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杧果优势产业发展探析
2017-10-10柯佑鹏夏勇开
文/张 佳,柯佑鹏,夏勇开
海南杧果优势产业发展探析
文/张 佳1,柯佑鹏2,夏勇开1
【导读】 杧果是近年来海南发展最快的水果产业,2015年超越香蕉成为海南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与其他杧果产区相比,海南杧果拥有极好的气候优势,加上产期调节与催花技术,采收时间比国内其他地区提早1~3个月,加之品质优良,极具产业发展优势。本文在研究海南杧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海南杧果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探析提升海南杧果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海南杧果产业发展现状
种植面积与产量稳步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南杧果产业总体呈缓慢发展态势,主要以农业部门和散户种植为主,之后海南杧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海南优良的气候条件吸引了一批台湾客商的进入,他们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极大地带动了海南杧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掀起了外来客商投资杧果产业的浪潮。外来投资者以福建人居多,杧果产业也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涌现出一批“杧果楼”“福建村”。如当时市场上台农杧果芽条销售价格可达50元/kg,当果实成熟度达80%时,销售价格可达25元/kg[1]。杧果产业丰厚的收益,激发了当地农民种植杧果的热情,较多荒芜、偏远的土地也被开发利用。到20世纪90年代末,杧果种植面积达到近4万hm2。据《海南省统计年鉴》统计,海南杧果面积已由2000年的3.61万hm2发展到2015 年的 4.76 万 hm2,年均增长率 1.86%,并于2015年超越香蕉种植面积,在海南水果种植面积中排名第一;海南杧果产量已由2000年的10.12 万 t发展到 2015 年的 50.89 万 t, 年均增长率11.34%。据行业监测统计数据,2016—2017年, 海南杧果面积分别为 4.76 万 hm2、4.78万 hm2,产量分别为 50.89 万 t、51.38 万 t[2]。
区域布局趋于合理。《杧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7—2015)》提出,海南-雷州半岛为我国杧果的第一大优势区域,主要包括三亚、乐东、东方、陵水、昌江等市县,以及广东的雷州、徐闻等市县。该区域拥有生产杧果的最佳生态条件,独特的光热条件利于杧果生长,也是我国杧果最早成熟的地区。目前海南主要以发展早熟品种为主,重点分布在三亚的保港、崖城、田独、藤桥、梅山,乐东的佛罗、尖峰、千家,东方的大田、抱板、感城、板桥、中沙、新龙,陵水的椰林、英州,昌江的叉河、七差等地区。据《海南省统计年鉴》统计,2015年海南杧果产量排名前五的市县依次为:三亚 254770t、乐东 114489t、东方 65005t、陵水34871t、昌江17978t,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50.06%、22.50%、12.77%、6.85%和 3.53%,5 个市县杧果产量之和超过全省的95%[2]。
品种结构与品质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南杧果面积小、品种多、不成规模。90年代初开始,海南杧果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引进优良新品种的同时进行老品种的高接换种。这些优良品种主要包括贵妃杧、金煌杧、台农1号、白象牙、椰香杧等,占全省杧果产量的70%以上。随着杧果产期调节、喷灌滴灌、整形修剪、疏花疏果与保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逐渐推广应用,海南杧果成熟期由每年的4—6月提前到1—4月,填补了市场空白,果品质量与单产均大幅度提高,优质果率普遍较高,价格不断上涨,进而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投入。近年来,海南加快培育和推广杧果优良主导品种,根据岛内自然生产条件的现状和杧果消费市场的需求,坚持主推品种与品种多样化相结合,本地传统品种与外来新品种、早中晚熟品种相结合的发展思路,重点选择优质高产抗逆、商品性能好、耐贮运的品种。
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海南杧果产业发展优势的突显,海南杧果由农户小规模经营发展到一批大型杧果专营公司或农场,如三亚南田农场、海口中环公司、乐东福田公司、阳光农场、乐东双齐公司等,其经营规模由数百亩到上万亩不等,逐渐趋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品牌意识加强。海南杧果逐渐涌现出不少国内外知名品牌,如“神泉”“斯顿”等[3]。作为“中国杧果之乡”的三亚,杧果生产几乎占据了海南杧果的半壁江山。三亚杧果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拥有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海南省著名商标、海南省名牌农产品等称号,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产量排名第二的乐东也积极开展品牌建设(见表1)。
表1 乐东杧果品牌建设情况
二、海南杧果产业发展优势
气候。杧果生长最适宜的气候为年平均气温21℃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18℃以上,极端低温0.5℃以上,全年无霜冻,花期最适宜温度18℃以上,无低温阴雨[4]。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热带水果王国”的美称,年平均气温22~27℃,≥10℃积温为82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7~24℃,且入春早,升温快,全年无霜冻,尤其乐东、三亚、陵水更是杧果生产的理想地区,不仅光热条件远优于国内其他种植区,而且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长夏无冬,非常有利于杧果生长。
价格。海南杧果果形美观、着色好、肉质嫩滑、品质优异。三亚、乐东等地通过产期调节技术,使采收时间提前至1—4月,可比其他地区采收时间早1~3个月,甚至可在春节期间上市,这是其他种植区难以比肩的,因而极具价格优势。据行业监测统计数据,2015—2017年,海南杧果产地收购均价分别为 5.2、5.0、6.8 元/kg;年产值分别为 23.53 亿、25.45 亿、34.94 亿元;每667m2产值分别为 3905、4165、5686 元;每667m2净效益分别为 485、525、1986 元;从业农户分别为 3.63 万、3.69 万、3.70 万户; 杧果产业产值、效益及从业人数均稳中有增。
三、海南杧果产业发展的不足
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海南不断引进优良新品种,同时对老品种开展高接换种,但90年代以后几乎没有引进或选育新的品种。贵妃杧、金煌杧、台农1号、白象牙、椰香杧等优良品种,占全省杧果产量的70%以上,以生产早熟、鲜食杧果为主,加工型品种极为缺乏;杧果在3—6月集中上市,一旦滞销,必然导致价格降低、果贱伤农,甚至出现大量杧果烂在地里无人收购的严重后果。因此,亟须开发引进优良新品种、优化品种格局。
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整体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基本掌握了杧果的核心生产技术,而部分发展较晚的小企业或种植散户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近年来,虽然各级层面都较为重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促进杧果种植技术的更新换代,但种植者大多以市场价格为导向,且对信息敏感度和接受能力不同,优良技术难以全面推广,更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导致相同的品种,不同的单产和品质。
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不高。目前,海南杧果仍以鲜果产品为主,采后处理技术水平不高,商品率低,深加工产品更是缺乏,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提升海南杧果的市场竞争力[5]。大部分杧果的商品化处理仅限于简单清洗、分级、包装,缺乏现代化水果分级包装线。由于缺乏冷藏运输设备,杧果贮运期短,外销途中果品发病率高,损耗大。因此,进行杧果产后附加值的深度挖掘与提升,延伸产业链,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品牌支撑力度不大。20世纪90年代,海南杧果种植面积较小,但知名度却相对较高,如三亚的“神泉”“新鹿”、东方的“九龙山”、乐东的“毛公”牌杧果等;而现在由于缺乏品牌支撑,难以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各市县都积极进行杧果品牌创建,但目前海南杧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缺乏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难以在全省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难以提高销售的话语权。同时,区域内部不同杧果种植者之间存在无序甚至恶性竞争,时常出现果品季节性、区域性的相对过剩,进一步加剧了销售困境。
四、提升海南杧果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推进“杧果+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了充分发挥海南独特的热带农业资源优势,有效解决“王牌不王”的问题,2017年初海南省委推出了“共享农庄”专项行动,作为全省“三农”的重点工作。海南杧果产业发展应乘势而上,充分挖掘杧果与旅游、教育、文化、休闲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6],着重以“果业+旅游”无缝对接的模式,通过创塑价值符号、供应品质好果、深化农旅融合、助力渠道拓展、强化品牌管理、实现系统传播六位一体的品牌化路径,系统构建海南杧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7]。继续推动杧果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现代热带水果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公园、杧果旅游示范园(基地)、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及特色村镇等建设的结合,开展“果—畜—肥—果”等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延伸拓宽产业链条,进而带动如包装、物流、快递、电商等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开园节”“采摘节”等参与性强的杧果节庆活动,将杧果营销与旅游、商贸、文体等活动有机结合,促进杧果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杧果产业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海南生产杧果的气候与产业优势,实行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管理企业+入园企业+科技单位+合作社 (或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海南杧果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模式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8],实行杧果产业效益辐射的最大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助力海南三年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引进杧果深加工企业,尤其解决以往杧果集中上市、尾次杧果价格非常低且销售难的困扰,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海南杧果,在海口、三亚及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开设杧果直营店,建设高端杧果的销售终端,并继续开展订单销售[9]。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杧果产业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探讨推进杧果生产及市场相关工作的新思路,统筹协调解决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问题,逐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农民参与”的良性监管协调机制。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依托国家杧果等相关科技行业力量,联合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创新型企业等各类主体,组建海南杧果科技创新联合体,壮大杧果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快杧果全产业链研发、创新、示范、推广,促进杧果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杧果科技贡献率。针对制约杧果产业发展的品种结构、果品与环境安全、供应期、品质与产量、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关键问题,重点研究优良新品种、养分需求规律与高效施肥、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与绿色安全防控、花果发育与产期调节及提质增效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及贮运、深加工技术等,并建立农林学校重点培育杧果相关专业,每年召开专家研讨会、举办学术论坛、产业交流会、行业沙龙等,并且针对性地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座谈会等方法,开展杧果相关技术培训、提供技术咨询[10]。
建立评价标准体系。建立杧果全产业链标准评价体系,重点针对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环节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引领海南杧果产业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做好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合作社示范社、休闲农业示范点、热带观光四季果园、农业龙头企业等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统一发布杧果开摘日,违规产销企业列入黑名单,避免果农、收购商盲目地采摘幼果,用不具食用价值的早果欺骗消费者等有损海南杧果品质的行为。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现有杧果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杧果龙头企业,引导企业重点做好加工、流通及杧果产业相关社会化服务,完善杧果企业、合作社及种植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杧果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取缔名存实亡或违规操作的合作社,发展杧果合作联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相关培育工作,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杧果行业人才。
强化品种资源支撑。积极做好杧果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培育与登记,加大新品种的保护与示范推广,加快优良品种示范基地建设,为多样化、标准化、优质化的杧果消费市场提供优质种源支撑。建立杧果文化馆、杧果博览园,深入挖掘杧果文化内涵及种源特性,并做好展示与示范。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杧果产业中的应用,建设杧果大数据库,强化电商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有力推进杧果全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强化杧果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为海南杧果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从果园到消费者的全程质量监控,严格落实生产监测、上市检测、持证上市等相关制度,确保杧果质量[11]。通过二维码技术,详细记录杧果的品种、采摘时间、地点、种植者的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消费者只需要通过手机扫码即可了解相关信息或电话咨询。
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全方位全产业的品牌培育、发展与营销,构建全省公共区域品牌,完善品牌支撑评价体系及监管保护机制[12]。大力培育并申报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好“三品一标”相关认证工作。组织杧果品牌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东盟博览会、武汉农博会、屯昌农博会、农交会、广交会、冬交会等相关品牌展会。举办“三亚杧果品牌推进年暨三亚社群杧果节”活动、“海南农业品牌推进年(文昌站),共享农庄”活动、海南杧果文化节、杧果推介会以及“最美杧果”评选大赛等活动。强化宣传推介,构建杧果产业网站,加强与中央、省内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合作,发挥海南电视台“绿色进行时”农业栏目作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强化微博、微信、微淘“三微一体”的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充分利用机场、动车站、汽车站、客运码头等客流量大的区域,开展实体杧果品牌宣传推广。为获得农业部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省级区域共用品牌企业及产品等制作宣传报道专辑和宣传画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1] 陈祥军.乐东县杧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313-314
[2]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海南统计年鉴[M/OL].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2017-05-15].http://www.stats.hainan.gov.cn/2016nj/indexch.htm
[3]张 巍,辛同宁,韦开蕾,等.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海南杧果发展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5(1):20-22
[4]钟 勇,黄建峰,罗睿雄.海南省杧果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6(3):19-22
[5] 黄晓丽.攀枝花市杧果产业SWOT分析[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4(2):40
[6]许能锐.杧果产业发力供给侧的思考[N].海南日报,2016年/8月/17日/第A07版
[7]羽 鸢.三亚杧果:爱上三亚的另一个理由[N].海南日报,2016年/12月/10日/第008版
[8]韩 冰,韩 剑.海南省火龙果产业发展形势及其建议[J].中国南方果树,2015,44(5):156-158
[9]胡祎.海南杧果销售模式选择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种植户的调研[D].海口:海南大学,2015
[10]李林梅.进一步发展华坪县杧果产业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7,37(2):171-172
[11] 莫 宇.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杧果产业发展研究 [D].南宁:广西大学,2015
[12]王炳阳.关于华坪杧果产业差异发展战略探索[J].时代金融,2016(3):50,56
海南省农业产业(杧果)损害监测预警项目资助。
1.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口,570203);2.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佳(1989—),女,经济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与农业产业规划等。E-mail:1019778522@qq.com
柯佑鹏(1964—),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热带农业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和休闲农业等。
2017-06-05
特约编辑:艾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