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评《冷战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研究》

2017-10-09韦自明

资治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职能部门美韩决策

韦自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陈波博士撰写的《冷战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研究》一书,于2008年8月正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文献,在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突破,是研究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的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专著。

该书共有9章,以李承晚时期的美韩关系为主轴,做了全新视角的剖析。

新研究资料的发掘和新视角、新研究方法的导入必然带来学术研究上的新突破。纵观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和创新。

一、原始档案文献的使用和创新

首先,该书在研究资料方面,引用了大量的一手原始档案文献,最为重要的当属《美国外交关系文件集》,该档案集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基础。此外,《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系列文件》基本涵盖了冷战期间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其中有关远东和韩国的文件是进行美韩关系研究不可缺少的依据。但是,作为一种决策结果,这套文件并不能反映美国政府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整个决策过程。作为补充,对《中央情报局研究报告》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备忘录》进行分析和利用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这两套档案中有很多谈话和会议记录,能够从中解读美国国务院官员就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探讨直到最终决策。第三类档案是当事人的文件、谈话备忘录及口述史。这一时期美国外交政策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对二者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不同流派)作为最重要的两个决策核心,其思想和观点必然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重要的影响。第四类关系到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另外一个侧面-府会关系。最后一类是美国国务院对韩国内部事务的报告与分析[1]。

筆者发现,陈波博士在谋篇布局方面原始文献对其著作结构形成了深远影响。正因为有美国不同职能部门的档案文献做参考,所以陈波博士在著书的过程中论述美韩关系时,美国视角方面的写作显得特别的丰满,既有国务院方面的政策态度,又有军方的态度,还有白宫方面的决策态度以及驻韩使馆方面的态度。总之,在美韩两国对某一事件的解决和某一协议的达成过程中,我们总能在该书中找到美国一方不同职能部门的立场和观点,以及各部门争执妥协后对决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研读该事件。如果没有这些美国不同职能部门的原始档案文献做参考,该书论述美韩关系时的篇章构成和内容的写作是不可想象的,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美国不同职能部门的原始档案文献,该书的内容观点和学术价值才凸显出来。由此可见,陈波博士对原始档案文献倚重程度是非常之高的,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按照不同职能部门的文献划分融入书中作为美韩关系美国一方的不同活角色进行使用。

此外,陈波博士的书中对原始档案文献的解读也可以进一步印证其对档案文献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第三章朝鲜战争与美韩同盟关系的形成,笔者发现该章内容几乎是对《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系列文件》的罗列和解读进行的书写。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的创新

陈波博士认为,从已有的研究现状来看,以往研究朝鲜半岛问题时总是站在大国博弈的视角,对于半岛当事国与大国关系的研究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随着一批博士生研究新锐的加入,美韩关系研究状况日渐丰富,但是对于李承晚时期美韩关系的研究比重较少。作者试图通过对李承晚时期的美韩关系研究,采用新的视角和方法,一方面突出强调当大国战略布局和具体处理和小国的国家关系时产生矛盾给大国决策带来的双重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小国在和大国打交道时依靠自身所具备的在大国眼中的战略价值,可以讨价还价以更好地维护作为小国的国家利益。

陈波博士根据这两个主轴,对该书进行了两大区分,实际上这两大区分恰恰是本书研究方法的主轴。第一,区分美国对“韩国国家”的政策和对“李承晚政权”的政策。第二,区分美国对苏、中的“遏制”和对韩国的“规制”。由此,引出了本书的两个“结合”。笔者看来,这两个“结合”实际上是对两个“区分”做出的反映。第一,大国的对外战略同地区政权的行为相结合。第二,决策过程考察与决策结果认知相结合。由此,作者依据两大关系点对李承晚时期的美韩关系进行了时间切分并进行具体论述。第一章以冷战朝鲜化与朝鲜南部政治变动为线索,讨论美国最终选择李承晚在南部建立单独政府的过程及原因。第二章主要内容为朝鲜战争前美国对韩政策。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在于,美国的“脱离”倾向、韩国具有的“象征性”以及美国对李承晚内外行为的规制都在此阶段植下了基因。第三章详细剖析美韩同盟的缔结过程。经过宪政危机和停战谈判两起事件,李承晚政权在美国决策者眼中形成了“价值”与“负担”的两重特质。第四章叙述美韩同盟的关系。美国为了维护李承晚政权反共“价值”而减弱或放弃“规制”,对其不断姑息迁就。第五章再现李承晚政权的覆灭和美国在其中的作用[2]。

笔者认为,该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着重点就是利用了其他学者已经引入的概念,比如王传剑的国际关系学科的论著《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这一章使用了“规制”这个概念,而陈波博士便将这个概念做了进一步推广,引用到自己的著作中,并和“遏制”这个概念同时使用,并将这两个概念以“双驾马车”式的行文思路贯穿整本著作之中。在论著中,作者对“规制”这一概念在该著作中的使用是美国对韩国国内制度建设的政策,它体现了美国对韩国民主制度建设的关注,本能的反应了美国国家价值观里的一种道德冲动。但现实的状况却是李承晚政权是一个威权体制的政权。“遏制”这一概念便很好理解了,作者没有在文章中赋予新的解释,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对共产主义扩张的限制。而美国对韩关系方面便面临着“规制”价值观推广和“遏制”战略实施的双重矛盾,对于韩国的李承晚政权而言,它既有强烈的“反共”特征,是遏制战略的马前卒,是“反共桥头堡”的摇旗手。另一方面却又是民主制度的绊脚石,其奉行的威权主义政治与美国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策层采取的往往是次要战略目标服从于主要战略目标,两害相权取其轻,最后落实到美国国家政策层面便是美国式民主制度建设推广服从于反共遏制战略,意识形态竞争优先于价值观推广。我们不难看出,冷战时期美国容忍了包括南越的吴庭艳政权以及中国台湾的蒋介石政权的独裁都有这方面的特征。endprint

另一方面,作者强调了李承晚个人在美韩关系中的突出作用。对于在威权主义政治体制下的韩国李承晚政权而言,作者的观点的确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作者对李承晚个人性格的分析细致入微。通过对李承晚个人经历培养出的性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也是作者分析的一大重点。例如,李承晚早年的经历造就了其民族主義者的情绪,这种情绪难免会在其掌权后的外交决策留下深刻影响。此外,李承晚总统的内心活动也是作者强调的一个层面,特别是对于美国对韩各种政策的反应态度,这种反应态度恰恰是李承晚个人政治理想上升到国家层面后对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态度。

三、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尽管该书有上述创新和开拓性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主张,但也并非尽善尽美。

首先,该书当中引用的一手资料原始档案文献都来自于美国国家职能部门。对于美韩双边关系而言,韩国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在双边关系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在该书的成书结构之中,我们发现美国视角下的资料运用十分饱满,韩国的国家职能部门原始档案资料使用却几乎寥寥无几。这种资料运用的不平衡性在论述双边关系过程中难免会显得论据缺失。

其次,我们发现作者对美国的国家职能部门的原始档案做了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其中也不乏进行了合理的推理。但是,美国的原始档案反应的是美国国家决策部门的态度,在美韩双边关系中,美国决策部门的政策实施难免会对韩国造成影响,对于韩国国家职能部门的态度,作者并非是引用韩国的原始档案进行一一对应,从而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而是通过对美国档案的解读和最终的众所周知的事件结果进行分析,由已知推未知,来推测韩国方面的态度和对应的政策。在韩国方面原始档案尚未公开的情况下,这种推理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在韩国档案公布的情况下而未能得到有效解读便从美国视角下进行单方面推理就难免显得有失偏颇。

最后,我们发现作者的立意是在美韩双边关系下突出强调李承晚个人的作用。本书全文结构中,李承晚的个人作用确实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从人物内心活动到个人成长经历所锻造出来的性格特征和个人政治理想在其决策过程中的突出作用,以及这些特征对韩国外交决策产生的影响在书中都有所体现。但是,作为美韩国家层面的双边实体的对话,我们在书中看到的往往是美国国家各职能部门围绕着李承晚个人及其幕僚进行双边对话,这种双边关系对话的不对称性难免会影响着其对双边关系论证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如果能将韩国国家职能部门的档案材料作为对李承晚政权方面的辅助材料进行佐证,本书中对美韩双边关系的论述将显得更加客观公正,材料运用的对称平衡性也得以解决。

结语

虽然该书存在着上述瑕疵,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作者对李承晚时期美韩关系研究上的努力,其对大量的美国原始档案进行细心解读的精神确实让我们十分钦佩,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总的来说,陈波博士的这本著作给了研究李承晚时期美韩关系的青年学者们树立了榜样,鼓励他们进行更为严谨的学术研究和更具学术价值的创新。

【注释】

[1]陈波:《冷战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2]同[1],第19-20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能部门美韩决策
做决策也有最佳时间段
决策大数据
检察版(十)
诸葛亮隆中决策
谈崩了
关于如何做好电力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管理就是决策:第一次就把决策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