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视域下大学德语教学分析
2017-09-30陈曦王建辉
陈曦+王建辉
摘要: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的经济特性。随着中国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德语作为一种热门小语种在多数大学均有开课。以语言经济学为视角,指出目前大学德语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以语言经济学为理论指导,改革大学德语课程教学体系,以期提高大学的德语教学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德语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提升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以德语为依托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适应我国甚至国际市场对语言型人才的需求,最终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大学德语教学设置;改革策略;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H3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9-0137-03
引言
随着中国坚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全球化战略发展合作,德语作为德国、奥地利等欧洲经济强国的官方语言,成为大学语言课程设置的热门选择,成为学生在日后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助其成功就职和提高个人能力并实现价值的重要因素。经过数十年教学实践,如何解决大学德语教学耗时、低效等问题是值得深思的。本文试图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德语教学,并对大学德语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一、语言经济学理论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顾名思义“从经济学的角度,用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思考并解决语言本身和语言习得中存在和不断出现的诸多问题”[1]。经济学家马尔沙克(Jacob Marschak) 于 1956年在Behavioral 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语言经济学》的论文中首次提出该概念,他认为:选择所使用语言的过程同任何“经济理性人”所做的最佳选择的过程是一致的;除了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存在之外,语言作为人们选择的对象,同所有被选择对象一样具有价值、效用、费用、效益等经济学属性[2]。1999年许其潮将“语言经济学”理论引入中国。根据张卫国、刘国辉的观察,国内对于语言经济学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学科评介与基础理论研究、语言资源及价值分析、经济学角度分析语言政策与规划、外语教育教学和语言生活热点问题等[3]。经过各时期国内外语言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补充和发展,至此语言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
1.语言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被使用的程度如何都无高低贵贱之分,但语言的经济价值却有高低之分。语言的经济价值和效用取决于该语言的国际通用度[4]和市场供需法则,即某种语言在社会各领域、各部门的各项活动中具有較高的使用程度,市场对该语言掌握者的需求远大于供给等。语言掌握者自身对语言的熟悉程度和使用经验也都直接影响其身价。
2.语言使用情况与使用者个人及社会经济整体状况有关,语言经济学认为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是受到经济因素的部分影响,即考虑到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与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5]。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一项人力资本被不断积累,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投资;语言掌握者通过学习语言掌握知识技能获得经济利益,即投资预期收益,语言习得过程自然具有“成本”与“效益”的经济特征。
3.语言的“成本”与“收益”体现在习得和使用两个过程上,因此对两过程实施相应成本收益分析,将实现其对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二、大学德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1.预期收益难以实现
语言习得的预期收益分为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两类。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近年来大批德奥等国企业纷纷落户中国,中国本土企业也在积极开拓欧洲市场,对于德语人才数量及质量的需求都在稳步上升。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分析,德语学习者理应获得更多的预期收益。但在目前的教学设置中,教师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受限于课时和班级,为完成教学进度牺牲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达的时间,再加之“考证教学”的导向,学生在课下苦于完成作业,缺乏实际交流,很难真正提高德语使用能力。期望提高能力的学生不得不花重金去参加课外培训课程,这无疑加大了学生个人收益的回收成本,也提高了对社会收益的期望值。
2.组织建设投入不足
德语教师大多为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知识结构单一,师资力量与英、日、法等语种比相对较弱,青年教师在队伍中占比较大,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相对较少,师资年龄结构失衡;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数量也在明显减少。无论是高校领导层还是教师个人都始终认为从事传统的德语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要比从事外语教学或专门用途德语教学要更具有学术性,也更高端。前者往往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比后者更有优势也更具认可度。在高校内部经济资源分配不均的前提下,一方面国内缺少专门的德语期刊,也鲜有德语类尤其是德语教学类学术论文、专译著在各核心期刊或重要会议发表,另一方面迫于职称压力大多数一线大学德语教师只得苦心科研,主要精力和心思无法放在教学上,只得以完成既定工作量为目标,科研与教学相分离,费时低效,难以得到足够鼓励和支持。
3.漠视差异需求同化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入,而投资的成本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精力、实物以及时间等,所获得的收益则体现在语言习得后是否能够在应用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收益与效用[6]。许其潮曾指出,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影响产出(教学效果)的变量,其中任何一项的改进都与产出正相关[7]。当今大学德语教学多采取大班制,教师以完成教学工作量为目标,教学内容多以词汇语法为主,同质化严重,采取统一教学模式,偏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学习需求的考量以及未来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大学德语教学无论评估体系、教学方法都带有强烈的德语专业烙印。德语专业是将德语作为本体进行学习研究,大学德语则重在将德语作为工具和桥梁来进行学习和运用。二者性质大相径庭,然而衡量当今大学德语学生的评价标准却与德语专业学生趋近相同,漂亮的口语,扎实的语法,都采用重视语法词汇的标准化考试,忽略了所学外语直接为其本职专业学习和工作服务的工具性。endprint
三、语言经济学对大学德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的经济特性[8]。针对前文所提及的问题,以语言经济学为指导思想,最大程度实现师生个人投入与预期收益成正比,保证德语教学水平与学生个人能力的整体提高。可有以下措施供参考:
1.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语言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其价值的实现需要主体的参与,缺乏主体的参与会直接导致语言资本的经济效益的降低[9]。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主体的地位让位于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讲解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思考和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接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享思考结果并将讨论结果进行整合后派代表发言或表演小组共同编写的情景剧等,最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本堂课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并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發学生对问题的挑战欲望,促使其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探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学会如何与其他人更好地交流和相处,为以后走入社会接触到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并能够和谐地与之相处奠定基础。从学校层面看,有限的教育资源是否能够得到最有效利用,大学内部是否能够形成有效资源供给也是提升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因素[1]。建立校企联合或合作办学机制,采用多种办学形式,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引入市场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鼓励教师重视德语学习规律,积极进行教研创新,提供多层次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打造跨学科教学团队
首先,中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作为导师指导青年教师明确教学任务,熟悉教学流程,掌握教学规律,在最快的时间内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且减轻教学压力;其次,学校可定期举办讲课比赛和公开示范课,在教师间营造竞争氛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最后,提高语言能力是推进语言人力资本效率及投资效益的方法,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融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0]。青年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参加各类相关培训,利用各种在线教育教学平台,掌握需求动态,结合市场变化,学习先进授课方式,并且积极与其他非语言文学类专业联合,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背景的融合,增进学生对语言背景的了解,拓宽学生对专业词汇的熟悉度,尽早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3.重视需求实现分级管理,鼓励学生课外拓展学习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德语课程教材使用集中为两套,辅以大学德语四六级应试培训。这个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忽略了市场对语言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学生即使在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也不能保证做到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语言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既需要主体的参与,也需要适应市场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主体的参与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语言所产生的效益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选择合适的教材,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量接触课外读物或观看外文视频、电影,尤其是德语原著、报刊杂志网文等时刻关注国际动态,了解国际时事,以至于在学习时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历史文化背景相连接,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而且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自主选择不同领域的读物且有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停止阅读,在阅读后也不会有教师为其设置课后作业(写观后感或读后感等等),增加学生课外学习的自由感,有利于学生掌握更丰富的信息。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地走出去和国际友人多多地交谈,这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快的方法,不仅练习了口语,还增强了用外语交流的自信心,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与外国客户的流畅交谈奠定基础。
结束语
语言经济学是语言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成果,从语言经济学视角来对大学德语教学进行改革有利于拓宽对大学德语的研究范围。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正视语言经济学的经济投入与预期收益。根据现阶段大学德语教学存在的组织建设投入不足、教学资源利用率低、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要以及难以实现预期收益等问题,应注重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和跨学科合作,优化教学资源管理,改变教师教学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设置分级分类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拓展学习。大学德语课程改革是一项多方位的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缓慢稳定地进行,从而实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提高学生德语应用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智.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及改革——利用经济学生产函数的简要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0—91.
[2]Marschak Jacob. 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1965(10).
[3]张卫国,刘国辉.中国语言经济学研究述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6):102—109.
[4]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2(3):41—46.
[5]唐庆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4—118.
[6]武咏梅.基于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英语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199—200.
[7]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4):43—48.endprint
[8]杨惠媛,车玉荣.语言经济学的语言观[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4(2):57—61.
[9]郑巍.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67—168.
[10]陈鹏,宋晓慧.协作反思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语言经济学为视角[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22):56—6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language has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value, utility, cost and benefit. Most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set up the German curriculum because of its popularity in minority languages. With the guideline of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this thesis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llege German teaching system and reforms College German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of Language, which is aimed at improving college German teaching level, cultivating students German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based on German in the future work and social life, adapting to the demand of our country and eve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language talents, ultimately increasing extensive exchange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the coordin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guage economics; college German curriculum establishment; reform strategy; teaching staff
(責任编辑:刘东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