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研究
2017-09-30奚雷郝世绵
奚雷+郝世绵
【摘 要】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解决企业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分析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及形成过程,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问题剖析,把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及师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给出优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应用型;教学研究;实践教学
随着全球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交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面临较大的缺口。虽然,全国数百所高校开设的物流管理类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然而,高等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与当前企业需求切合度较差,主要表现在:高等院校现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大多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能力较弱,而不能较好地满足物流企业对实践能力的需求,导致部分毕业生短期内不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使得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实際需求相脱节的窘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常常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
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物流企业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在学习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方法须更加得当,同时还要具有处理现场应急事件的能力。然而,处理现场应急事件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完善的培养机制。就学生学习而言,现场的经验,更多来源于物流企业实践中,大学生想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得心应手,在大学期间,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不容忽视。实践环节效果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软肋,通常被当视为是凑学分、混混就可以过得的过场,未能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二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讲授实践环节底气不足,从而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常常流于形式,较难发挥作用。可见,轻视实践教学,既浪费了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又影响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更不利于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才能科学有效的将实践教学实施到位,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
1 实践教学的内涵
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模块两者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等能力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可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是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加深与巩固,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2]。加强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将人本主义渗透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爱学生,把培养具备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符合目前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
传统意义上讲,实践教学是指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旨在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内涵而设立的实践课程,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社会生产实践等,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学”的实践性,而不是“教”的实践性,同时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为教理论而教,促使教师向着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目标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方面,既要能够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有需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实地操作,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形成过程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在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与社会需求相衔接,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设立。以此为目标,高等院校需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兼顾考虑实践课程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以及各知识模块的相互承接关系[3]。本着以学生为核心的目标,理性的依据社会需求设立相应的课程,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办出具备自身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校特色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更要凸显专业特色,在构建过程中围绕“应用”二字,通过调研、学习、自创等方式,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4]。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成如图1所示。
3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对专业教师理论知识要求高,专业授课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分析物流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无疑对物流管理专业师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特征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是每一位一线教师所需要面临的问题。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之处,具体表现体现以下几点:
3.1 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对实践环节认识不足
现有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授原理与实验过程,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对于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合理的系统的教学体系,未能按照学生层次递进式学习来进行实践教学[3]。同时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授课教师通常采取大班教学,不能顾及到每一位同学,使得教师实践指导工作往往不充分,导致实践环节效果不理想。同时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过程中大多未能进行深刻的思考,学习多处于被动状态,加上实践环节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少,使得学生对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做实验不认真,对实践课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践结束后又时常出现抄袭复制等现象,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3.2 教师学历层次高,但缺乏实践技能endprint
从现有物流管理专业青年师资学历构成情况来看,大多是接受研究生层次学历教育,甚至是博士层次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从师资来源看,大多数教师均从高校毕业直接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缺乏物流企业任职经验[3]。现有的青年教师虽然在求学过程中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学校理论专业知识训练,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普遍较高,然而就物流实践技能培育方面,因缺乏物流企业任职经历,使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存在有先天不足。
3.3 校外实习单位联络困难
校外实习的目的本身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社会沟通的渠道,为学生毕业求职、职业探索、实践能力锻炼等构建了良好平台,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校外实习单位联络较困难,造成联络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实习生能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间过短,企业担心学生顶岗实习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生产,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同时学生由于实习时间短,不能全面熟悉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在企业工作期间未能将其所学专业知识完全发挥。此外,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较少,校外实习变成校内实践,学生走马观花的参观、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掌握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及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锻炼,实践效果大大降低。[4]
3.4 实验室条件差,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实践环节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小,甚至部分课程考核环节中未能够得到 有效体现,导致学生对课程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同时高校对实验环境的改善没有跟上时代的需求,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设备陈旧、损害严重未能及时更新,导致实验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实验室管理不规范,也使得实验实施利用率低下,未能达到应有的实验实训效果。
4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策建议
4.1 采用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现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环节效果较差。针对这一情况,可考虑将学科竞赛:如物流设计大赛、物流系统仿真大赛和ERP创新创业管理大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引入实践教学,通过“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4.2 教师进物流企业顶岗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大多是从高校毕业走上讲台,实践能力相对薄弱。解决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可以由以下途径:(1)是通过选派青年教师进物流企业进行顶岗锻炼,通过企业顶岗实践来提升教师的分析和解决物流企业实践问题的能力。(2)充分利用校园大学生创业基地,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大学生创业基地参与学生创业项目,通过与创业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成长,提高实践能力。(3)高等院校可以通过选聘物流企业高管作为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充分利用物流企业高管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将企业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提高实践环节的授课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4.3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现有的实习单位联系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实习期短,企业通常不能从合作过程中受益,甚至是花钱培训了学生,却替他人做了“嫁衣”。 高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达到“双赢”。为促进校企间深入合作,可以通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采用“3+1”、或者采用教师进企业集中授课的方式,来达到延长学生实习期,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利用顶岗实践机会进行职业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选才、用才、留才提供了较好的机会,能力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
4.4 改善实验条件,规范管理
高校实验室是校内实践训练提供较好的平台,实验室的软硬件直接影响学生校内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物流实训室的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此外,还应该加强物流实验实训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科學规范化的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达到提高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浩,李辉.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78-91.
[2]陈中.理工科大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5):24-26.
[3]李晓静.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09-111.
[4]顾菊平.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价值与机理[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7-90.
[责任编辑:朱丽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