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节的意义及功能初探
2017-10-09廖娜
廖娜
【摘要】哈节是京族人民最盛大也是最热闹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六月和八月分别在不同的京族村子举行,节期为五到七天不等。哈节是京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有利于增强本族凝聚力,有效促进族际交流,同时它还发挥着社会教育功能,对于弘扬京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京族;哈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90-01
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南部东兴市的江平镇,与越南隔海相望。我国的京族是从越南迁徙过来的,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与之相伴随的,是五百多年的京族文化。哈节就是京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哈节是京族人民最盛大也是最热闹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六月和八月分别在不同的京族村子举行,节期为五到七天不等。
哈节的仪式过程共分为四个部分,顺序依次为迎神、祭神、乡饮、送神。其中迎神是哈节仪式正式开始的标志,场面最为隆重;祭神是贯穿哈节活动始终的必备环节,每天都要举行两次,分别是日祭和夜祭;乡饮是最具京族特色的节日活动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送神则标志着哈节的结束,而为期数日的“狂欢”也随之落幕。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的历代先民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变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自身文化的集中展现,节日无论对于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均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哈节作为京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以下几方面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一、增强本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内部团结
首先,哈节是一个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活动,没有全族人的支持和共同协作是难以办成的。节期的确定、哈节的准备工作、实施方案以及花费都需要由哈亭事务委员会与村人商量后才能最终决定。因为节日的事宜,族人可以聚到一起,促膝长谈,这样的机会有助于族人增进交流和了解,促进团结。节日期间,平日里忙碌于各种生产活动的人们,此时此刻都尽可能的暂时将自己的事务搁置起来,为过好哈节作准备,同时也为过好哈节而慷慨解囊出力。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京族人民的大聚会。族人共同烧香祭拜神灵和祖先,这是作为京族子孙的一种身份体现,作为京族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坐蒙更是京族人情感交流的最佳时间和场合。在乡饮中,所有人都要遵守“坐蒙”的规矩,听候长老的口令,只有祭拜结束,长老发令“开饮”之后,所有人才可以开动,这是作为一个集体的体现。席间,在觥筹交错之中,在人们的欢畅交谈之中,情感得到了交流,京族人民的心也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哈节是一次牵涉到京族社会侮一个成员的民族大聚会,是一种唤起京族社会集体记忆的特殊时间符号,更是一次增强京族民族凝聚力的有利时机。
哈节是京族特有的节日,京族人自己常会以此来区分是否是“正宗”的京族人。在巫头的沙虫寮社区,这里同样聚居着大量的京族,但报道人告诉笔者:“他们不过哈节,算不上真正的京族。”这一社区的人们因为与京族人通婚或其他方式而获得了京族的身份,也就是说,在户口登记中,他们的民族属性是“京族”,而其实他们不会讲京语,生活习惯也与大村社区的京族人不尽相同,也不过哈节,因而京族人认为他们是“书面上的京族”,而不是“正宗的京族”。可以说,通过哈节这样的特殊时间,京族人民的京族身份得到了强化,民族认同感得到了增强。
二、弘扬京族文化,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一年一度的哈节,是对京族的祭拜礼仪的传承,也是对京族人敬神敬祖的优良传统的传承,更是对京族文化的传承,对京族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哈节所承担的,是社会教育的角色和功能。哈亭在旧时代作为学堂而用,也是村中长老聚会议事的地方,是京族神圣而有文化的象征,应该说哈亭本身就承担着教育的功能。哈节承载着京族优秀的文化,如服饰、歌舞、喃字文化、饮食、组织制度、祭拜礼仪等等,哈节这一场京族文化的大展演让京族以及其他民族的人都得以了解并感受京族的文化,也让京族人得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哈节中处处透着京族人尊老爱老的优秀品质。首先,参加哈节的大多是老年人,但其中担任哈头的是一群年轻人,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哈节期间,做饭、搬运货物、装饰、打扫和看守哈亭等等,重活累活、哈亭的所有杂事都由他们承担,巫头的哈头们称,他们是专门服侍神灵和长辈的。这是服务的精神,更是尊老敬老的精神的体现。其次,现代坐蒙的位置安排也是尊老的体现。哈亭里坐席的位置以东为贵,以靠近神灵为贵。解放前,坐蒙的位置安排是以官职大小、花钱多寡来分配的,可以用金钱购买上等座位。解放后,座位仍有等级之分,但那种以金钱论高低的观念已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以老为尊,这样的安排也将在一代代地传下去,随之一起传递的,是京族人尊老敬老的优秀品质。再次,在哈妹的唱词中,也有诸多敬老的诗篇。例如,在哈妹的唱词本中,《积善奉善》《父母育儿情义重》《父母话儿记在心》《父辈栽树儿乘凉》《现应报母来操劳》 等词均是教育儿女长大后应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哈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它的人民的濡化教育,润物细无声,这是其他任何方式的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三、促进族际交流,强化国家认同感
在哈节期间,京族人会邀请各界人士来参加哈节。邀请函于哈节举办的一个月之前就发出,邀请的对象主要有:一、东兴市和江平镇的各级政府部门和机关单位,如党委、政府、政协和人大、民委、交通局、法院、交警队等;二、京族各哈亭的代表,主要包括万尾、山心、红坎等三个哈亭以及散居在恒望、潭吉等地的京族兄弟代表,同时还有越南茶古等地的哈亭代表;三、当地的企业,如东兴市的各大企业以及巫头当地的承包商如虾塘老板;四、本村在外工作的儿女。另外,哈节期间,哈亭的大门24小时都敞开着,欢迎各地各族群众来到哈亭烧香拜神。节日期间,附近的壮汉群众纷纷到哈亭来烧香,而京族儿女也带着朋友来到哈亭,山心村的阮xx是一名海军士官,哈节第三日,他特意带着朋友一起到哈亭去烧香,他说,想让朋友也感受一下京族的文化,为京族文化的传播出一份力。借着节日的契機,京族人民与越南友人、汉族同胞、壮族同胞都有了更多的交流,为增进国际和族际友谊,加深与邻国的和平友好交流,促进民族团结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哈节在促进族际、国际交流和民族团结的同时,也强化了京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符达升,过竹,韦坚平等:《京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2]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黄安辉:《中国京族哈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