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地方型材料类专业“校企共建”协同培养人才机制研究

2017-09-30王金山侯海军贺盟刘超

科技视界 2017年13期
关键词:产学研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王金山+侯海军+贺盟+刘超

【摘 要】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本地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积极探推动材料类专业与地方发展“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是地方高校拓展特色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产学研用

随着建设“双一流”大学计划的提出,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在发展中对自身定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顯著成效。尽管如此,目前在实践课程、产学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存在问题

1)部分材料专业定位不准确

在新形式下,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已经向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材料产业及其技术倾斜,这无疑对材料类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模式指明了方向。以高分子材料为例,高性能橡胶与塑料已经渗入到汽车、建筑等行业。江苏省乃至盐城市有众多高分子材料企业,也存在着与汽车公司配套的车用高分子材料生产工厂。这些优势的存在为实施产教结合、以产促教提供了良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环境。但是,目前材料类专业还是按照大材料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与实践,没有找准人才培养方案与服务地方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盐城工学院为自身发展与人才培养确定了以下导向: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这就要求各个专业需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与地方企业形成互惠互动,相互发展的局面。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程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匮乏

在现有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下,各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过于专业化、形式化, 不符合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更不利于培养与地方行业结合的专业人才。

实践教学大纲及模式落后,主要体现在在实验教学方法上仍然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验时完全按照既定的方法步骤去完成,告诉学生详细的原理、步骤、仪器操作方法。使学生完全失去了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这些实验和方法完全不能同工厂的实际生产相结合,更甚至这些实践操作已经完全落后于实际生产。在教师队伍方面,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尤其是缺乏真正懂材料生产工艺、过程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真正可以作为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地非常少,完全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3)产学研用脱节

目前,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教师埋头从事自己的科研,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也仅仅局限于理论,不能把课堂传授的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也不能为教师、学生和企业搭建好沟通的平台,这样使得学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的教育资源闲置浪费。教师与学生不能真正的走进企业,就不能针对企业生产中工艺的不足提出研究立项,使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不能充分发挥。

2 解决方法

1)建立以“校企业共建”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达到培养高素质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条重要出路就是建立以“校企共建”模式的教学模式。地方院校能得到国家的投入有限,借助地方企业、行业的技术和经济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并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的场所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要深入到生产实践环节,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让学生在生产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运用,更要在生产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材料类专业覆盖面广,在与企业建立实践训练基地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在选择实习、实训项目时,要涵盖所有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实习项目合理分配实践环节的任务。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人才培养方案与服务地方相结合。

2)鼓励教师走出去、企业科技人员走进来

学生实践匮乏反映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就必须要求教师队伍中有足够多的具有实际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在地方高校中,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派驻到工厂中参与一定时间的学习、培训。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实施政策倾斜,在相同学历和背景下优先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扩充到教师队伍中。鼓励应用研究与本地生产密切联系的教师去争取更多的横向科研项目,更好的为企业服务。鼓励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去创业,到企业实践、 兼职。除此之外,在政策上可以明确把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历作为参评高级职称的优选条件。

3)专业认证推动下的材料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探索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本校的一个特色专业,该专业以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中提出了“面向建材、产学协同、项目绑定”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专业特点的定位,经过数年打造,该专业为我国建材行业输送了一批适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成果型人才。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在国家及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大背景下,2016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申请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众所周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是现在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该认证的核心要求就是要确保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达到国内甚至国际的既定质量标准。该认证的两个主要导向为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的合格性评价。为达到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并以此为契机,盐城工学院材料类专业,围绕工程认证的实际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力量的配备和办学条件的配置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顺利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了以“品牌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双质量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的保证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 结论

面临地方高校生存压力和新材料行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地方型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科技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如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是当下面临的两个重要方向。就目前来说,开展产学研用的协同教育模式是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以高校、 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主体,注重开展产学研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借助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实践平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开展毕业设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活动;同时,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走进高校,加大高校教师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提升教师实践经验。在高校设立与生产切实相关的研究课题,注重实现高校培养、 企业和科研实践的三者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培养适合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新形式下的工程创新应用人才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立柱,陆以杉,董丽敏,等.地方院校材料专业“产学研用”多渠道协同培养创新创业特色人才探索[J].高教学刊,2017(9):4-6.

[2]毛向阳,王章忠,赵秀明,等.基于产业转型的应用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学研协同教育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3(6):26-28.

[3]申少华,田俐,肖秋国,等.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87-89.

[责任编辑:朱丽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学研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对丹东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
高职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