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YOD教学的认同程度调查研究

2017-09-30徐益济王玉龙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7期

徐益济+王玉龙

摘要:本文从个人信息、BYOD教学条件、BYOD教学应用以及BYOD教学问题四个维度,对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展开了BYOD教学认同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深入探究问卷中出现的问题,再对学生进行跟踪访谈,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策略与建议,以期能够优化学生BYOD教学的学习效果,改善学生对BYOD教学的认同现状。

关键词:BYOD;认同程度;自带设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7-0071-05

近几年,BYOD教学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突破,其随时随地的学习功能、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及时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便捷和高效。然而,BYOD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尚未成熟,仍存在种种弊端,因此,笔者对BYOD的概念及教师的认同情况展开了进一步探究。

● 关键概念界定

对于BYOD的概念,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杨莲(2013)在《高校课堂教学中BYOD的运用》中提及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简称BYOD)就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获取与再造宏观情境下的知识,然后再付诸教学实践。BYOD主要指人们可以携带自己的设备进行办公,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在更多情况下是指手机、平板这样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BYOD即“自带设备”,代表一种情境,它可以确保学生在不同地理位置,均可以登录邮箱或在线学习系统,且不受时间、人员、网络环境的限制。本文中的BYOD教学是指师生通过自带设备来促进课堂上以及课堂外的教学。BYOD教学中,学生可以随身携带学习资料,也可以在课后随时随地回顾学习内容,进而延续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从本质上来讲,BYOD教学就是将设备和信息技術综合应用于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笔者所在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在问卷星平台上形成,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发放,共回收212份,其中20份为教师问卷,样本分布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学生调查中,理科人数96人,占比50%;文科人数52人,占比27%;工科人数27人,占比14%;其他专业类型人数18人,占比9%。

2.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问卷主要为封闭性选择题,另有一道开放性问答题。整套问卷分为四个维度:个人信息、BYOD教学条件、BYOD教学应用及BYOD教学问题。第一个维度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个维度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展BYOD教学的准备情况,第三个维度是为了了解目前学生在BYOD教学上的应用情况,第四个维度则是为了了解学生在BYOD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每个维度包括若干个子项目,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设计,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同意”“比较同意”“非常同意”五个等级,赋予1~5分,分数越高者,代表其对BYOD教学认同度越高。本研究通过对四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分析以及利用SPSS从性别、年级、专业类型三方面设置变量,检验分析了不同特征学生群体对BYOD教学的认同差异。

● 统计结果与原因分析

1.BYOD教学认同的总体情况分析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BYOD教学条件的分析(6个项目),二是BYOD教学应用的分析(10个项目),三是BYOD教学问题的分析(9个项目)。根据三个方面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如表2),即:学生在BYOD教学条件方面已经基本达到了要求,BYOD教学的实施没有太大阻力;学生在BYOD教学应用方面的平均分是3.61,说明学生对应用BYOD教学比较认可;BYOD教学问题方面的平均分是3.39,这意味着BYOD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学生对其带来的弊端较为担忧。在调查的样本中,学生对实施BYOD教学认同程度的总平均分为3.34,表明学生对实施BYOD教学比较认同,但仍有顾虑。

2.BYOD教学认同各维度的统计分析

(1)学生具备的BYOD教学条件

①拥有的设备情况。对于学生拥有的自带设备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同时拥有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少部分学生因为价格和性能问题选择了台式计算机;而拥有平板、单反等高端设备的学生相对较少。总之,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拥有一件以上的移动设备,所以实施BYOD教学不存在设备障碍。

②对BYOD教学的主观意愿。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愿意接受BYOD教学,将自带设备用在学习上,对于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他们都保持着乐观的积极态度。仅有4.16%的学生表示不太愿意自带设备到学校进行学习,他们表示对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很了解,对其带有的教学弊端比较担忧。总而言之,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并不抵触BYOD教学,BYOD教学的开展不存在太大阻力。

③对自带设备的运用技术。在使用移动设备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自带设备比较熟练,掌控了各项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甚至能够给别人一些技术指导;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自带设备可能不太熟练,还需多学习。另外没有学生认为自己对自带设备非常不熟练,这说明学生在BYOD教学上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④使用自带设备学习的经验。从调查数据和访谈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使用过自带设备进行学习。36.46%的学生会使用自带设备进行学习,并把自带设备作为一种学习辅助手段;也有23.96%的学生表示自己较少使用自带设备,只有书本无法满足学习需求时才会使用;仅有2%的学生承认自己极少甚至从没使用过自带设备进行学习。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使用自带设备学习的经验,这给普及BYOD教学增添了很大的可能性。

(2)学生BYOD教学应用的情况endprint

①对BYOD教学的资源认同情况。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BYOD教学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对书本的开支,还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并获得更丰富的课外资源。通过访谈得知,有极少数学生认为BYOD教学时,仅靠自带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还需要结合课本才能获得系统的教学知识。

②对BYOD教学效果的认同情况。调查数据显示,BYOD教学对专业能力、学习主动性、学习便捷、学习趣味和教学效率有着很大影响。从数据调查和访谈中得知,BYOD教学对提升专业能力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实践课程来说,生动的教程解说、模拟操作等都提升了学生对专业实践的理解;另外,BYOD教学能够让学生更贴切地感受到参与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更主动、更专注地学习。此外,BYOD教学也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如找资料省时、签到点名方便等,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③对协作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认同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BYOD教学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协作交流能力的影响很大。学生大都认同BYOD教学有利于个性化发展,能够较好地自我掌控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并且BYOD教学能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学生间协作学习能力,及时反馈教学情况。由此可见,BYOD教学并不妨碍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共同发展,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矛盾。

(3)学生在BYOD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①BYOD教学时的自制力情况。如图1所示,被调查的学生趋向于认同在课堂中使用BYOD 时的自制力一般,同意自带设备教学时会被网络上其他信息吸引的学生远多于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这个观点的学生,这说明学生很有可能会在BYOD教学期间沉迷网络,无心学习。

②BYOD教学影响学习成绩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较大部分的学生担心BYOD教學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会对学习成绩不利。从最后的开放性问答和访谈中发现,原因在于学生认为BYOD教学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系统地传授知识,所接受到的知识“碎片化”,以及BYOD教学过程中沉迷网络等因素,都可能对最终的学习成绩有不利影响。这说明学生对BYOD教学的最终成果不具有充分的信心。

③BYOD教学时的其他忧虑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对BYOD教学还存在很多忧虑。如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担心数据安全问题,因为数据安全可能威胁到个人隐私;也有很多学生担心BYOD教学会偏离教程目标,影响学习效果;还有不少学生担心将个人装备变成工作设备,会加快损坏设备。也存在担心如视力、注意力等的身心健康,更有学生担心会对设备产生强大的依赖性,会降低自身的学习能力。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忧虑,在访谈中,有较多学生谈到了“网络状况不好”“学习成本高”“设备差异”等问题。

3.不同特征群体对BYOD教学认同的差异性统计及分析

BYOD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便捷、自由,要求学生对学习有足够的热情和主动性,且男生在使用自带设备兴趣方面往往高于女生。那么笔者所在学校女生和男生在对BYOD教学方面是否会存在明显差异,又会不会因为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是否会因为专业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本研究对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对BYOD教学认同情况的影响做了差异性分析。

(1)性别

对于性别因素影响BYOD教学认同程度的差异性分析,在这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显著性概率为0.689,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性别因素对BYOD教学认同程度的均值不产生显著差异。关于这点,学生在访谈中提及,在教学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对BYOD教学的认同度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这两个因素。

(2)年级

一般情况下,不同年级的学生知识面不一样,见识有所区别,对BYOD教学这一模式的认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年级因素影响BYOD教学认同程度的差异性分析,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检验方法,以学生所处的年级为自变量,BYOD教学认同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显著性为0.234,大于最小值0.05,说明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BYOD教学认同程度的差异性并不显著。BYOD教学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普及课堂的现在,学生对BYOD教学的认同程度并没有因为年级的不同而被影响。其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3)专业类型

对于专业类型因素影响BYOD教学认同程度的差异性分析,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检验方法,以学生所在的专业类型为自变量,BYOD教学认同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显著性为0.116,大于最小值0.05(如图5),说明处于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对BYOD教学认同程度的差异性并不显著。除了一些特殊情境下的实践课,大部分课堂都可以通过自带设备进行教授,所以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在,BYOD教学认同程度并不受专业类型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明显差异。

● 策略与建议

本研究认为应对BYOD教学具体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入手。

1.纠正观点,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教师的培训工作

学校应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BYOD教学理念的了解,宣扬BYOD教学的实际优点,同时更要注重改变学生觉得BYOD教学会不利于学习、影响视力等错误思想,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使用自带设备,灌输技术上已经解决电子屏幕影响视力问题的思想;学校应定期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课堂上实施BYOD教学的管理能力,加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度,使教学顺利进行。

2.提高学生自制力和培养安全意识

通过赏罚手段来提高学生在BYOD教学时的自制力,帮助他们抵制网上娱乐信息和不良信息的诱惑,更多地把心思放在学习和科研上。针对自带设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隐患,给学生灌输安全防范意识,从思想方面就要警惕隐患的出现,无论是BYOD教学过程,还是平常使用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都要提防,做好预防措施。endprint

3.提高BYOD教学适用性

在完善校园网络设施的同时寻求IT公司的帮助,打造一个能满足教学需求且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该平台于教师可以实现上传和推送教学资料、批改评价作业、查看学生学习进度等功能;于学生可以实现互动交流、查阅资料、提交作业、研读其他专业教学资料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对该平台实施网络限制,即设备链接学校网络后,校园网仅能为该教学平台提供网络支持,从而加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提高BYOD教学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杨莲.高校课堂教学中BYOD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101-102.

[2]李卢一,郑燕林.美国中小学“自带设备”(BYOD)行动及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71-76.

[3]王玉龙,胡海伦.我校教育技术学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3,31(6):62-67.

[4]成诗敏,曹旺.中小学教学中BYOD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3):46-52.

[5]黎加厚,王竹立.最終改变课堂的或许是手机——关于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的讨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0).

[6]罗洁.信息技术带动学习变革——从课堂学习到虚拟学习、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7]龚志武,吴迪,陈阳键,等.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3-22.

[8]汪丽,潘建斌,冯虎元.基于BYOD的高校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1):39-45.

[9]张渝江,殷海军.BYOD开创学校新的1:1世界[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Z1):92-93.

[10]严大虎,费瑞伟,陈露遥.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79-85.

作者简介:徐益济(1994.3—),男,现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学生;王玉龙(1982.6—),男,教育技术学硕士,现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育与信息技术系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