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生思维的数字化笔记策略
2017-09-30张渝江
张渝江
随着数字设备的使用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普遍,教师和学生们发现,在现实世界中起作用的学习方式不一定在数字世界中会有相同的效果。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一种在课堂上长期存在且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做笔记。
在诸多争论中,2014年Mueller和Oppenheimer的实证研究“笔比键盘更强大”以及2016年Carter、Greenberg和Walker的实证研究“电脑使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在教育中鼓励使用技术是最具杀伤力的。
Mueller和Oppenheimer的研究指出,用笔记本电脑做笔记替代手写笔记越来越常见,但是许多研究人员发现,电脑做笔记的学习效率低于手写笔记,原因是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时会受到多任务处理和娱樂分心的干扰。新的研究表明,如果排除干扰,仅把笔记本电脑功能限制在做笔记,仍然会影响学习,因为电脑做笔记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浅处理。具体表现为:学生在笔记本电脑上记笔记常常呈现出逐字抄写讲座的倾向,而不是处理信息,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重新构造对概念的理解,这对学习是有害的。
Carter、Greenberg和Walker的实证研究是在纽约西点军校进行的,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且即使教师加强监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都会低于对照班级,相关数据也呈现出显著差异。为此,最终得出结论:数字设备并不利于课堂学习。
上述两项研究都认为,在允许学生使用数字化设备进行笔记的情况下,在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课程中,学生的表现会更差。当技术在课堂上的主要用途是做笔记时,这些研究显然成了反对技术进课堂的先驱。K-12的教师们在反对学校1∶1项目的争论中引用了这些研究。然而,这些研究都没有质疑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师是否认识到数字设备的力量,让学生创造、分享、连接和发现信息。
这些研究背后的研究人员承认,学生做笔记对总结、综合或得出结论是有益的。但是,他们认为逐字记录内容的笔记方式是没有帮助的,这种做法经常出现在用笔记本电脑记笔记时。尽管这两项研究都对技术于教育的不利影响做出了广泛的概括,但都没有提供任何建议或改进策略。然而,技术进入课堂是不可逆的,阻止学生使用数字化设备更是不现实的。因此,面对技术的浪潮,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事情是:认识数字化设备的潜力,并采取以下策略引导学生用好技术,促进学习。
● 内容的数字化组织与管理
组织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技能,许多学生在物理和数字世界中都很难做到。目前,家长和教师已经在帮助学生获得这项技能,并将其扩展到数字世界,即学生要为他们的数字化笔记、项目和想法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系统。就像所理解的活页夹、笔记簿和便条的概念一样,学生们也需要一个类似的系统在数字世界以方便他们整理内容。
数字化笔记工具不管是采用IOS中的Notability还是采用Windows中的OneNote,学生都需要组织词汇表来支撑存储学习到的内容,且所有数字化笔记工具都能通过搜索找到输入的内容,还有许多支持搜索的手写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快速找到信息,而且可以专注于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不是去思考把笔记放在了哪里。
无论学生在哪里进行内容的数字化组织,只要通过标签,他们就可以轻松地在笔记中搜索。例如,历史课程中,学生可能会按事件(如内战或凡尔赛条约)对内容进行标记。当然,数字化笔记中的内容也可以用学习策略、首选主题或课堂辩论的基本问题来加以标注。另外,教师把这种批判性思维建立在笔记上,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笔记内容。这种标记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组织学习内容,还可以帮助他们把握整个课程,甚至整个学期的内容框架。
如果一位学生将OneNote作为笔记工具,那么首先他可以每年创建一个新的数字笔记本,接着可为每学期不同的课程添加一个分区,最后他记录的笔记被组织到各个分区的各个页面中。学生若记得笔记内容所在的精确位置,就直接浏览该页面。然而,很多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作者、词汇术语或概念看起来很熟悉,但却记不起记笔记时的确切时刻,这时,搜索功能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由于学生可以跨越各个数字笔记本以及分区进行搜索以快速访问内容,所以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脑力来连接看似不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融合。这正是Mueller和Oppenheimer在他们的论文中所提倡的那种思维方式——笔比键盘更强大。然而,他们只是认为这是手写笔记的主要好处,而没有把它当作一种适用于各种设备的笔记策略。
● 多通道记录
数字化笔记与纸质笔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以多种形式捕捉信息。目前常用的大多数笔记工具(Notability、OneNote、Evernote等),不仅可以捕捉打字输入和手写的信息,还可以整合照片、音频,甚至视频。这些多样化的功能允许学生自定义记录笔记的过程,进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例如,学生可以在纸上记笔记,接着把这些笔记拍照添加到数字笔记本中,再用音频或文本批注合成,然后为他们的数字笔记添加标签以便检索。
学生可以使用“音频同步”功能,使音频与记录的文本内容同步,进而捕捉课堂讨论或讲座的内容。而且,在回顾笔记时,也可以点击相关按钮,直接跳到对应点的录音上。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演示幻灯片或讲义PDF文件,并将其作为笔记指南。这样,学生就可以专注于笔记,采用任何形式进行综合、阐述、反思或分析。
● 概念图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Mariale Hardiman的说法,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层次的思维连接,更容易认识到内容元素间的联系,并增强他们对主题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在一个单元开始时提供概念图,并将其作为学习的框架,学生也可以通过图表或素描笔记来制作自己的概念图,以便能可视化地呈现不同内容区域之间的联系。
数字化笔记的一个强大的组件是页面永远不会结束。学生可以在无限扩展的画布上工作,以尽可能多地包含他们需要的信息。例如,像Coggle或Padlet这样的概念图工具允许学生使用文本、链接、图像甚至视频来创建思维的网络。不断扩大的画布消除了学生思考和连接想法的所有物理限制。
● 可见思维模型
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不管记录笔记所用的媒介是什么,他们都要努力地与内容建立联系。例如,无论是要求小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找出中心思想,还是要求高中生综合多个材料提炼主要观点,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支架来进行思考和反思。而思维模型(Visible Thinking routines,由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人员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笔记策略,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并支持其探究。
思维模型一:观察—思考—质疑。强调把学生做笔记的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或展示上。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一页纸上创建三列,或者在概念图上创建节点,然后记下他们所看到的、想法及想知道的东西,而不是引导学生去“记笔记”。这样不仅能指导学生做笔记,而且还能鼓励他们在记录的时候对内容提出问题。
思维模型二:连接—扩展—挑战。用在一天课时结束时做总结笔记,并反思学习。这种思维模式要求学生将新的内容与之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观察哪些内容已经扩展或将他们的思维推向新的方向,然后解决学生仍然觉得有挑战性或令人困惑的问题。无论是在纸上完成的(作为照片添加到数字笔记本上),还是完全利用数字化方式构建的,思维模式都提供了具体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掌握其捕获的信息。
● 结语
很多时候,教师常常把自己做笔记的习惯投射到学生身上,将纸质笔记的策略应用到数字工具上。有了这种心态,对目光短浅的研究来说,要证实前文提到的对技术的偏见是非常容易的。然而,随着学生在日益数字化和互联的世界中进化,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将是把数字化笔记视为一种独特的、必要的、完全不同的技能。
如果教师们认识到数字工具的力量及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它们,那么数字化笔记就不再是“多做一件事”。相反,它将变成一项重要的技能,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思考、综合概念,并建立批判性思维技能。这正是学生在未来成为成功的学习者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