索词上,手机依赖者反应时显著长于非手机依赖者,而在网络线索词、中性词均未出现差异.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被试在线索类型上的颜色命名比较结果
上述结果表明,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存在显著的加工偏向.
4 讨论
实验采用经典的情绪Stroop范式,以手机使用线索词、网络线索词和中性词为实验材料,考察了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线索的认识加工偏向.从两样本方差分析结果上显示,手机依赖组在手机使用线索词上反应时要显著长于其他两种线索,非手机依赖者在三种线索上的反应时未表现出差异,这是因为手机使用相关线索唤醒了手机依赖者记忆中特定的情绪内容,并对其赋予了特殊的心理意义,使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这类刺激产生了敏感性知觉,分配了更多的认知资源,从而优先获得心理表征,从而更容易唤醒手机依赖者记忆中特定的情绪内容,因此干扰了手机依赖者对这些线索词的判断,所以他们在判断此类线索词反应时会长,而对于其他线索词的判断不会受到影响.这与张锋(2006)对不同互联网使用动机者的注意加工偏向研究结果一致[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在手机使用线索词上,手机依赖者反应时显著长于非手机依赖者,而在网络线索词、中性词没有表现出差异.注意偏向是个体加工突显性刺激的认知机制,它对可预期奖赏或惩罚的线索具有自动定向的功能,从而使个体对与其具有特定意义的刺激形成趋近或回避的反应准备[16].而采用情绪Stroop范式对认识加工偏向的研究中,前人的结果基本一致,得出的结论集中于被试对与其相关的线索存在普遍的注意加工偏向,如问题提出中赘述.本研究中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依赖线索词加工的反应时显著长与其他两种线索词,经常的手机使用行为导致该行为与手机相关使用线索间形成条件性联系,使手机相关使用线索成为其突显性刺激和优先加工的对象,被试对这种突显性刺激优先加工,产生了敏感性,分配了注意中过多的资源,这种优先加工倾向是诱发该类人群手机成瘾行为的认知基础,更易诱发其频繁而过度的手机使用行为.而非手机依赖组即正常人群组,三类线索词不存在优先加工的突显性刺激,对于此类被试,手机使用行为主要在于满足日常工作和学习的需求,因此是健康的工具性行为,该类人群是健康的手机使用者,对于手机使用线索词的出现,他们不会受到太多的干扰,在资源分配上不会存在太大差异,因此对他们来讲,三种线索词加工机制是一致的,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存在显著的认知加工偏向.
5 结论
采用2×3混合实验设计探讨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的认知加工偏向,得到以下结论:(1)方差分析结果上,手机依赖组对手机使用线索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网络线索词与中性词,非手机依赖组,被试对三种线索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没有差异;(2)在手机使用线索词上,手机依赖者反应时显著长于非手机依赖者,而在网络线索词、中性词均未出现差异.表明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存在显著的加工偏向.
〔1〕张锋.不同互联网使用动机者的注意加工偏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2〕Williams J.M.G.,Mathews A.,MacLeod C.The emotional stroop task ang psychopatholog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6,120(1):3-24.
〔3〕McNally R.J.,Kaspi S.P.,Riemann B.C.,et al.Selectvie processiong of threat cue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osrder[J].Journal of Abnotmal Psychology,1990,99(4):398-402.
〔4〕Becker E.S.,Rinck M.,Margraf J.,et al.The emotional Stroop effect in anxiety disorders-general emotionality or disorder spectificity[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1,15(3):147-159.
〔5〕张锋,马定松,周艳艳.不同动机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使用线索的注意偏向[J].应用心理学,2007,13(02):108-114.
〔6〕McCusker C.G.,Gettngs B.Automaticity of cognitive biases in addicitive behaviours:furtherevidencewith gambles[J].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7,11(36):543-554.
〔7〕Ben-Tovim D.I.,Walker M.K.,et al.An adaptation of the stroop test for measuring shape and food concerns in eating disorders: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psychopath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1989,8(6):681-687.
〔8〕Cooper M.J.,Anastasiades P.,Fairburn C.G.Selective processing of eating-,shape-,and weight-related words in persons with bulimia nervosa[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2,101(2):352-355.
〔9〕Elizabeth R.,David E.,Stephe S.W.Attentional biases in eating disorders:A visual probe detection proced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1998,23(2):199-205.
〔10〕Cooper M.,Todd G.Selective processing of three types of stimuli in eating disorders[J].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7,36(3):279-281.
〔11〕Green M.,Corr p.,Silva L.Impaired color naming of Bady Shape Related Words in Anorexia Nervosa:Affectivevalenceorassociativepriming [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9,110(3):333-336.
〔12〕Davidson E.J., Wright P. Selective processing of weight-and shape-related words in bulimia nervosa:use of a computerised Stroop test[J].Eating Behaviors,2002,3(3):261-273.
〔13〕Hargreaves D.,Tiggemann M.The role of appearance schemati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body dissatisfaction [J]. CognitiveTherapy and Research,2002,26(6):691-700.
〔14〕Viken R.J.,Treat T.A.,Nosofsky R.M.,et al.Modeling individualdifferencesinperceptualand attentional processes related to bulimic symptoms[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02,111(4):598-609.
〔15〕Franken I.H.,Kroon L.Y.,Hendriks V.M.Influe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raving and obsessive cocaine thoughts on attentional processes in cocaine abuse patients[J].Addictive behaviors,2000,25(1):99-105.
〔16〕Franken I.H.Drug craving and addiction:integrating psychologicaland neuropsycho-pharmacologicalapproaches[J].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2003,27(4):563~579.
B842
A
1673-260X(2017)09-0029-03
2017-07-11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资助(DBA1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