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

2017-10-10于丽娜

甘肃农业 2017年18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规划

■于丽娜

(中共崇信县委党校,甘肃 崇信 744200)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

■于丽娜

(中共崇信县委党校,甘肃 崇信 744200)

城与乡,总是相依相存,互促互进。决胜全面小康,率先走在前列,统筹城乡发展尤为关键。通过城乡统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崇信县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推进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城乡统筹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的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城乡统筹发展旨在将城乡通盘谋划,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解决问题,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互动与互惠,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崇信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现如今,推进城镇化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缩小城乡二元鸿沟的途径。据了解我国的城镇化率虽达到52.6%,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然而质量却不高,真正“人的城镇化”只有34%左右,这是一个客观现实。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崇信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各乡镇(园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强县城、带乡镇、促农村”的思路,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建设,以项目建设完善功能,以精细管理提升质量,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节点、新农村为辐射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努力把崇信打造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进县。

首先是科学编制城镇规划。2017年以来,崇信县按照构建“一带两园三片区”的城市发展布局,坚持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同步,加快推进以新区开发为重点的县城建设和以新窑等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计划投资8.9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14项,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4%。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9520万元,县城风貌特色规划完成初稿,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全面启动,县城新区开发、汭河嘉苑小区、崇信宾馆、县城污水处理等续建项目加快推进,金融大厦完成基础开挖,棚户区改造、天然气储配气站等新建项目,正在开展征地拆迁等工作,县城南入口改造、公租房、小城镇建设等启动实施,城区供水、排水管网改造方案通过省市审查,街区绿化补植补造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不是“去农村化”,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水、电、路、气、房,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搞好居住环境的绿化与美化。崇信县根据农村人口的变化,本着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庄布局,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交通先行示范县建设,硬化农村道路63公里,建成鼻梁山至平头沟公路等等。

第三,完善农民合作社发展和土地流转。崇信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自发起步、试点探索、逐步规范三个阶段。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3个,其中:种植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畜牧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林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服务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发展农民会员3227人,带动非成员农户5763户。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20%左右。全县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开发,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转形式由起初农户之间代耕代种逐步向互换、出租的流转模式发展,流入主体由一般农户向农村产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扩展,土地流转呈现出了流转形式多样化、流转主体多元化的良好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4.53万亩,占农用耕地总面积的12.5%。

第四,大力实施能源建设,让新能源落户百姓家。近年来,崇信县在进行节柴改造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能源建设,使沼气、太阳灶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炉等清洁能源、新能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今年以来,崇信县在原有沼气发展的基础上,以“技术示范、抓点示范、现场示范”为抓手,在锦屏镇九功塬子蔬菜基地,位家沟、杜家沟两村及黄花乡西沟洼苹果园建成3处千亩以上“三沼”综合利用示范点,抓点带面,累计推广“三沼”综合利用面积7600亩。同时对沼气技工、网点维管员以及农名骨干人才和使用农户,从沼气池日常管护、安全管理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及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炉使用维护技术方面进行全面培训。至目前,累计开展培训10期,培训1860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2530份,做到一户一本用户手册、一个技术明白人、一张沼气安全知识挂图,一村一个咨询服务技术员,提高了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技术水平,巩固了项目建设成果。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城乡规划编制滞后,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建设已超出规划深度,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等问题比较突出,抓紧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其它各类修建性详规显得十分迫切。同时城镇管理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城镇管理水平比较低。

(二)城乡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缺乏

一方面由于崇信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缓慢,县乡财政困难,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就是城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民间资金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资金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增收后劲不足

近年来,虽然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持能力弱。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城市化对于高素质人的迫切需求和较高回报,吸引了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纷纷流入城市,农村优质劳动力不断流失、日益缺乏,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工作被动。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支付,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

三、以城乡统筹为主线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发展现象,其重要标志是: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不复存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镇、村区域基础设施同构同享,农民居住在乡村集镇或村庄,可以享受到与城市等同的富裕、文明、现代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崇信县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由于崇信县县域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推进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对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认识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既要在城市方面做文章,要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政策;又要在农村方面做文章,一定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来认识和看待城市化问题,来推进城市化发展。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来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二)科学规划,严格落实

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安排部署,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已经通过审批的建设规划,及时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管理,努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在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

(三)推动机制体制创新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现行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一要理顺机制。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仅有一个主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成立一个由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由公安、财政、民政、农业、土地、劳动、建设、计划、工商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该战略的实施。二要清理政策。对现有的一些政策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包括户籍、土地、就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凡是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对进城农民歧视的政策,都要进行修正。

(四)突出城乡统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提升

按照生态宜居县城的定位,同步推进新城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着力构建“一带两园三片区”的城市框架。启动城郊农民入城工程,统筹抓好县城商住小区和城中村、城郊村住宅区建设,加快木林、黄花等重点小城镇和12个新农村、旧村改造示范点建设,力争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加快推进交通先行示范县建设,硬化农村道路63km,建成鼻梁山至平头沟公路。争取实施崇信至五举公路、110千伏输变电等项目。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面山绿化等“大地增绿”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编辑:王骏杰)

于丽娜,1990年生,女,甘肃崇信人,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教学培训工作。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规划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城乡涌动创业潮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家乡的城镇化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