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点拔”策略
2017-10-09王彩娥
王彩娥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导,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关键词】点拨的时机;点拨的方法;点拨的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38-02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交往、互动的习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和教材中的重点,教师要点拨引导。“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因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点拨”。但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堂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点拨把握好时机
(1)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点拨
许多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每个新的知识点必然有与它相关的旧知识,联结处就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点拨,便于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度到新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2)在学习新知关键之处点拨
知识内容的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有益于重、难点的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理解的透,掌握的牢。
(3)在学生疑惑之处点拨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肤浅,有时困惑,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度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
(4)在学生争议之处点拨
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的结论、实验的结果有争议。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争议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给予正确地解释,或启发学生按照正确地思路、方法、步骤进一步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5)在思维受阻之处点拨
在课堂上,新课中的难点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可适当地分化这些问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与诱导性,巧妙地让学生在探究中突破难点。同样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在思维定势干扰之处点拨
在课堂中学生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产生负迁移,此时设计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冲破原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
二、点拨的方法
(1)借助表演
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课文中一些内容理解有困难,这时教师必须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如让学生感悟《庐山的云雾》中“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一句时,便可让学生表演一下漫步山道时“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时,学生有的伸开两臂作鸟儿飞翔状,有的则模仿孙悟空在腾云驾雾时作手搭凉棚远眺状……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被激活,从而也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类比推理
课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蕴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无需要把这些生活底蕴都找到。阅读主体只需找到其中一种生活底蕴,并获得直觉经验,就能领会课文的内容。如理解《早春》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它本来的意思是“远远看上去,草是绿绿的,可一走到近前绿色却没有了。”好多学生由于缺乏这样的生活经历,便很难理解。这时我便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找类似的经历来理解。学生们受启发后,举出了例子,其中一位同学说:“彩色电视机上的图像,离远看图像很清楚,离近看却是有许多麻点,图像也似乎变得模糊不清了。我想‘草色遥看近看却无的道理跟这是一样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生活经历,在理解语意上便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
(3)语言构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将课文内容还原成语言文字描述的画面,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视其物、如见其人的阅读心理情境,这是理解内容提要,体会感情的重要方法。而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还原能力。因此,教师可借助诱导性的语言予以帮助,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为引导学生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感人情景,理解他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可这样引导:“同学们,邱少云附近的草丛着火了,火苗借着风势‘呼呼地乱蹿,烧得枯黄的茅草劈劈剥剥的响。哎呀,不好,火烧着了他的帽子,浓烟和烈火好像恶魔似的要把他一口吞下去。同学们,邱少云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啊,只要動一下身子,发出一点儿声响,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然而你们看,邱少云如钢铁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因为他知道身边的战友看着他,志愿军首长在看着他,爸爸妈妈在看着他,祖国人民都在看着他。于是他拧紧眉头,咬紧牙关……就这样,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这样引导,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切感受了邱少云伟大而感人的形象。
(4)媒体辅助
一篇课文,代表了作者特定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但由于从外观上只是一系列文字符号的组合,而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的事物,这给学生理解、想象、体验带来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教活课文。
三、课堂教学运用点拨应注意的问题
(1)点拨要适当,首先点拨的角度应恰当,符合问题本身的性质和要求,符合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并点到学生思维卡壳的关节上。其次是点拨语言应炼,言简意赅,能准确表达的寓意。
(2)点拨要适时。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这句话可以说明点拨所应掌握的时机。教师的点拨,应不早不迟,恰逢其时。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认识发展到似懂非懂,想说而又不说不出来的思维状态时予以点拨,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点拨过早,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点拨过晚,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合理的运用点拨策略,及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有点开了学生思维的迷雾,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现代语文教学》.
[2]《中国教育科学》.
[3]《未来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