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州象回归对勐腊子保护区影响及保护对策
2017-09-30朱胜忠许海龙刀莉叶建春
朱胜忠+许海龙+刀莉+叶建春
摘要:通过近20年的野外观察和记录,并查阅1983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等历史资料,采用综合野外调查、社区座谈访问、收集历史资料等方式,调查研究了亚洲象在1988年前在勐腊子保护区神秘消失后,间隔14年于2002年开始在勐腊子保护区发现有亚洲象个体活动以来的10多年间,亚洲象这一种群在勐腊子保护区不断繁衍、扩大及其分布现状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亚洲象回归勐腊子保护区,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优越,真实具体地体现了管理成效,对全面认识和研究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亚洲象;勐腊子;保护区;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180-02
1 引言
中国的亚洲象种群在近几年来,除少数分布在临沧地区南滚河和思茅市外,其余大部份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它们集中分布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尚勇、勐腊3个子保护区及边缘地区。
勐腊子保护区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范围最广的保护区之一,也是自2002年以来亚洲象种群新的分布区域。历史上(1988年以前)亚洲象这一物种曾经广泛分布在勐腊子保护区内及边缘地区、相邻的老挝边境地区。由于社区群众垦植地区的不断扩大、人为活动的影响、栖息地的消失、孤岛化等原因,1988年前后以来,勐腊子保护区曾经没有了亚洲象种群的信息。勐腊子保护区在重新发现有亚洲象活动以来的近10年间,由于保护区管理部门的有效管理,亚洲象在这一区域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正在逐步增加和不断扩大。
2 亚洲象回归区域勐腊子保护区概况
勐腊子保护区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份,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部(东经101°25′~101°50′、北纬21°26′~21°50′之间),东邻老挝,国境线长120多km。辖区范围总面积为171万亩,是我国热带雨林的典型地段。
3 调查方法
3.1 调查访问
有针对性的向在当地山区工作过的老林业工作者及其它部门的老干部、社区群众、护林员、老年人、老干部、村干部等人员进行调查访问,了解亚洲象这一物种近20多年来在勐腊子保护区的历史分布、活动情况和现存的遗留痕迹以及亚洲象种群回归后的活动规律和变化情况,从中分析两者有何关联,探索回归后亚洲象的保护措施。
3.2 收集整理关于亚洲象的相关资料和痕迹资料
(1)收集整理勐腊子保护区管理所自成立以来关于亚洲象的记录、办理的与亚洲象有关的案件材料,调查研究获得的数据(如IF亚洲象监测项目)等。
(2)向当地政府、社区群众收集有关亚洲象历史遗留的痕迹如:与亚洲象有关的地名、实物等。
(3)查阅《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等历史资料、了解历史上亚洲象的活动及分布情况等相关记录。
4 结果与分析
4.1 亚洲象种群在勐腊子保护区内的活动和分布主要经历的三个时期
4.1.1 历史时期
在1988年以前,亚洲象种群在勐腊子保护区及边缘地区都有分布、相邻的老挝也有活动记录。根据1983年考察,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中,杨德华等记录到西双版纳州亚洲象有179头,其中勐腊县就有102头,分布的区域就有勐腊子保护区范围及边缘的瑶区会宽、布龙河、臭水地大坝子,恢卧河头象朵牙,南岛河头勐腊镇的景飘,泡竹箐,南抗河头的毛草山等地都有分布,1981年12月,在勐腊镇的景飘打死一头母象,活抓一头小象[2]。勐腊镇的南沙河村民还在其村寨附近捡到已经石化的亚洲象牙齿。这些历史记录和痕迹都说明亚洲象曾经在这一区域广泛分布,影响深远,是亚洲象的“老家”。
4.1.2 亚洲象迁徙出勐腊子保护区的时期
据调查,勐腊子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自1988年开始到2002年的14年间,亚洲象这个物种在这一区域神秘消失后一直未见其踪影,全区在此期间从未监测到亚洲象的活动痕迹,至于什么原因导致亚洲象离开其世代生活的勐腊子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迁徙到距离并不是很远的勐腊县南部区域(尚勇子保护区)达10年之久,我们进行了多方调查和访问。但始终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复和完整的解释,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4.1.3 回归时期
据勐腊子保护区的巡护监测记录,结合社会调查和访问,经统计、整理的亚洲象回归的相关数据如下。
回归时间和种群数量:自2002年开始,勐腊子保护区南部的曼朗、回朗村发现有数量不详的亚洲象活动痕迹(脚印、粪便)以来,经过近10年,亚洲象种群逐步增加到目前的40头(估计数字)左右,种群时分时聚,据监测主要有3个大的种群,主要分布在勐腊子保护区及边缘、相邻的老挝边境地区。目前,亚洲象种群在这一区域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
回归的路线和区域:据调查和现场观察记录,亚洲象回归的路线主要有2条:一是从相邻的尚勇子保护区迁移过来的,这条是亚洲象种群主要的迁移线路;二是从相邻的老挝迁移过来的。回归的区域主要是勐腊子保护区的整个中东部地区及边缘地区、相邻的老挝边境地区,种群迁徙流动性很大,经常往返于中老边境地区。
4.2 亚洲象的回归给勐腊子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及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的影响
首先,在调查访问中,据社区群众反映,由于亚洲象已多年未在这一区域活动,大部份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亚洲象非常好奇,又非常恐惧,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面对亚洲象的回归。
其次,由于多年未有亚洲象分布,当地群众对亚洲象的回归,还没有心里上的准备和防范的经验,采取的办法多为躲避、在村寨附近写警示牌、用烧火、电灯、放鞭炮、人为驱赶等方式驱赶亚洲象来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农作物,但较果甚微,社区群众的農作物损失不断增加,也极易造成人身伤害。
4.3 亚洲象种群再现勐腊子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原因
首先,亚洲象这一物种大多生活于海拨1300 m以内的热带森林中,亚洲象对生境的要求不严格,有竹丛和野芭蕉林的雨林和季雨林是大象活动最频繁的植被类型,竹林较少而以壳斗科为主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河谷开阔地也是大象喜爱的活动区域[1]。
其次,在野外监测和调查中还发现一个现象,勐腊子保护区及边缘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村寨土地利用率增加,现有土地基本上一年四季都种植农作物,农作物做为亚洲象可能的、新的喜食食物来源,种植广范,而这样的生境据观察也是非常吸引亚洲象种群频繁活动的区域。
第三,勐腊子保护区及边缘地区历史上就是亚洲象活动的区域,相传亚洲象有很好的记忆功能,此次回归,是否符合亚洲象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是回家,这个问题还有待研究。
4.4 亚洲象回归勐腊子保护区带来的问题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勐腊子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的数量增加较快,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每平方公里26人),大量的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直接后果是自然环境的片段化、孤岛化,严重压缩了亚洲象种群生存的空间,给亚洲象在本区域内的生存、繁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保护区内及周边90%以上为山区,为多民族贫困地区,村寨密集、人口众多,交通、通迅、文化、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社区群众对自然环境、保护区资源的依赖性大,给亚洲象种群回归后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由于自然生境的被压缩,亚洲象越来越多地走出森林,到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区域活动、取食农作物,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与象的生境之争,农作物受到损失,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又低,社区群众的不满情绪加剧,给亚洲象种群的生存造成了人为的潜在威胁。保护好亚洲象活动区域的森林植被是保护好亚洲象的关键。
5 保护对策
5.1 加强宣传,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在野外调查、访问时发现大多数的群众对亚洲象的保护意识是非常强的,亚洲象回归近10年来,没有发生伤害亚洲象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是也有部份村寨群众对亚洲象损害农作物的行为意见较大,对亚洲象的生存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很有必要对社区群众进行重点宣传,同时加强野生動物肇事的管理工作,增 加补偿经费,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保护的自觉性。
5.2 改善管理部门监测亚洲象的设备和经费
摸清亚洲象种群的数量、活动规律以及其生境承载力的分析研究,为亚洲象种群在这个地区的持续生存和保护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5.3 引进先进经验和技术
引进其它保护区及部门关于成功保护亚洲象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如食物源建设等。以增加亚洲象种群的生存能力,减轻社区群众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陈明勇.中国亚洲象与人类关系[J].林业调查规划,2006(4):115.
[2]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考察团.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311~325.
[3]许海龙.勐腊保护区亚洲象活动变化及保护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