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目折射中国社会变迁
2017-10-09
从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开始到今年高考结束,甘福保已经收集了整40年的高考试卷了。
今年70岁的甘福保来自江西南昌,他对高考有着很深的情结。
中国的高考因“文化大革命”而暂停十年后,1977年在邓小平的指示下重新恢复,这标志着当时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甘福保1977年参加了高考,当时他还是一名工人。高考后,他在江西大学物理系就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也是从1977年,他开始收集高考试卷。
除了收集试卷,甘福保还非常喜欢思考研读历年的试题,尤其是高考作文题。在他看来,高考作文题折射了中国几十年来的变化。
“每个题目都代表着当时的时代特征。”甘福保说。
中共山东省委《支部生活》杂志社总编辑刘相,依然记得他1977年参加高考时的作文题。
“题目是《难忘的一天》。”刘相说。他回忆自己当时写的主题是“四人帮”的倒台。这是发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个政治人物联盟的垮台。
“如果他们还当政,那我应该会一辈子在家乡当个农民,永远没有机会参加高考。”他说。
今年59岁的刘相1975年中学毕业。此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诸城,成为了一名拖拉机手,之后又当了乡村教师。
他曾以为自己会沿着这样的生活轨迹到终老。直到1977年10月从广播里听到国家将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刘相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作文中,我高度赞扬了‘四人帮垮台的伟大意义,同时表达了自己能有机会参加这场考试的激动和喜悦。”他说。
考试结束后,刘相在与其他考生交流时发现,很多人都写了“四人帮”垮台的那天,或者毛泽东逝世的那一天。“也有人写了自己结婚的那一天,但他的分不高。”他说。
在高考恢复的最初几年中,高考作文的主题和政治联系程度很密切。
例如1977年北京考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吉林考题《伟大的胜利——难忘一九七六年十月》。1978年全国考题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李善峰认为,这样的题目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尽管‘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是政治性很强的题目并不会一夜之间就消失。”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这种现象也反映在了高考作文题目上。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马艳文说她还记得198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给《光明日报》写一封关于环境污染的信”,而1986年的作文題目是“树木、森林和气候”。
“当经济发展逐渐成为政府工作重心的时候,人们开始思考环境保护。”马艳文说。
进入90年代以后,旧有的价值观逐渐受到挑战,高考题目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石晶是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她记得1994年的作文题目是《一次尝试》。一名学生写了自己在学校里的一次恋爱。“当时,高中生谈恋爱是不允许的,所以当时这个作文只得了25分。”
这篇作文后来被送到当时作文判分组组长宋遂良教授的手中。宋教授很喜欢这个故事。“恋爱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胆的尝试”,他在这篇作文中批注道,同时给了50分的满分。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学生们的思想和信仰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体现在高考作文题目当中。如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和2004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题目《忍耐》。
近年来,高考的题目更加发人深省,同时也更贴近生活并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来自于微博上的真实事件:一个女孩利用微博曝光了自己的父亲在高速公路边开车边使用手机的事情。这件事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今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新的作文题目又揭开了面纱:一个题目是《用三个关键词向外国青年人介绍中国》,例如:一带一路、大熊猫、中国美食、长城、共享单车、大气污染、高铁、移动支付等;另一个题目是《我的高考》或者《我眼中的高考》,以纪念今年高考恢复40周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高考作文题目正由原来的宏大主题逐渐向与学生们日常生活和感受极为贴近的具体题目转变。
李善峰认为,恢复高考的40年既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40年,也是各种价值观不断碰撞激荡的40年,更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40年。从提倡集体主义到彰显不同个性,从一元价值观到多元价值观,从以社会为中心到以个人为中心,从抒发政治理想到解决现实问题,高考作文忠实记录了伟大时代的一个个足印。
刘相20年前开始专门研究高考。他告诉记者:“尽管高考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它也是不断发展的。不可否认,它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发展进程,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