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学习有感
2017-09-30杨萍
杨萍
【关键词】 奥尔夫教学法;节奏;创造性;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6—0123—01
一、创造性是音乐的灵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正是抓住了这大好时机,使一个人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因为奥尔夫教学法的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而后又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地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用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学生主动学习音乐
奥尔夫教学法认为每节课不用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通过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奥尔夫教学法便有了明确、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它要求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在每一次活动之前通常会根据所选的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定出很具体的目标、投放各种丰富的材料、组织有趣的游戏,逐步加深难度,尽可能地把一个个目标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动”,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这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方针,对改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学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均有鲜明的节奏性,孩子们边念儿歌邊加上身体动作,稳定的拍率、准确的节奏感就可以在这里得到训练。一首儿歌可以选择不同的节奏型来为其伴奏,通过身体(拍手跺脚)或节奏乐器(甚至音条乐器)来伴奏,这些伴奏每个声部只需反复奏一个固定音型,对每个声部来讲再简单不过,可合在一起就是一首美妙的多声部作品了。也可以用一些人声嗓音做的节奏型来为儿歌伴奏,如可将《小骆驼》配上“叮叮 0叮|叮 叮|”,《母鸡叫咯咯》配上“咯咯 哒| 咯咯 哒|”等嗓音伴奏。只是要根据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来掌握究竟使用哪些节奏,发展到几个声部。
四、让枯燥变得有趣
奥尔夫乐器包括两大类:无固定音高的敲击乐与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特异音响的打击乐,如蛙鸣筒,音色非常独特的乐器比如中国的各式锣、钹,都可以在以上乐器组的基础上加进去增添特色。通过乐器的演奏(特别是集体合奏)能使学生更多体验群体合作。在这个集体中,孩子们自己管自己,通过器乐合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服从指挥、严守纪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自信与尊重别人等等,在人格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可将“李钢”换成鼓敲“××”节奏;“王小 明”换成双响筒“×× ×”节奏; “欧阳 宇文”换成串铃“×× ××”节奏。全班分三组,每人一件乐器,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三声部节奏乐队了。由于每一个声部只演奏一个固定音型,无任何技术负担,因此教师还可以指挥声部的进进出出,学生只需跟随着指挥开始、停止,强弱快慢变化即可,又不看谱,又不会担心出错。如果用这个节奏乐为一首大家熟悉的两拍子的童谣或歌曲做伴奏,边说(唱)边奏,又增加了难度(一心二用),又使音乐更丰富,会让学习更加有趣。
奥尔夫教学就像一块面包,一大块精神面包,教师只有靠自己去慢慢品味,才能慢慢品出它的独特味道!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编辑: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