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7-09-30王锡翠
王锡翠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7—0041—01
有效性提问是指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心理状态的提问,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才能发挥其独特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与设置问题相结合增强设问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或是引起学生注意,或是检查教学效果,或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或是调动学生思维,或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等,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在备课时教师必须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和难点,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目标反复推敲、精心设问,语言精确,指向性清晰,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问题指向课堂教学中心。
二、在最近发展区设问增强设问的针对性
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好奇探究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就是因为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问题的设计不可离题太远,不宜旁敲侧击,应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使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基础知识。教师的提问应依照教学目标理出明晰的思路。这样的提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特征,紧扣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思考得有层次、有条理,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三、以开放性问题设问增强设问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教学中设问最直接的目的,如果问题设计能让学生一触即发,触类旁通,那么这个问题启发性就强。有启发性的设问就是让学生不断地生成问题,以此类推,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立刻生成第二个问题,这就要求问题设计既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又要有很好的诱导性,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不断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要设計启发性问题,设计好问题的层次,推动有效教学。
四、以多样性的方式提问增强提问的巧妙性
1. 单一型课堂提问。单一型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向学生的提问,这种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且答案的寻求和思维方式是简单的,只要通过记忆判断、直接观察或简单思考便可求得。它可分为同一形式提问和复述式提问两种。同一形式的提问,答案简明唯一,适用于学生齐声回答。这种提问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使所有学生在这种浑然一体的回答声中受到感染,集中注意力听讲和思考。复述式的提问适用于对个别学生的提问,它主要是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故事的梗概等进行准确复述。这种提问虽然是个别性的提问,但对其他同学的大脑活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刺激,聆听被提问同学的复述,会的可以温故而知新,不会的则可以取长补短。
2. 连续型课堂提问。这种提问的特点是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衔接,后一个问题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环相扣。这种问题,不仅对突破教学难点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生—生”课堂提问。语文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模式之一,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从思维激发角度看最有价值,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问题来自学生,又通过学生解决,这样才真正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教师只作为组织者监控课堂学习的进程。
总之,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富有启发性。教师要联系实际,增强提问的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达到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