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的教育生态系统特征及其表现模态论析

2017-10-09付臻吴迪龙

江淮论坛 2017年5期

付臻++吴迪龙

摘要: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生态系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分析,教育实际上表现出四种基本模态,即事业性模态、实践性模态、产业性模态和科学性模态,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达到一种相对有序的“平衡态”。四种教育模态的内在联系启示我们:事业性教育应当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实践性教育需自觉接受教育规划和教育理论的指导,科学性教育应当基于教育实践得以有效提升,产业性教育应当以事业性教育为前提。

关键词:教育生态系统;复杂性特征;表现模态;耗散结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5-0145-005

教育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面对复杂的教育问题和现象,有时仅用教育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阐释和解决是难以奏效的,他需要用跨学科的思维来综合分析与对策设计,才能更加贴近教育的本真形态,才能解决教育的真实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综合运用生态学、物理学、教育学、哲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来探讨教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展开的基本样态,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教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育活动及其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其内部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与生态环境是一种互为依存、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2]。它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特殊的生态系统,“这一特殊类型的超复杂系统其纷繁程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自然、物理和化学系统”[3]。之所以说教育生态系统复杂,主要就在于其组分、结构、功能、演化呈现出复杂的特性,这些特性组成了教育的本然特征和基本的表现模态。

(一)教育生态系统的组分是复杂多元的

组分即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组成类型。教育生态系统包含了主体、分解者、环境等多种生态因子组分,而每一组分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这些有机体随时都可能因为外界或内在结构与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每一组分又是不确定的,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特质。以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为例,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体范围的复杂性。主体既包含个体也包含群体,这些个体或者群体又存在着知识能力、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和宗教民族之别。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或差别,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也给施教者或教育管理者带来重重困惑和难题。二是主体成长影响因素复杂。主体成长受家族遗传、民族风俗、内外环境、学校教育、个体本身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同时复杂多变,所起的作用亦不相同,各因素综合影响制约主体的成长发展。三是身心发展的复杂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其发展也呈现出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另外,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也是复杂的,包括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不仅是多层面、多维度,而且还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复杂多层的

教育生态系统结构主要是指构成教育生态的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教育系统内包含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的教育活动。直接教育活动的结构主要包括教育的固有结构和教育的派生结构[4],固有结构可分为宏观(含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和不同性质的教育等)、中观(含教育条件设备、师资配置、学科专业等)、微观(含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与方法等)三个层次,教育的派生结构则包括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等。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论是教育的固有结构还是派生结构,都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同时每一類型的结构也会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变革而不断调整。只有教育生态系统诸组分要素间保持合理的量比关系,才能实现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系统内各组分要素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复杂多样的

由于教育生态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其生态功能也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理论界关于教育功能的学说一直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个人本位论,这种价值取向强调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育人、就是人才培养;一种是社会本位论,这种价值取向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实质上分析,教育内在的个体功能和外在的社会功能两者不能随意隔离开来,两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另外,教育生态系统的各子系统如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系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职业教育承载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基础教育承载的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后续专业教育奠基;高等教育承载的主要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任务与功能。不论是哪个层次和阶段的教育,其功能均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四)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是复杂多变的

演化又称进化,是某指定时空内一切形式运动的总和。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动态多变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层次演化和教阶演化上,其内在的本质是随智能信息量的积累而产生一定的质变。[5]层次演化主要体现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初等教育(包括幼儿、小学阶段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初中、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教育)这样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攀升的过程。其教阶演化主要体现为在某一教育阶段发生的各种演替或者变故,如有的人会因为勤奋努力、名师指点等因素使得个体知识、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和飞跃,其结果是晋级、跳级或者升学;有的人因为各种客观或者主观原因,如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不恰当、不到位,个体先天生理、心理缺陷,以及个体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等,使得学业水平低下、停滞不前甚而退化,主要表现为留级、辍学等现象。教育生态系统的层次演化和教阶演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复杂性也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endprint

二、教育生态系统的表现模态解析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中能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同时,系统的各个要素能够形成相互协同作用,通过能量的耗散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机制形成和维持宏观时空有序结构。[6]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看,尽管教育生态系统局部的组分、结构、功能、演化是复杂的,远离平衡态的,但从系统整体看,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外部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换,从而达到一种“有序”的平衡态。因此,我们在研究复杂教育现象与问题时,不能一味地抛弃“简单研究范式”,因为“在任何科学理论的核心部分都有一些形而上学的公设”[7]。循此逻辑,我们考察教育结构和工作性质后认为,复杂的教育生态系统主要表现出四种基本教育模态,即事业性模态、实践性模态、科学性模态和产业性模态。

(一)教育的事业性:强调规划与部署,对应主体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

教育的事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对教育事业进行规划的活动,表现为教育规划、教育发展战略或计划。教育的事业性旨在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如办学方向、教育学制、考试制度等,其根本宗旨是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规划、发展战略或计划,作为办学主体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当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事业以后,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进行科学的调研、论证和规划,从而使得教育事业具有系统的运行规则、完善的组织机理、明确的战略目标、行之有效的发展举措。归结起来,事业性教育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强调规划和部署,站位高;二是其主体素质能力要求高,必须有战略思维,具有宏观驾驭的能力;三是其服务的对象涉及面宽广,如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涉及全国各层面的教育;四是其工作的成效要较长时间才能凸显,有的规划是5年,有的规划是10到20年,还有一些规划甚至需要几十年到百年,才能出成效。教育的事业性特征决定了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二)教育的实践性:强调实际操作与技术性,对应主体为一线教育工作者

实践性教育是指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参与社会活动等形式获取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此概念包含几层含义和特征:第一,实践性教育的主体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其对应指向的主要是大中小学和幼儿园一线教师及学生家长。第二,其核心活动是对人(孩子)生存与发展技能、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生活品质的培养。第三,强调实际操作和技术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践性教育“充分发挥技术性教育资源的教育效用性”[8],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及“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先进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其所在的教育教学系统、目标的实现。第四,实践性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内含许多种类和层级,并构成相应的系统。第五,实践性教育需要相应条件的支撑。实践性教育其存在形态是教育者的活动和行为,而且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包括时空、物质、精神、制度环境等)条件下进行的。[9]实践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展开样态,不论从其主体或者活动的对象来看,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最大的群体和主体,同时也是最活跃、最复杂的教育生态因子,要使这种教育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精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

(三)教育的科学性:强调研究与创新,对应主体为教育理论工作者

科学性教育在这里特指那些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如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硕士、博士、教授等,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揭示教育一般规律,解决教育中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性活动。这种形态的教育最大特点是强调科学研究,其对应主体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其成果形式主要体现为教育理论,包括论文、报告、专著或者专利。总体来说,科学性教育的主要作用和功能在于:一是推进教育科学的繁荣和创新;二是给实践性教育主体以更多的启迪和指导;三是给事业性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提供理论支撑。科学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展开样态,要取得真正的实效,需要主体具有深入钻研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教育的产业性:强调通过教育投入拉动教育经济增长,对应主体为教育投资人

教育既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又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投资是具有生产性的投资”[10],这使得教育具有产业性的可能。教育的产品,是指教育投资人根据教育市场的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又称教育服务,它具有商品性,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也可以用以消费。教育消费者通过消费教育产品使自身的劳动能力得以提升,教育投资人(政府、企业或个人)从提供的教育服务所产生的效益中获取回报,教育产品从而在市场中实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交换,符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以技术、知识为表现形式的教育产品也可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通过增值转变成财富。例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依靠自身科研实力,“加强区域科研项目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从而达到区域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目的”[11]。同时,技术、信息及知识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交换后,也会生成不同的生产要素价格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都是由教育生产出来的,教育是生产技术知识的产业,其产业属性也因此得以彰显。

三、教育生态系统表现模态的内在关系及启示

复杂教育生态系统的四种模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教育的事业性具有宏观统领性作用,教育的实践性、产业性和科学性往往要围绕教育的事业性开展工作。其次,教育的科学性为教育的实践性、事业性提供着理论支撑。实践性教育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教育实践就会走向盲目、混乱和歧途;事业性教育也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否则制订的教育规划就会缺乏科学价值,不具有指导意义,甚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再次,教育的实践性为教育的事业性和科学性提供了基础性依据。因为,教育规划的制订,需要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的素材就来自于教育一线,教育的实践性则为事业性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诸如国情、校情、学情等数据和信息。而教育的科学性又必须基于教育的实践性,理论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实践,否则理论就可能成为空论。最后,教育的产业性可以拉動教育的事业性发展,同时也可制约教育事业性的实现程度,教育的事业性使教育成为一种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产业。鉴于此,我们得到如下启示。endprint

(一)事业性教育应当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所谓“顶天”就是要高度重视现代科技、教育研究的前沿,围绕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需求,不断提升规划的前瞻性、统筹性和战略性;所谓“立地”,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一线,关注和走进教育实践主战场,切实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要接地气,不断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二者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教育理论前沿的突破,可以带来整个教育生态链的巨大变化,为教育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极大地促进事业性教育的发展,这就是“顶天”的最大价值和功能。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真正要发挥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就要随时密切关注教育实践,主动地参与到教育实践中,深度接触一线教育工作者,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将行动者的实践话语真正揭示出来,承担起引领教育实践的使命。教育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或者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进行中期调整和变更。因此,事业性教育要真正发挥其功能,务必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二)实践性教育应当自觉接受教育规划和教育理论的指导

实践性教育一方面要按照事业性教育(即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逐步实施和落实,同时应当自觉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这样才不会进行盲目的教育;盲目的教育不仅会带来巨大的浪费,更重要地是影响了人的一生发展。那么实践性教育究竟怎样才能落实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呢?一是要有大局意识,要站在整体宏观的视角思考问题,实践性教育须知点点滴滴、逐步积累、循序渐进将会汇聚成江海的道理。二是要有执行力,光有规划没有执行力,可能规划就会变成人们常说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空中楼阁。三是要注重方式方法,实践性教育要取得成效,达到教育规划的宏伟目标,离不开灵活多样、科学的方式方法。实践性教育又如何自觉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呢?一是要有接受意识,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要认识到教育理论的重要性,需有强烈的理论指导意识,才能树立科学的教育实践观,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方法;二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只有不断学习钻研教育理论,才能加深对前沿科学的理解和对现实问题的客观科学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三是积极进行教育实验,尝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加以验证,从而增加理论的可信度,增强运用教育理论的信心。

(三)科学性教育应当基于教育实践得以有效提升

教育理论若得以提升,教育实践就能得到改进,教育质量也随之得以提高,但是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教育实践既要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同时教育理论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然而事实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体往往相互埋怨、指责和批判,其关系时常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理论工作者总是批评、指责一线实践工作者不关注教育理论,不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实践工作者也总是痛斥、抱怨搞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不结合实际,关门做学问,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呢?一是要善于学习钻研。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钻研,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二是要克服主观偏见。任何教育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客观、真实的分析和判断。三是严于逻辑推理。从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到对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再到最后结论的得出,都必须遵循严密的逻辑推理。四是惯于系统思考。教育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系统工程,因此,理论研究者要有系统思维,时时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五是注重理论创新。要创新就得有创新的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作为理论工作者,面对大量的、复杂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或者已有的教育理论,要大胆反思、大胆尝试,这样才能在所研究的领域独树一帜,有所创新。

(四)教育的产业性必须以教育的事业性或公益性为前提

诚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市场机制、竞争意识、成本理念、效率观念等一系列新型概念逐步渗透至教育领域,引起了教育理念的变革。可以说,教育的产业性无时无刻不在拉动或制约着公益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影响了教育事业性的实现程度;但教育的产业性,并不是指要将教育事业商品化或将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到教育领域的每一个方面,也不是指将教育视作纯粹经济实体去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教育的目的是获取知识以探索未知世界,是为了培养一种能够了解周遭世界、改造困境的本领,而且这个需求是永恒的,事业性与公益性始终占主导地位,教育的产业性必须以教育的事业性及公益性为前提,教育的事业性对教育的产业性的制约使所谓的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本质的区别。把教育目的视作纯粹的经济追求,则教育容易变异,也就容易背离它作为公益性及知识性组织的存在,最终背离它的事業性属性。[12]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1.

[2]郭丽君,陈中. 试析教育生态学的学科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16,(2):1-5.

[3]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9(1):1-6.

[4]蒋士会.教育结构及其分类发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65-70.

[5]王凤产.教育生态系统复杂性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1,(5):28-31.

[6]宗芳宇.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苏州经验[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5 .

[7](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秦海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8.

[8]王伟清.论技术性教育资源的效用[J].求索,2015,(5):178-182.

[9]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1-6.

[10]熊卫平. 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辨析[J].求索,2001,(3):64-65.

[11]黄兢.社会收益视角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路径——以东莞市为视角[J].求索,2016,(10):65-68.

[12]王青松,邱彩亮.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1(5):65-69.

(责任编辑 明 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