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叉鱼记
2017-10-10徐永清
徐永清
江南水乡叉鱼记
徐永清
叉鱼是项投入少、见效快的捕鱼方式。你可手持鱼叉,四处走动。看到鱼,甩起来就是一叉。碰到叉鱼的好手,几乎是叉无虚发,叉叉有鱼。
要叉鱼,首先要会制作鱼叉。鱼叉好像没有卖的,只有自己做。条件好的,采用不锈钢的;马虎些的,就用废弃的自行车、板车的钢丝。不锈钢的鱼叉,闪光烁亮,令人羡慕。这是可以传子传孙的。
鱼叉的形状,通常有扁的、圆的两种。扁叉是老手用的,那鱼叉的叉齿一字排开,跟张开的手掌一样。它分五根的、七根的、九根的。中间的一根肯定要比两边的稍高点,还带有倒刺。这倒刺是锉出来的,为了防止鱼脱叉,旁边的几根一样高。圆形的鱼叉,有点像高脚酒杯,又有点像郁金香的花朵,也是中间一根稍高点,也带有倒刺,四周的叉齿成等间距地分布,也一样高,这是业余爱好者玩的。
做好了鱼叉,把它朝擀面杖一样粗的竹竿里一插。为牢固起见,还要用铁丝、棉线捆绑结实。做鱼叉时还要考虑到配重,轻了发飘,重了发沉。这跟体育运动中的标枪一样,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提高稳固性,才能提高命中率。
叉鱼时要对准鱼头,才能一叉毙命。叉鱼脊,叉鱼肚,尤其是叉鱼尾,纯粹是外行。不过这有个实践的过程,有经验的积累。不叉在鱼头,只在其它部位,碰到大鱼时,它会跟你犟,跟你拗,那个劲儿很大。那时的鱼已属垂死挣扎,吃奶的劲儿都用了出来,大意了能把鱼叉扭弯了,鱼还能脱叉,逃之夭夭。这条鱼也许活不长了,反正你也得不到,真是扫兴丧气。
叉鱼时还要掌握好一定的提前量,这跟用枪用箭射击飞行物一样。叉鱼的时候,不时会有声响,鱼一惊,往前一窜,一个猛子钻到水里,连个影子也没有了。掌握不好提前量,别说叉鱼,连个鱼鳞都叉不到,惹人发笑。
清明前后,鲫鱼要产卵了,也叫撒子。这时它们有嘴上的亲昵动作,农人们都叫做“咬子”。这时的河面上,常见一对对的鲫鱼在欢快地追逐,它们要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它们兴奋地把河水搅得啪啪作响,且是此起彼伏,响声一片。这声音透出欢腾,也透出生命的气息。鱼肯定是一雌一雄的,没有同性,动物世界不兴同性恋。
其实鱼跟人一样,也要谈情说爱,也要培养感情的;而后便升级到耳鬓厮磨,以及各种肢体语言。当情感升华到一定高潮,兴奋的闸门便打开了。雌鱼将肚里鼓鼓揣揣的鱼籽,成颗粒状地喷射出来;这时的雄鱼也将豆浆似的精子喷射出来,让它们在水中自由地结合。鲫鱼包括很多鱼都是体外受精的,很多人不懂,包括一些大名家,他们全靠想象,以己推鱼。
产卵的鱼很好叉,首先它们沉浸在爱情的缠绵氛围之中,都在忙于表达爱意,忙于追逐,这时的防范意识自然就很淡漠。加之雌鱼大腹便便,一肚的鱼籽,动作本来就慢。况且它们产卵的场所,均在河边的芦滩、草丛,目标又大,声响又大。这时你可手持鱼叉,立于河边等鱼;也可沿着河岸找鱼。看到鱼,飞起一叉,准能中的。有时用力过大,能把鱼戳个穿心过。偶尔还能叉到两条鱼,肯定是一雌一雄的,这能让人欢喜个半天,也提供了夸耀的资本。
鲫鱼产卵每天集中在清晨那段时间,太阳一出来,它们便钻入水中。兴许是怕羞,也许是怕热,反正要躲起来的。叉鱼,要抓紧时间,过时不候。好在鲫鱼产卵期很长,一直要持续到初夏,前后有两个月的时间。这对叉鱼的人来说,无疑是延长了收获的长度,真是件大好事、快心的事。在那两个月里,只要高兴,随时鱼叉一提,弄几条鱼馋馋嘴,开开荤。
夏日的清晨,河中的水草上、荷叶上、菱叶上,全是珍珠一样的露水,星星点点的。鱼儿们便三五成群地游到水面上来,吮吸这露水,这种鱼就叫“露水鱼”。清晨的露水,清凉甘醇,跟纯净水一样。这些鱼真会享用,比我们人类懂得早。这时的鱼有休闲的意味,有嬉戏的意味。此刻它们的头脑是清醒的,动作也是敏捷的,同时也保持着一定的警觉性。远远发现这“露水鱼”,不能急躁,更不能有声响,还要屏住呼吸,轻手轻脚,慢慢靠近前去。否则一有声响,鱼一受惊,便立马尾巴一摇,潜入水中,你只有叹气的份儿。看到“露水鱼”,反应要快,不能有半点犹豫。有时还顾不得河边的湿滑,要冒着滑到河里的危险。常言道: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掉进河里又算什么?更何况掉河不可怕,只要有鱼叉。说实话,我在少年时代,有几次真是奋不顾身,果真滑到了河里。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顺势游回泳,就当自己是条鱼,体验下鱼的快乐。再说是大夏天,不冷,蛮痛快的。叉“露水鱼”,只要叉不落空,有时一叉也能叉到两三条鱼,收获很大,也很开心。
过去由于水利失修,夏天常发大水。一连几天的倾盆大雨,河塘的水位迅速上升。一时间,大河小塘,深沟浅渠,全都满了溢了,连成了一片,就像汪洋大海一样,此等状况叫做“漫塘”。那些养鱼户急了,急得跳脚,鱼儿们全都顺水跑了。平时这些鱼,全都禁锢在一个个小鱼塘里,鱼头又猛,拥拥挤挤,吵吵闹闹的。这下好了,它们解放了,自由了,可以快乐地、漫无目的地到处游弋。这些鱼全是青鱼、草鱼、白鲢、花鲢。大的有条凳长,小的也跟枕头一样大小。这些鱼由于平时全都养在鱼塘中,有人看守,有狗护卫,没人敢动它们,故防范意识不强,也不太怕人。
漫塘的鱼很好叉,漫塘的时候,你可手持鱼叉,到处去找鱼。只要看到黑的脊背,黑的影子,潜艇一样的影子,你就慢慢靠近前去,奋力一叉,保准就是一条大鱼。这时的“汪洋世界”里,到处都是叉鱼的人。他们高高地卷起裤腿,有的干脆只穿条短裤,脸上全都洋溢着快活的笑意,经常还能听到大呼小叫、一惊一乍的欢叫声。那是叉到了鱼,喜形于色,喜形于声。
有一年的夏天,我和父亲先后叉到两条跟扁担差不多长的青鱼。那鱼的劲儿真大,头被叉住了,尾巴还在扫,还在犟,河水被拍打得哗哗的,那片水被搅得浑浊浊的,要不是紧紧摁住,搞不好真能脱叉而逃跑。那两条鱼,全都切成两指宽的鱼段,满满烧了一大锅。全家人就拿它当饭吃,足足吃了两天,真是过瘾。
“翻塘”也叫鱼浮头,这时的鱼最好叉。翻塘的原因虽说很多,但主要是由特殊气象造成缺氧,致使河中的鱼类出现反常现象。正常情况下,鱼应该在水下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因素,迫使鱼全都浮到水面上来,这种情况就叫翻塘。
盛夏酷暑时节,一连十多天的高温,火辣辣的太阳,把大河长沟的水面晒得滚烫烫的。这时的鱼全都躲在水底避暑,真是如意休闲。陡然之间,天气突变,满天是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一阵瓢泼大雨,一下就是一个夜晚。这一下子水面降温了,热气往下直钻,水底却沸腾起来了,鱼就像游在热水锅里一样,加之严重缺氧,吃不消。大大小小的鱼,全都游到水面乘凉换气。
这时的河面上黑压压的,全是鱼。由于缺氧,这些鱼全都头脑昏糊,反应迟钝,呆痴痴的。河岸上全是人,有叉鱼的,有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喊声一片。这时叉鱼跟叉木头一样,鱼动都不动,一叉就是一条。不消一刻工夫,就能叉到几条鱼。由于鱼太多,很多时候都来不及放进鱼篓鱼桶,就朝地上一扔,河岸上躺的全是鱼。一些看热闹的人眼红了,着急了。没有鱼叉怎么办?土法上马。找个竹篮,系上绳子,看准鱼,往河里一扔,虽说十有八空,也能捞到鱼。翻塘不是年年有的,要碰巧。逮住机会,狠叉一回。
在乡村,有种人基本上以叉鱼为业,以叉鱼为生的。他们是不大种田的,这样的人有,但很少。他们起房造屋、喝酒吃肉的钱,是叉鱼叉来的;他们娶媳妇、嫁姑娘的钱,也是叉鱼叉来的。
白天他们沿河走动,观察水况鱼情,寻找战机。几十年下来,他们对村庄周围的鱼情烂熟于心。这种人一般叉不离手。他们用的全是扁叉,鱼叉的竹竿上还系着长绳,是用来飞叉用的。只要看到鱼,不论远近,飞起来就是一叉,十拿九稳,几乎没有落空的。
这种叉客,不仅白天叉鱼,晚上也叉。晚上七八点钟,他们出发了。他们要穿上高筒的套鞋,一是河边滑,二是防蛇咬。他们右手持叉,左手拿着一把五节电池的电筒。那电筒朝河里一照,是道光柱,雪亮。只要看到鱼,手起叉落,便是一条。一个晚上下来,十头八斤鱼是靠得住的,有时更多。夜晚的鱼好叉,什么鱼都有。这些鱼全都游到岸边。河边有草,有虫,好觅食,加上有夜色的掩护,有安全感。
这些叉客将村庄周围的河塘转一圈就回家了,他们一般不跑远。我们这一带是水乡,大河小塘,长沟浅滩多得是,没有必要。他们也不熬夜,俗话说:“白天吃头猪,不抵晚上打个呼。”来日方长,日子慢慢过。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夜晚回到家,这些叉客还要弄半斤烧酒,烧两条鱼,犒劳自己。吃完,打着饱嗝,带着八分的酒意,倒头就睡,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