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夫之教育教学思想探微

2017-09-30宋卓王冬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性论教学方法

宋卓+王冬艳

摘要:我国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夫之提出过不少有关教育教学的主张,其教育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夫之针对当时国家危急的社会状况,通过总结历届王朝兴衰存亡的经验与教训,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理学,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基于此,主要从人性论、知行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师观四个角度阐述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以期为处在关键位置的教师、学校以及家长提供经验,更好地促进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人性论;知行关系;教学方法;教师观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9002803

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其作为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理学,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提出了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教育观。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从唯物主义出发,在人性观、道德观、教学过程、教育方法、教师观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很多值得当代学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日生日成、继善成性”的人性观

王夫之的人性观,是以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其不同于先秦诸子乃至宋明诸儒的哲学观点,主要集中于人性的善、恶方面,而是主张人性是由后天学习和生长环境所形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则成性的。王夫之认为,教育和环境对人性的形成、发展起很重要的作用。他说:“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性者天道,习者人道。……《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人不幸而失教,陷入于恶习,……非洗髓伐毛,必不能胜。”[1]这一段话中强调了“习”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必须从幼小时期就注重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王夫之既肯定孔孟提出的习与性的存在,也强调了“习”即环境与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如果不幸,没有获得正确的教育,从而陷入恶习,听得就不是人话,见的就不是人事,就會陷于世俗社会中,即使有志之士想要挽救他,不从根部处理,也是不能成功的。王夫之特别重视儿童的教育,儿童早期的教育是由家长教导的,只有家长正确的教导才会使儿童奠定良好教育的基础,进而当儿童进入学校时,再加以教育者有序的教诲、学校环境的熏陶以及周围伙伴的相处,最终才会使得一名儿童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同时他也肯定了《易经》中“蒙以养正”的看法,认为应从幼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圣人治世的基础。他认为对于一个儿童而言,后天的教育和生长环境的作用远远重于他的天赋。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形成了恶习,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天赋,也是于事无补的,即“性”不能救其习。天赋这类事物,如果没有后天良好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即使它存在,也是有害的存在,不能为人所用,因此“习”对于一个儿童成长的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是与后天的实际活动息息相关的。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对整个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也可以说是“无知”的,因此,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过程。人一开始的认知,都是由周围环境所决定的,是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获得的。就好比婴儿的呀呀学语,无论是动画片还是家人的言语,都是他所学习的对象。因此,一个人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是由他的主观意识决定的,但他的主观意识也是受他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所影响的。而且,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种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就要从幼儿时期开始,无论是知识的传输还是品德的形成,都要予以正确的引导。人一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有了认知的能力,是不会轻易受恶习所影响的,从而就会成为一名君子。

二、“知行统一、学思结合”的教育过程

王夫之认为,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就是“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他既不赞成唯心主义中朱熹“知先行后”的观点,也不赞成王守仁“知行合一”的观点。王夫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出发,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此定理也。”[2]王夫之认为,在人们学习知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知和行各有其功能,因此两者要相互为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效果,而且两者的相互结合,无论对于“知”还是对于“行”来说,都是一个相互受益的过程,同时这也是认识事物的一条定理。

但相比较而言,王夫之在知和行的关系中,更加看重“行”的作用,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3]王夫之主张行先知后,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离开“行”而探讨“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识并且检验知识,要知行并进,互相为用。在“行”的过程中可以兼并获得“知”,但“知”的过程中是获得不了“行”的。无论是人们的教育过程还是学习过程,都是不能甚至是说不可以离开“行”而光探讨“知”,以“知”为主要。这是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准则,而且也准确地反映了教育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知”和“行”在教育教学中分别相对应的就是“知识”和“行动”“真理”和“实践”。王夫之主张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行动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以实践为基础从而获得真理的过程。其认为,人们就是要在不断的行动中获得知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是通过自身的行动来获取相应的知识。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都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这个规律探索的过程,就是要以实践为基础,也就是人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真理,不断地检验真理,把一些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反映在教育教学中,便是告诉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两边都要进行活动。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新的知识,也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灌输,强加给学生,要学会在活动中正确地、有效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这也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能教师说什么都是对的,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要学会自我思考,自我检验,甚至是有疑问的时候勇于提出质疑,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这就是知和行、学和思统一的过程,要在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要在思考的过程中检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有效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endprint

三、“立志为先、有序不息、自勉自得”的教学方法

王夫之主张学习要以“立志为先”,他说:“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4]王夫之主张,志向确立了,学习和思考才会来,这样每日才会愈加的聪明,而且,志向笃定了,志气就会有,每日才不会厌倦学习。王夫之认为,贤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贤人立下远大且坚定的目标,并且日日夜夜为其而奋斗。因此,人们只有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学习和思考才能接踵而来,进而才能促进人们的发展。只有志向确定下来,每日才会为此奋斗,每日才不会懈怠。尤其是教师,要学会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志向,并且引导其为之而努力。他还说:“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1]王夫之认为,人的所作所为,都会受到很多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影响,万事都是变化的,但是对于“志向”而言,从始至终,必须要专一,所以人们不能随便地更改志向,也不能设立多个志向为目标,这样到最后一事无成。

王夫之认为,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也都应该做到把“有序”和“不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他把“《学记》这样标记‘大学之教也时,……解释为‘时者,有序而不息之谓也,恒守也”[2]。《学记》中强调大学的“时”,也就是教育活动,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也要在课后以及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以及巩固。王夫之则把大学教育活动中“时”解释为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就是要持之以恒。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教师要注意,教学要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速度,有顺序、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教学。还应注意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学习过程,都要做到学而不厌、坚持不懈。把“有序”和“不息”有效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得教师的教学有效果,学生的学习有效率。

王夫之的教学方法中还有一点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那就是“自勉自得”。他说:“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5]作为学习的人,应该设立高标准,严格要求约束自己,如果自己都不勉励自己,一味地要求教学的人顺从自己,迁就自己,那么终其一生也学习不到知识,获取不到能力。作为教学的人,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不应该降低标准去迎合或是顺从,要懂得教会学生如何“自勉”。王夫之在强调“自勉”的同时也强调“自得”。他说:“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学之,则虽教亡益。”[2]王夫之认为,只有做好准备来求学的人,教师才能教之,如果强制地教那些没有学习之心的人,那也只是教而已,没有任何益处。王夫之强调,学习的人要有自觉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下定刻苦努力的决心,只有这样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就会获得一个好的结果,这也就是“教在我而自得在彼”[5]的道理。

四、“正行、正言、正教”的教师观

王夫之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他说:“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故欲正天下之人,心须顺天下之师受。”[6]教师与学生是以道义相交的,这是社会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如果想要摆正天下人的道德观,首先必须先摆正教师的道德观。如此可见,教师是有多么的重要。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甚至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乃至国家的整体素质。由此可见,王夫之非常看重教师的作用,他把教师的德性与学生的生长、国家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王夫之是有非常严苛的条件对待教师的。

首先,王夫之认为教师必须具有“正人心”的作用,因此,成为教师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正行”。王夫之说:“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6]其认为,教师必须在自身行为和道德教诲上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行为和举止规范,是能起到教化学生作用的根源,教师严谨的态度和教诲方式,是能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自己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进而以自身的行为为根本,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再加以语言上面的教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所以“正行”是成为教师的根本,也必须是教师的根本。

其次,成为教师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正言”,王夫之说:“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7]王夫之主张,要想教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到广博地学习,详细地阐述,这样才能教导他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首先自己要有正确且广博的知识,能够自己勉励自己,进而才能教导学生。王夫之认为,正言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并且要有谦虚且上进的精神,不断地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时刻地与时俱进。第二个方面就是教师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有一套自身的教学手段,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个条件相结合,才会有效地向学生传输知识,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爱。

第三个条件就是教师要“正教”,王夫之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8]也就是说,教师这个职业,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既然开始教学,就要持之以恒地教下去,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的原因,都不能影响这种恒心。王夫之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就像是园丁一样,对待学生就好比对待花卉一样,要精心栽培、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会收获美丽的花朵,甚至是花海,不能因为暂时的凋零,就放弃一片花海。作为教师,充足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能力固然重要,但是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奉献意识以及超高的职业素养是更为重要的。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一个过程,只有具备了以上几点,才会把教师这个高尚的职业承袭下去、坚持下去。

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提出的“日生日成、继善成性”的人性观,提醒人们要关注儿童的成长环境、注重早期教育,也指导教师在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时,也要注重教育者自身的成長,只有教育者的高标准、严要求才会促进学生、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王夫之认为,只要教育者和学习者,两者的共同努力,才会进一步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这里的教育者不仅仅是指教师,还包括家长、朋友和同事等。endprint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奋斗目标,不同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人们的追求也是不一样的,那么社会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人才是这个社会所需求的,而且人才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以家长为根的奠基者、以教师为首的培育者、以学校为本的支持者和以社会和国家为辅的后备军的共同努力。王夫之的教育生涯主要围绕着“学术研究”与“教育弟子”,而且他是处在国家危难时刻,针对当时社会的状况,提出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应取王夫之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应用到当今的教育过程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夫之.俟解[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王夫之.礼记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1991.

[3]王夫之.尚书引义:卷3[M].长沙:岳麓书社,1996.

[4]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5[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王夫之.四书训义:卷35[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王夫之.四书训义:卷32[M].长沙:岳麓书社,1996.

[7]王夫之.四书训义:卷38[M].长沙:岳麓书社,1996.

[8]王夫之.姜斋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

Abstract:Wang Fuzhi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 progressive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He has put forward many ideas abou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hich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educational thought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 view of the critical state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Wang Fuzhi, by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 rise and fall, criticized the idealist philosophy deeply, and put forward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is thoughts mainly from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 view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eachers in the key position, schools and parents, and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Key words:human nature; 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view

(責任编辑:侯秀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性论教学方法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荀子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浅论王充人性论非“性三品”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人性论”视角下的人格教育模式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