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
2017-09-30李贵
李贵
【关键词】 中学生;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7—0088—01
一、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分析
1.体育意识缺乏,运动能力低,运动习惯没有形成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缺乏整体性,学生虽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在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体育比赛中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仍显不足;学生基本运动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用于终身锻炼或参与竞赛的专项运动能力急需进一步进行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娱乐、强健体魄、通过体育考试等,但这些动机的特点是强烈、不持久、不稳定、易变,目的一旦达到,动机随之消失、行为停止,大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的自觉性与健身习惯。
2.忽视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缺失,学生喜欢、热爱的运动项目少。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是好的,但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与体育道德相背离,多数学生意志力薄弱、不能吃苦耐劳、缺乏自我挑战意识,体育比赛中缺乏合作意识、拼搏精神、责任担当。
3.对健康知识与行为有所引导但缺乏重视
学生科学健身的方法欠缺。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不仅是因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受重视程度也明显不够。学生健康意识不是很强,尤其是不知道如何自我保护预防损伤。体育课堂不健康行为时有发生,如学生坐在篮球、排球上休息和学生之间打斗等。体育课上对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健康行为的引导不够重视。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育人能力
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转化为自身有效的教育行为,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信念,提高对教育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呈现导学的角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充分运用体育课堂教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活动等形式提升育人活动的能力。
2.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首先,依据体育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如对于合作类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只有在与同伴或团队密切配合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多创造团队合作的练习环节,多采取这些项目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达到培养和提高合作意识的目的。其次,合理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工作,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再次,及时渗透。例如,在教学中发现责任心比较突出的学生、乐于助人的学生、勇敢拼搏不畏困难的学生、比赛失败相互鼓励不抱怨的学生等,教师都要巧妙地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3.培养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家校联合,养成运动习惯
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气氛。其次,学校体育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选择与学生年龄相适應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再次,学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要丰富多样,切忌采用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和锻炼的方法。最后,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从学校的角度强化体育课堂,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家庭应密切配合学校的体育工作安排,尤其是重视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等。
4.渗透健康知识,引导健康行为
首先,体育教学中要渗透健康知识。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实时把握手指挫伤及预防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懂得如何预防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挫伤手指的情况发生。其次,引导健康行为是直接、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任课教师要注意课堂观察,发现因学生造成的安全隐患,要能够做出及时引导和具体防范。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或校外参与体育活动时规避危险行为。
5.重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是把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学生体育评价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且也为学校体育评价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成绩应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编辑: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