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7-09-30胡平
胡平
【关键词】 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6—0027—01
寄宿制小学的悄然兴起给学校的管理从内容和方式上带来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小学生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弱,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做到科学管理
新入校的同学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这段时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必须认真对照《守则》《规范》条文对学生加以引导。
1. 注重学习对照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教育部新修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逐条对照找差距,教育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使学生明白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
2. 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行为。通过培养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自觉履行行为规范。例如,可以通过班集体活动锻炼学生的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力。因此,教师在理论引导学生的基础上,要创造“机会”给学生,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
二、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校的时间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为此,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三、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
四、家校结合,发挥学生特长,因材施教搞好特殊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做到家校教育一致,共同努力使孩子进步起来。同时,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潜质生”的个性发展,充分發挥其自身特长,对其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做好特殊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学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特殊群体,学校协助课题组可组建专门的“行为规范强化班”,对部分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强制教育,组织学生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影片、听法制教育报告会、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逐步规范学生的品行。同时,家庭应加强对“潜质生”这类特殊个体的关心、关爱,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规范的言行来熏陶、影响孩子,教化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
编辑: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