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
2017-09-30李文婷王英梁本亮查陇陇
李文婷+王英+梁本亮+查陇陇
【摘 要】目前建筑业仍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建设行业特点,随着建筑队伍的急剧扩大,建筑一线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素质有所下降,使施工企业的伤害事故和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是经常要强调的问题。
【关键词】施工管理;施工控制;管理落实
安全生产是建筑企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过去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主要依靠经验型管理,依靠“制定规章制度,应用激励机制,采取效能监察”的管理体制。工程安全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广义的工程安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工程建筑物本身的安全,即质量是否达到了合同要求、能否在设计规定的年限内安全使用,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本身的安全,二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安全,特别是和同有关各方在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1 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
我国的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但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安全生产的管理和职工安全教育滞后,因而当前建设系统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建设工程的特点导致施工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劳动强度高,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配套,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否合理以及照明、通风情况等都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参建各方缺少以人为木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机制。业主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往往只重视视进度而忽生产视过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大部分承包商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足够的安全按理人员,现场职工和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安全培训。
1.1 工程承包企业的成本因素导致减少安全防护措施
低价投标,各个工程承包企业为了拿到项目,竞相压低报价,有的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投标。分包转包。实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工程,由于总承包商和中间承包商层层分包,层层收取管理费,大大压缩了一线施工队伍的利润空间。业主拖欠工程款项。业主拖欠承包商款项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以上情况的出现,导致承包商不得不拼命压缩成本,也必然会减少安全生产措施的投入,合理的建设工期得不到保障。为了自己的业绩往往会要求项目提前竣工,很多私人业主为了投资项目尽早竣工,也经常无理要求承包商压缩工期,迫使承包商日夜赶工。合理的工期得不到保障,建筑工人超负荷工作、疲劳作业,必然导致安全隐患增加。
建筑工人素质不高,建筑工人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一方面缺乏安全常识,不懂得在劳动中合理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维权意识很差,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导致了承包企业对安全生产的不重视。
2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责任制落实难,是产生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许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之所以“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关键是安全责任制没有落实。怎样才能使各级各类人员有很强的安全生产意识呢?一个人自觉性的高低取决于责任制的约束力、道德水准的高低。
责任制能增强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人自觉遵章守纪、履职尽职,因为责任制始终是事故后处理和事故后追究,不能完全解决事故前的违章。责任制不落实不一定发生事故,发生了事故不一定查得出来是我的责任,查出我的责任也不一定给我什么处理。于是,有的责任制说在嘴上,层层强调,无人落实;有的责任制挂在墙上,没有具体分工落实,缺乏明确的责任;有的责任制写在纸上,责任状签后锁在柜子,形同虚设,从而使责任状成了“装饰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性。有的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签订责任状是为了推责任和应付上级的安全检查,“空”对“空”,有的根本说不出所签责任状的内容,落实从何谈起。二是缺乏对等性。缺乏双方约束机制,制度中只规定下级应怎么做,应负何安全责任,并未对领导规定应做什么,缺乏权利义务的对等性。三是缺乏可操作性。有些责任状内容由于不是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照搬照抄,千篇一律,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更没有可操作性。四是缺乏监督性。责任状签完后,有的人就把它束之高阁,中间没人监督,没人对照检查落实,以至我们督查时请领导拿出时,翻箱倒柜找不到,不知搁置何处,成了一纸空文。五是缺乏责任追究严肃性。出了事故要追究责任时,本人喊冤,领导也说手下留情,该处理正职却处理副职,该严惩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伤不了皮毛,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一项工作分工到具体部门、具体人,落实起来就容易;反之,如果分工不明,大家都管,遇到难题就难落实。
实际上是有些工作没有责任制,责任机制不完善造成的。政府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和全局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明确分工,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在此基础之上,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这才能抓好落实。具体地讲,就是安排部署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明确抓什么,怎么抓,谁来抓,什么时间完成,促使各级各类人员在其位,谋其政。任务明确了,职责清楚了,落实就不是难题。
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就是要在每个施工管理人员和参与施工人员的脑际当中建立起安全意识,能够较好的理解安全规则,并自觉的去遵守安全规则。
为了做到这一点,不能仅停留在对安全规则的执行或安全生产的教育上,而是应该积极发挥施工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人家的自觉意识行为,相互提醒、相互督促,在工程施工的实践活动中,认知并了解危险事故的特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预见隐患,并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方法解决隐患。
总的来说,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谈到施工安全,实际上最根本的就是应当抓好提高安全意识这个主要环节,让每一名工程施工人员从执行制度开始接受施工安全的培训教育,逐步形成行为规范,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上升到通过意识的能动性来指导施工安全工作,做到可以在工程施工中及时预见隐患,消除隐患。这样,在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也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解决和避免,施工安全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工程进度”等理念已成为各级企业机关,尤其是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建设施工企业各级领导的共识。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规范系统详尽,安全管理机构和组织系统清晰明确,新的安全技术、安全手段不断得到实际应用。尽管如此,施工生产中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有关资料显示大部分的事故是由“人—机”系统中“人”引起的,“人”的行为是安全生产的关键,做好“人”的工作是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改变“以罚代管”的工作方式。孟子曰:“以善养人,然后服天下。”安全管理工作者应该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和预防工作,使管理起到良好的作用,罚款只是一种严格管理的手段,频繁罚款只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造成工作的被动,增加安全管理者与员工、分包单位的隔阂,不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负刺激”要使用但是绝对不能频繁。作为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工作者,要加强沟通能力,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方式,安全管理才能取得成效。
生产安全管理是科学,单凭经验难以做好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一个安全工作者如果不懂施工专业知识,就发现不了问题或者只能发现表面的、浅层次的问题,就难以有效地说服施工人员,我们经常发现现场安全员与施工班组为了某一个安全问题发生爭论,由于安全人员说服不了施工班组,只好用命令的方式。因此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发现问题能用丰富的知识说服对方,使同样的问题在同一个施工班组不再出现。丰富的专业知识特别是边缘学科知识,有利于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让具体施工和操作人员心悦诚服地按要求去工作,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工作就会步入良性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田元福·李慧民.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2).
[2]马纯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7.
[3]建筑施工安全/叶刚主编;徐第等编.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11).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