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教学中微课与课堂融合的研究
2017-09-30汪普林
汪普林
摘要: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产物,已逐渐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合理、有效地利用微课,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初步分析了目前微课的应用现状,提出“课堂+微课”融合的应用模式并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微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G6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8-0102-03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背景下,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知识碎片化已成为常态。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的兴起,以微课、慕课、公开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备受瞩目。微课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形式,它以“短小精悍、便捷有效、资源丰富”等特点,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之一。随着全国首届微课比赛的顺利进行,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日渐得到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重视。在微课蓬勃发展的同时,高校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微课的有效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回归微课建设的初衷,以实现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的根本目标。
● 高校微课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
微课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各级微课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微课资源日益丰富,甚至出现了以微课资源为核心的网络平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微课教学改革与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微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建设的盲区,真正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资源还不是很多,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尤其如此。部分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竞赛层面,应用形式上零散化、孤立化,甚至出现“不评不做、为评而做、做而不用”的现象,忽视了微课用于服务与改善课程教学效果这一根本要求。要真正发挥微课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还应该注重微课资源建设的延续性、系统性,使高校微课建设做到“源于教学、用于教学”。因此,高校微课的发展应该注重“以评促建、以用促建”的理念,高校教师应该做到“建”与“用”两手抓,有效地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运用微课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 “课堂+微课”融合是高校微课应用的有效模式
一门课程的学习,从目前来看完全依靠微课来完成还不太实际,效果也未必理想。而“课堂+微课”的融合模式,可以发挥教学效果与微课建设相互促进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实时反馈、相互合作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动态、弹性的过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可以重复出现,但教学过程却不具有可重复性。即使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素材与表现形式,精心设计制作微课,但以视频为载体的微课,一旦制作完成,所有涉及的教学活动就已固定,无法实现课堂上教学的现场互动、实时反馈,以及过程的动态调整。学生通过微视频来学习,就如同通过电视观看演唱会一样,与亲临现场的感受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从目前来看,相对于微课的完全自主性学习,传统课堂的约束纪律性对教学的效果改善还是积极有效的。在高校教学中,微课应回归到它作为一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本质。
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微信、微电影、微商等的出现已引领社会进入所谓“微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产物,不可否认它的优越性。微课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但它的确推动了教学改革,创新了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将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加以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微课“学习自主性、资源开放性、内容针对性”的优势,运用“课堂+微课”融合的模式,使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形成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 “应用型”微课开发应注重的原则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微课作为辅助性教学资源,应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①微课开发要淡化技术要求,适当降低制作层面的难度。现在微课竞赛开展火热,各高校教师参赛热情高涨,呈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一件十几分钟的参赛作品,从构思到制作完成要经历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学设计、素材搜集、后期制作等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制作微课的初期,应鼓励教师重视微课教学的本质,而非过度关注制作技术这一层面,适当降低微课的制作难度,激发教师制作与运用微课的热情,“以用促建”来推动微课的发展应用,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改革。
②微课开发要服务教学这一本质,讲究有针对性、实效性。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优势,内容要避免拖沓冗长、目标不明、针对性差,更不能是课堂教学实况的简单重复。在高校教学中,微课内容要有明确的目标,要针对某一个难点、问题、实验现象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③微课资源要与课堂教学同步更新,强化其服务课程教学的实时性。教学过程是有预设目标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时反馈及时更新微课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微课素材,如学生课堂讨论的热点问题、一次作业的讲解、一次实驗故障的排除都可以制作成微课,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使微课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短、快、准”的优势。
● “课堂+微课”融合模式设计
微课与课堂的融合应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环节。“课堂+微课”融合模式结构设计如下图所示。
微课应贯穿于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课堂+微课”融合模式的微课资源应包括“预设性”与“生成性”两大类。
①“预设性”微课资源。预设性微课资源主要涵盖“课前”与“课中”环节。在“课前”环节,教师根据新课的学习目标、知识要点、学习方法、实验的项目与要求、实验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制作成微课资源,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作好课前预习,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在微课中提出一些与新课重点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中”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将新课的引入、新课内容的扩展等外部资源提前制作成微课。例如,将实验验证性结果、仿真分析、工程应用等内容利用微课进行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②“生成性”微课资源。生成性微课资源主要指的是“课后”环节。这部分微课资源是与传统课堂融合的关键,它是教师根据前面两个环节的实时教学反馈进行归纳总结所构建的动态性微课资源,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特点,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疑难点、作业错题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实验设备典型故障分析与排除、实验现象的分析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微课视频资源,及时提供给学生观看学习,实现教学环节的闭环,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尤其是考试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将课程系统性复习内容制作成微课,对学生考前复习进行有效辅导;以往一门课程考试后,学生往往只知道自己得了多少分,对考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并不十分清楚,如果教师在批阅完试卷后,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利用微课进行分析与讲解,可以使学生在考后进行再学习,查漏补缺,实现课程教学环节的大闭环,真正保证课程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总之,教师如果能及时合理地对这部分资源予以开发利用,在提升课程的学习效率上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结束语
微课是信息化教学时代的产物,是“学与教”资源的新形式、新形态、新生态。微课虽不能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在传统课堂教学环节,将其作为一类教学资源加以合理利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积极有效的。树立“以评促建、以用促建”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微课的辅助性教学优势,构建“课堂+微课”的融合模式,同时注重生成性微课资源的建设,是目前高校发展与应用微课、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才真正符合高校发展微课建设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教学设计[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2.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