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食品谣言的发展及应对策略

2017-09-30汤丹胡月珍

科技视界 2017年13期
关键词:谣言科普民众

汤丹+胡月珍

【摘 要】本文简述了食品谣言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危害,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应对食品谣言,用人文,科普和法律的手段让食品谣言无处遁形。

【关键词】食品谣言

“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引以为豪,也让外国人对中华美食青睐有加,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也让颇让民众忧心忡忡:“我们吃食品的安全吗?”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急速发展,我国早已经从“吃不饱”到“吃的好”转变,民众对吃的科学,吃得健康更关注,但是频繁爆发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冲击着民众的食品安全感,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把民众食品安全的信心打入谷底,也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从国内“三聚氰胺奶粉”到“福喜过期肉”,从“苏丹红红心鸭蛋”到“镉大米”,还是国外的“疯牛病事件”“马肉风波”,新闻媒体对食品丑闻的曝光,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食品安全风险,这些民众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的食品安全信息,真假掺杂,民众该如何辨别那些是食品安全信息哪些是食品谣言呢?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论坛,公众号为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噪音”之一,和民生相关的食品药品相关话题,更是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1 现阶段我国食品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2017年7月,在全国食品安全周期间,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发布多份食品安全传播相关报告,指出了现阶段食品谣言从传播途径、受众人群和谣言种类分具有的特点:

一是,食品谣言的传播途径广。公众了解食品安全信息的首要渠道是人际渠道占六成,而政府官方机构不到4%。以微博、微信、论坛,公众号为传播载体的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让国人在新媒体上不断重复的接触到食品谣言。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有误解和疑惑时,容易感性多于理性,此时如果科学或是官方的权威的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到位,舆论就会被相关谣言迅速填补。

二是,食品谣言的受众人群为中老年。50后和60后等中老年人容易受到食品药品谣言影响,此类人群由于其年龄层次和文化结构的特点,和对新媒体的猎奇,在一定程度上助推食品谣言的传播。

三是,食品谣言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有其新的特点。一是,食品谣言多以视频传播形式,言之凿凿,扩散面广且迅速,造成影响恶劣,就如“染色蔬菜”或是“棉花肉松事件”在微信群里不断被发酵和转发;二是,食品谣言反复炒作,不断变异,旧闻变新谣。八成的谣言持续了两年以上,有时候新媒体推送的食品信息甚至是5年前的食品谣言;三是,直观想象推理,人云亦云,没有严密推理过程,但宣传用语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用“毒鸡汤”的形式加以推广,容易让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民众更倾向于接受此类食品谣言。

2 现阶段如何合理有效应对食品谣言

食品谣言不仅损害国家形象,扰乱正常生产发展和经济秩序,还影响公众身体健康,甚至危害公众生命安全。对食品谣言必须要较真,要用人文、科普和法律的武器让食品谣言无处遁形。

一是,构建 “五位一体”共治食品谣言模式,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

“五位”是指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公众协同应对食品谣言。首先,政府部门要及时发布相关食品安全权威信息。信息公开不但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对违法者的极大震慑。其次,科学信息发布是遏制谣言传播的利器,媒体报道食品药品安全新闻遵循以负责任的理性态度。第三是多方协作,加大辟谣力度。《食品安全法》也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编制谣言的食品安全信息,都要追究法律责任。

二是,做好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是抵制食品谣言的固本之举。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也是遏制谣言最有效的手段。每年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都是一场食品科普宣传的饕餮盛宴,常常形成食品安全科学知识传播高峰。“2017我国网民的食品安全信任与食品谣言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鉴别食品信息真伪的平均正确率为刚过半,表明公众食品科普教育仍需加强。

治理食品谣言需加大科普力度,针对食品谣言“病毒式”传播的现状,首先应对民众进行“预防式”科普。在权威部门和专家辟谣的同时,会先展示谣言的具体内容,然后再针对性实施辟谣,但是无意中会导致谣言的再次传播因此,一方面要针对特定群体采取创新性辟谣方式和途径,达到更广泛有效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群体,制作更有针对性和实用的科普宣教作品,提高科普作品的可读性和可及性,同时也要加强跨界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形成食品科普的浓厚氛围。

三是,落实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抵御食品安全谣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的定义,在食品风险交流中,第一方是政府管理者,第二方是消费者,而专业技术机构、风险评估专家、企业、媒体、民间组织等包括科信中心在内的作为第三方。

政府与民众对风险的认识存在某些“真空地带”。政府风险认识来自于专业文件和报告,而民众的风险认识则来源于自媒体信息、新媒体信息和公众观点。当专业机构与普通消费者之间存在认知偏差,导致一些并不严重的问题在传播过程中被无端夸大,造成恐慌,食品谣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已经超过食品本身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健康危害。解决这一问题在于构建食品信息交流,其核心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食品信息交流体系。建立各利益相关方互相信任,重塑消费者信心,缓解政府承受的舆论压力。政府、企业、媒体、行业组织等第三方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公众开展对话交流,重视工作全过程的信息交流,不是指在危机事件中被迫发声。

四是,食品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监管。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环境有相当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监管死角和盲区。从人文环境、科普宣教、法律处罚等方面抵制食品谣言,固然重要,遏制食品安全谣言,要治本,更要治根。而治根之策,关键还是要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监督管理力度,落实食品生产经营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只有把食品安全领域的违规违法事件控制在民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把重大恶劣食品安全事件扼殺在摇篮里,重塑民众对食品安全领域的信心,食品谣言才会不攻自“破”。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日行跬步,就能行至千里,日积小流,就能汇成江海。

[责任编辑:朱丽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谣言科普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谣言大揭秘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