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性资料分析教学中学习问题的预设

2017-09-30王孟富

教育界·上旬 2017年8期

王孟富

【摘要】只有预设好恰当、合理的学习问题,才能促进教学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有序开展。文章从探究性资料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入手,从提问与假设、设计探究方案、验证与推理、探究结果或结论、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探究性资料分析教学中预设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探究性资料分析;学习问题;教学预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師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意识。但是,许多教师过分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夸大了动态生成的作用,忽视了课前的预设,认为课堂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甚至不用备课,因而对学生的了解疏忽了,对教材的研究粗浅了。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订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特别是针对学习问题的预设尤为重要。

探究性资料分析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科学探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生物课更多的是学生的分析、讨论、论证、交流等活动。学生要由过去从学概念、规律的学习转变成为通过各种事实和材料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后者的核心是针对学习问题的探究。教师不仅要认真理解、分析和领会课程标准要求,而且还要明晰教材的知识体系,熟悉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编排方式,找准学科核心知识、主干知识,使得学习问题能够导向重视对学生生物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有预设好恰当、合理的学习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准确领会探究性资料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一、从提问与假设的角度来预设

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取出具有探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然后形成假设。

例1:韭菜和韭黄是同一种植物,韭菜是露天生长的,它的叶片绿色;韭黄是在遮光条件下生长的,它的叶片黄色。大葱埋在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的,而暴露在外的部分是绿色的。有关的科学研究证实,黄白色的叶中没有叶绿素。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探究?(1)你提出问题是: ?(2)你做出的假设是: 。

像这样,结合生活经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来预设探究性学习问题或作做假设,通常是考查学生提问与假设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从设计探究方案的角度来预设

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资料或信息源十分丰富,必须要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提出正确的观点。

例2:对七年级上册《生物圈》一课中各内容的资料进行收集。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各自收集的资料,以四人为一小组,对老师提出的有关生物圈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小组长把小组的意见和资料向全班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要能够通过讨论和交流,表明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澄清事实,解决问题。提问的时候,尽量地照顾到各个小组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每一位同学的意见都能通过小组所选派代表的发言,参与到课堂上进行交流。然后共同总结收集资料的方法。最后利用这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如下问题:“你养过花吗?怎样才能满足植物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给你一棵不认识的花苗,你将如何种植?”

例3:吃过酸的水果或酸菜时,人的唾液腺会分泌唾液吗?请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事实,一周后将收集到的资料在班上表达交流。注意,你的交流内容包括:假设是什么?收集事实的计划、方法与途径是什么?收集到了哪些事实?怎样对这些事实进行分类?每类事实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收集事实的途径有许多,可以访谈,可以调查,也可以到网上搜索。网络上的资料太多了。这两个实例说明,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形成假设,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到网络上去查找资料。要教会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提取观点,找出主线,形成思路,尝试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与结论,能有说服力地去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

三、从验证与推理的角度来预设

通过收集资料或证据来检验假设,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形成对所探究问题的合理解释。

例4:在上述例3中,比如要探究反射的种类,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还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进而归纳出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主要区别。另外,用“吃过梅的人见到梅流口水”和“吃过梅的人谈起梅流口水”这两个例子,引导出在复杂的反射中,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通过有意编排的相关内容的对比训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例4是运用生物学知识验证假设的典型例子。所以,从验证与推理的角度来预设学习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朝着教师的教学目标一步步靠近,最终实现原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四、从探究结果或结论的角度来预设

这里所说的探究结果或结论有两层意思:一是科学上有结论的发现,二是指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的发现。这种带有情景或感情意愿的结果和结论,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愿。

例5:科学家在某处发现了一些动物的化石,其中有三种动物的头部化石保存比较完整。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三种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有食虫的,有食肉的,还有食草的,请仔细观察对比下列三幅图片并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化石A 化石B 化石C

(1)形成化石A的动物的食性怎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形成化石B的动物的食性怎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形成化石C的动物的食性怎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例6:蔼欣同学发现市桥河的水渐渐失去了澄澈之美,有时还会闻到阵阵臭烘烘的味道,水中的植物也不见了影踪。这是为什么呢?她经过询问老师,上网搜索,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人们排放的生活污水可以影响和改变植物生存的环境,甚至导致植物死亡。endprint

例5是从科学性发现入手来预设探究性学习问题,例6是从学生自己的探究结果或结论的角度来预设探究性学习问题的。因为探究性实验和探究性资料分析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在许多时候基本是相似或相近的。况且,把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表当成一种资料分析也是妥当的。

五、从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角度来预设

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制造认知冲突,提出富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认知冲突的设置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精致解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离不开教师对学情的精确分析,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智慧。

例7:阅读下文,回答有关问题:

(A)盛夏的一天,几位同学正在一个大鱼池旁欣赏金鱼。突然,李刚用手指着水中浮动的小白点说:“这是什么?它为什么在动?”经过思考,李刚首先提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

(B)王强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他认真地思考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他拉着李刚的手肯定地说:“我觉得这不是一般的粉末,而是生物。”为了证明他的猜想,王强决定和李刚一起探究。

(C)经过讨论和修改,他们各自写出了探究活动计划。

(D)于是,王强用滴管吸取一滴池水,做成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认真观察,肉眼所见的这些“小白点”在显微镜下都有相似的结构,都能进行有规律性的运动。王强又用滴管在盖玻片一侧小心地滴加了一滴食盐水,发现“小白点”都游向了另一侧……

王强和李刚还做了一个对照实验:向1、2号试管中各加入10ml池水,1号试管口用一层塑料薄膜密封,2号试管口用一层纱布做同样处理,放在水池旁边适宜的相同环境下。3小时后发现,1号试管中的小白点全部不能動了,而2号试管中的小白点却照样可以运动。

(E)他们对照生物课本草履虫的结构图,最后判断浮动的小白点原来是一种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F)后来,他们还发现,如果投入的食物过多,几天后,水池中的小白点就变多了。

根据上面叙述的六个步骤,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李刚在(A)步骤提出的探究性问题__________?

(2)以上叙述哪一个步骤是假设?( )(填字母)

(3)以上叙述哪一个步骤是实施计划?( )(填字母)

(4)王强和李刚的探究结论是什么? 。

可见,在教学中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设置认知冲突的课堂,必定充盈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师生灵动的智慧,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快乐殿堂。

上面的事实说明,探究性资料分析教学中对学习问题的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