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10-09顾豪杰
顾豪杰
【摘要】《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经管类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均有所突破,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并引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为我们探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对微课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课;高等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O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003-01
一、导言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微课程是指在短时间内围绕某一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制作的视频,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节省课堂时间,由此教育部组织的各种微课程大赛也在教育界掀起了微课热潮,但是将微课引入到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环节中的案例并不多见。
二、微课程的起源
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LeRoyA.McGrew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他将课程设计为3部分:概念引入、解释和结合生活举例。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提出了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即微课程。1998年,新加坡教师培训机构NIE为实施新加坡教育部发起的教育IT主体计划,开始进行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一两个学时、30-60分钟的微型课程。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微型视频课程实施Open Course Ware计划,推出了微型教学视频。
关于微课程的概念,我国的学者给出了不同见解。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确切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静然则认为: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己开发、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师成长的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我国最先提出“微课”的胡铁生先生则认为:微课是从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微小的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重新合成。
三、微课特点
微课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教学视频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且教学内容少,每一节微课可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重要结论、一个疑点问题或一个相关应用专题进行设计,形成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微课容量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学生可流畅地在线观看或下载,即时进行学习。
四、微课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1.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
我国的高校教育普遍采用了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模式因为有在规定时间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限制,所以老师们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不顾学生差异的教学方法,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谈。
2.时代呼唤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共享成为可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把知识点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络上,学生就可以通过微课随时随地针对自己的薄弱点主动探索,也是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3.高等数学教学的需要
高等数学内容严谨,逻辑严密,抽象性较高,但应用广泛,是很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内心的主观愿望是想学好高等数学,可是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多数是老师“满堂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刀切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且高等数学课一般都是两节连堂,加之教学内容本来就枯燥,导致学生虽然主观上想学好数学,客观上却没有兴趣,甚至对高等数学产生畏难和惧怕心理。因此,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微课引入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们真正地和老师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容量比较大,使得“粉笔十黑板”的模式难以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而“讲授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高等数学课堂上引入“微课”的教学模式成为有意义的研究。
五、如何将“微课”融入到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中
微课短小精干,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费时不多就可以学习一个知识点,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对课前、课后学习都有帮助。很适合高等数学中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例如:极限的概念、导数的概念等等。基于微课的这些优点可以考虑将其融入到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来。
当引入微课以后,老师在每次上课前,提前将把下节课要讲的定理及重难点分别制成微课视频,发到公共邮箱。制作的微课程,遵循以下规则: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不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在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在微课中设恰当的提问,问题的设计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每一個微课结束时都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说清楚是什么,还要说清楚不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要根据学习单的指导来看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要回到学习单来讨论、练习;告诉学生使用微课的技巧。例如,遇到听不懂的内容可以暂停重听;在学习单上将微课和相关的资源与活动超链接起来,方便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跳转学习。
六、结语
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普及,以及手机平台软件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微课通过文字、图像、动画、语音等较为生动活泼的媒介,将高等数学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分类,为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莹,张俊艺.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天中学刊,2010,(5):60-70.
[2]詹毅,陈义安.大学数学综合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2-74.
[3]米永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科技信息,2011,(14):34-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