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共建共享 吸引集聚创新资源
2017-10-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巡视员 欧晓理
共商共建共享 吸引集聚创新资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巡视员 欧晓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
□图//陶卫东
5月14日中国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峰会,这个会议最大的成果是会议召开本身。全世界130多个国家来参加,9个国家的元首特来前往,8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企业家,教授们来参加。
中国2013年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希拉里女士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战略,但大家现在议论的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为什么呢?“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取得超出预期的成效在于,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出来的“三共”原则,即共商、共建、共享。
“共商”解决了“怎么建”的问题。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以后一直反复强调,要与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长远考虑进行对接。所谓战略对接,就是要考虑到沿线国家的关切、利益,而且这个战略对接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有些国家跟人家谈合作的时候,可能要带着他们自认为“政治正确”的一些标准,比如说民主、人权等等来谈合作。中国则讲究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尊重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国家治理模式的选择,不对任何国家的内部事务说三道四。
“共建”解决了“谁来建”的问题。我们强调各个国家要加强政策的沟通,要开展更广领域、更宽范围、更高层次的全方位合作,利益、责任、命运捆在一起、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我们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强调第三方合作的重要性。所谓第三方合作,就是我们希望域外的国家,加入进来、寻找共同发展商机,各个国家发挥自己不同的优势,一起合作、利益共享。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在共建的过程中,体现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在推进过程中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商业运作的模式,企业走在前面,项目跟着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紧随其后,政治领导人直接推动。这种高效的协同推进模式,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效仿。
“共享”解决了“为谁建”的问题。“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毫无隐讳地说,其中当然有中国的利益,“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在国外,但根基在国内,“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扶贫、不是援外。但是中国的利益是与合作伙伴的利益捆在一起,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国内外的省和市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国家总的战略特点来找自己的切入点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中,但是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就对新疆和福建赋予特殊使命。新疆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福建是作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一带一路”是一面旗帜,给了新疆和福建特殊的称呼,那是为了社会建设的考虑,想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够带动新疆的发展,通过二十一世纪海上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核心区要有各种各样的内容来充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部、中科院、深圳市联合起来,把“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两大战略结合起来,在新疆建立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新疆提供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