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型人才的活力
2017-10-09田新月
田新月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会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靠人完成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
发挥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切实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唯学历;尊重人才的成长周期,不急于求成。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创新创业与战略系高建教授也曾说,中国已经进入到创新驱动的时代,创新驱动靠的是人才。能够从事创新的人,他本身应该具有相当的素质,同时对很多事物应该有比较现代化的理解。清华经管EMBA就是以“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为培养人才的基本使命而开设的课程:通过知识培养领袖,通过领袖带领行业发展创新。
把人才的成长,还有人才能力的形成作为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石。不管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亦或全球视野的形成上,该课程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进行创新,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融合上做了很多的设计探索。在顾问委员会以及世界著名商学院和教育机构的支持下,世界级管理大师亲赴清华为EMBA学生授课,他们以中西合璧的独特视角,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中国的企业家亲身聆听到世界的声音,开创了中国教育之先河。从2002年创业到现在的15年时间,有5000多人从清华经管EMBA毕业,其中很多的学生都成为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其次,各方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机构的事,企业也应该充分调动积极性,力争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利用好政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人才教育和研发经费投入,加强员工的素质培养,提高员工科学文化水平与技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创新效率。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为桥梁,不断拓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培养:
借助专业机构委托培养。专业机构相对于企业来讲,专业人才多、专业特点明显、优势突出,在人才培养上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培养模式和道路,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循。对此,可以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技能团队为重点,通过企业提供资金,与院校科研处所、地方专业科研机构等专业团体签订协议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培养人才。
面向社会招贤纳才引进培养。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地方相比,既有专业性,更显通用性、兼容性,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短缺有所不同,社会中既包容有众多企业迫切需要的专业人才,又有大量的人才闲置。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专业人才,稍加培训就可以充实到企业中来,既节约了成本,实现企业与地方的人才互补,又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企业可以立足自身需求自己培养。企业对创新型人才大量的缺口,仅靠教育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创新型人才要有的不仅是理论的支撑,还必须深入实践,具备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文凭转化为水平的实践能力。另外,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只有企业最了解、最熟悉。企业大量的工作岗位与新的技术装备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从这两方面来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企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要求:领导层要重视,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共识和合力;领导者要有识才的慧眼,善于发现那些具有创新思维、有巨大创新潜力的人才;形成机制,制定培训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培养,为人才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提供空间和机会;紧密结合岗位需要,抓好实践锻炼。具体可以送他们到国内或国外的大学进行深造,安排他们到关键岗位进行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他们提供展示创新才能的舞台,创造实现创新价值的必备條件。
训练员工的创造性思维
企业要激发现有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活力,首先员工个人要具备创造力的潜质,这就需要转化思维,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对企业管理的创新是必须的,所有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建立在员工相应的创造思维的基础上,创造性思维的培育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还需要经常对常规进行洞察与反思,这需要的就是灵感与智慧。通过对员工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方式的训练,从而不断培育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胜任力。同时也要让员工树立自信。
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创新能力,还有一些人倾向于强调可行性,创新思维一出现就对之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因此,还要找到并消除员工对创造性思维的恐惧心理。让员工先放松下来,不要因为这个想法没人尝试过就认为它行不通。有人提出看起来很离奇的想法时要告诉其他员工先别急着批判,集中起来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而不是讨论它们有什么问题。
总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科学地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员工个人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实行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另外,让员工了解企业,也是管理者鼓励员工创新的前提。虽然员工一直在企业中工作,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非常熟悉,但是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不一定十分清楚。由于企业的外界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的战略及规划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管理者不将这些变化的信息及时地传达到员工那里,员工就会慢慢地落后于公司的发展。管理者可以尝试随机地问问自己身边的员工:“公司现在正在做什么?公司下一步准备做什么?你为此做了哪些准备?”相信大多数员工的回答会让管理者大吃一惊,实际上员工对企业的认知程度要比管理者所期望的肤浅得多。endprint
管理者不仅要参与制定公司的发展规划,还要善于将这些规划有效地传达到员工的耳朵。最常见的方式是,企業可以定期举办(比如一个季度)全体员工参加的例会,在例会上通报企业近一段时间的状况及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之上,各部门负责人可以召集部门会议,结合公司的规划讨论本部门下一步的工作规划,让每位员工既清楚公司的发展,也明确自己的工作规划。
营造具有创新活力的环境
其次要有激发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开放的管理者,会给员工提供施展创造力的条件。 可以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不断优化物质环境,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工作场所,这样能有效防止由于工作压力和单调乏味而造成员工的疲劳,保证员工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维持创新的活力。保障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因为很多奇思妙想往往都是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产生的。只有让员工工作在舒适的、少一些束缚的环境下,才会有最强的创意。
员工的创新型建议,有90%是不切合实际的。实际上不光员工如此,管理者的创新想法同样也有90%是不切合实际的。理解了这一点,管理者就没有必要抱怨员工的创新不切合实际了。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建议,为员工提供平等沟通和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现在的知识型团队中,不是强调等级关系,而是需要更多的专业分工。要获得绩效,团队内部的充分沟通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员工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激励人的管理者会很高兴自己能够提供自由开放的环境让员工畅所欲言,对员工提出的任何想法和建议都给予尊重,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员工提出的每一个新的想法和建议,安排相关的综合讨论和分析等,让员工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新思想能引起公司的重视,受到公司的欢迎。即使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管理者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鼓励员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也会让员工感觉到决策是在公司广泛征求民意、全面探讨、认真考虑的基础之上做出的,而不是被忽视或盲目轻率地被拒绝。这样不仅会体现出管理者鼓励创新的态度,也会让员工保持继续创新的动力,员工有了激情创新,创新思维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只有营造出这样言论自由、开放且具有创新活力的环境才能激励人才大展拳脚,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管理者对待员工的创新活动,有时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地担心打击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这类管理者在看到员工的创新型建议时,虽然对建议本身不十分认同,但为了不让员工失望,会对员工大加赞赏,并让员工按照建议的内容去实施。员工误以为管理者对自己的建议非常满意,便信心十足地去实施了。而当有一天员工发现管理者对建议的实施并不关心,也无法获得管理者进一步的人力、物力支持时,员工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对员工创新型建议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也体现了管理者对员工的尊重。这种尊重本身就表示了对员工创新活动的支持。
员工所提的创新型建议并不一定仅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职责之内。实际上每一个员工都有跨越自己工作限制,了解其他领域的愿望。在员工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管理者应该允许员工做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员工对其他工作提出的创新型建议,由于考虑问题所处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对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员工提出本职工作以外的创意,也体现了员工对公司的关心。
如果企业还没有形成创新的氛围,管理者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来鼓励员工的创新。比如公司可以设立创新奖,给予那些为公司提出优秀创新建议的员工以物质、精神奖励;还可以组织头脑风暴会议或讨论活动,让大家就各自的工作提出改进建议,所有人一起来讨论。在开展活动之前,管理者之间首先要对员工创新的意义达成共识。没有这种共识,形式再好的活动也是没有意义的。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企业要善于用好利益分配杠杆,促进创新人才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让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迸发。“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要在全面创新改革大业中为各类人才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放心、放手、放胆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从而让他们成为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