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念下地勘事业单位发展方向及模式

2017-10-09钟添春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9期
关键词:常态事业单位发展

钟添春

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老龄化严重、失业率上升等矛盾突出,我国经济也逐渐步入稳定发展的新常态阶段。积极探究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发展方向及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发展的新机遇

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①大地质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各行业对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及地质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为地勘事业单位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城市地质、海洋地质、旅游地质及民生地质等大地质工作领域带来了全新发展空间。②核电站重启。“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每年将新建六到八所核电站。众所周知,铀是核电站发展的重要原料,国家加快核电站等项目的建设,势必会增加对铀等特殊资源的需求。③全面改革。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深入开展,多渠道社会资本将逐渐涌入大地质领域,资本市场以及矿业权市场将会更加完善,这为地勘事业单位的下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伴随着新一轮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开展,地勘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卸下包袱,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

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发展的瓶颈问题

经济结构失衡。目前来说,我国地勘事业单位经济结构失衡,增长模式简单,主要以地勘业务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缺乏其他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支持。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极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技术服务面窄。从整体上来说,地勘事业单位技术服务面不宽,而且缺乏战略发展布局。在过去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中,仍以地质勘查作为经济发展动力,建筑、矿业开发、工程勘察、实验测试和地质测绘等其他副业经营不佳,尚未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

科技含量不高。在传统地质勘查工作中,工作人员用地质锤、放大镜、罗盘、GPS就能完成单位探矿工作,这种找矿模式准入门槛低、技术难度小,找矿方式单一,整体成功率较低。随着地质找矿的深入发展,我国找矿工作已向难识别矿、深部以及隐伏矿方向发展,而传统简易的找矿方式无法有效地用于该类找矿主体上。若继续沿用传统找矿技术,将严重阻碍地勘事业单位的转型发展。现阶段,低科技含量的找矿方式也会因门槛低、利润低、竞争大等原因被市场所淘汰。

产业化程度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地勘事业单位矿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而且缺乏具有优势的主体产业。地质勘查是整个矿业开发的上游产业链,属技术服务层面,而作为利润最高的矿业开发,却极少涉足,或涉足面小,难以形成产业化。同时,由于缺乏对资本运作的足够认识和运用,地勘事业单位主营收入所占比例小,难以维持地勘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制度层面落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地勘事业单位需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自我完善,但受制于事业单位的性质,地勘单位无法彻底打破制度局限,主要表现为:①事企不分。现阶段,地勘事业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在为社会、政府提供服务时会得到便利,但却很难与市场融为一体。从本质上来说,地勘事业单位属于经营性实体,但在现实中却是事业单位,地勘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势必会受到财政审核制度、管理制度的影响。②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滞后。由于地勘事业单位属于事业单位,其用人需要经过层层审批。而且,论资排辈、大锅饭现象、因人设岗等比较严重,很容易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切入点

創新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运行主体。受到自身事业体制的影响,地勘事业单位无法成为有效的市场主体。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地勘技术服务市场日益萎缩、竞争日趋激烈,单位整体效益逐渐下降。地勘事业单位以何种经济形式发展才能更好地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值得深入探究。从长远发展角度分析,地勘事业单位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大胆创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企业这一崭新的身份步入社会市场,真正成为市场运行的基本体。同时,地勘事业单位应积极发挥传统地勘技术的优势。积极争取外部资金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将传统地质成果转变成服务社会的新技术,真正激发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

勘查技术优化和装备更新。首先,推进新技术研发,进一步继承、优化传统地勘技术,是新常态下地勘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地勘事业单位应加强与科研院校之间的联系,积极构建技术研发新平台,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在解决经费研究问题的同时加快技术难题的攻克速度。其次,地勘事业单位在接触变质成矿、热液成矿等矿物地质形成方面有着优越的经验与技术,在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应依托现有检测技术,与科研机构共同研究,取得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实现传统技术的转化。第三,加强地勘信息化建设力度。地勘事业单位职工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地勘工作的整体效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勘事业单位必须加大自身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日常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具体来说,地勘事业单位应加大与软件公司的合作力度,针对地勘单位具体情况,积极研发针对性数据管理软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地勘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效率与运营效益。

拓展和转化地勘业务。地质找矿依旧是地勘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解决资源保障性问题。同时,地质工作还涉及到国家战略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地勘事业单位必须紧抓主业不放松。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地质工作新领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环境地质、生态地质、民生地质和旅游地质等。要站在供给侧改革的高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和政府需要什么,就主动提供什么,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以此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地勘事业单位转型。近日,笔者所在的单位就结合当地政府大力发展富锌富硒产业和石墨稀产业的有利时期,主动对接需求,签订了县域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和石墨矿调查评价合同,为地方政府提供精准服务,成效明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强专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既有理论实践水平,又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人才,以满足地质勘查工作发展的需求。①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力度。首先是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国际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招投标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定期开展相关学习课程。其次是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研究水平,注重传承和培育地勘队伍“三光荣”精神,为地质工作服务提供支撑。②优化现代人力资源运行管理机制。地勘事业单位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绩效考核新思想,构建多元化绩效考核标准,结合工作人员以及部门特点,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潜能与创造力。③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加强与岗位职责的联合,将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考核对象充分结合起来,提高绩效考核的效率。成立由人力资源负责人、部门领导组成的职务分析小组,全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信息收集与调查,合理编制分析调查问卷,并优化岗位考核指标。④完善绩效考核方式。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科学划定两种考核方式的界限,在具体绩效考核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考核模式的优点,切勿盲目追求“量化”指标,以防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陷入机械化局面。

纵向及横向一体化发展。地勘事业单位应加强纵向及横向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探采一体战略,彻底打破传统地勘事业单位发展旧模式,加强与矿业集团、大型能源集团的合作,强强联合,提高探采一体化水平,进一步延伸地勘事业单位产业链,在全面提升单位综合效益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效应。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地勘事业单位应加强区域拓展与多元化并购,在专注主营区域业务的同时,强化国家重点发展区域业务布局,进一步降低业务运行风险。通过纵向及横向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促进地勘事业单位转型发展。

以上针对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发展的新机遇、瓶颈问题、改革发展条件等问题,从发展模式、技术优化、地勘业务、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等角度,详细论述了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多方面入手,旨在促进地勘事业单位和谐、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endprint

猜你喜欢

常态事业单位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