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淫了深度学习理念的STEM研学专列设计与反思
2017-09-30刘薇
刘薇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昭示着研学旅行真正到来。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原基础教育研究院按照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的统一布置,在河南全省率先部署了系列研学活动,其中为期十一天的中小学生“重走丝绸之路,同频时代脉搏”大型研学活动更有样本意义。
● 创意一类与众不同的真研学线路
在古代,丝绸之路一直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是我国与欧亚各国人民加强联系和发展友谊的桥梁。今天,沿线出土的各种文物既启迪我们在设计线路时,可以更多地融合STEM理念,也为我们考察和研究当时丝绸之路的兴盛繁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今,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构想,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全新的生命,承载了各国发展的繁荣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我们更聚焦站在以科技为先导的时代高度来规划研学项目。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次启动的以“重走丝绸之路,同频时代脉搏”为主题的大型研学之旅惊动了国家铁路总局,为此他们专门特批出一趟专列,全程陪伴。研学专列从“一带一路”的起始地郑州,一路向西至新疆,沿途考察配备了事先缜密规划的研学课程。整个行程近万里,历经11天,途经兰州、张掖、敦煌、哈密、乌鲁木齐等地,学生们沿途欣赏了美丽的黄河母亲雕塑、鸣沙山月牙泉、巴里坤湖、天山天池等,参观了富有人文、历史、文化、科技等气息的博物馆、莫高窟等景点,通过感受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的文化色彩,来丰富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这样的一种研学线路,在设计上别具风格,其目的是要把学生拉出课堂,带离校园,在鲜活生动且有趣味的研学实践活动中,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中,体验另外一种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创意,这样的设计,也是让学生能在看中学,在游中思,最后有所收获和思悟。
● 挖掘“一带一路”概念背景下的STEM元素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主动适应全球战略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伟大构想,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繁荣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促进人才互动为支撑,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的步伐。
在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东西方合作交流中,科技一直是重点内容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很多科学技术传播到了西方,而西方也把数学、医药等科学知识传到了中国。在新时期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中,科技也成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如此,它更是成为当今STEM课程的内容之一。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和整合,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也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纵观莫高窟,能看到过去那些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如佛像、壁画等,它们依旧保存完好,那种威严、高大会让人肃然起敬。为何历经千年的佛像和壁画仍然精美?因为科技这一工具和手段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科技的创新带来了更快捷的文化传播方式,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从研学课程的视角,我们紧紧抓住壁画(岩画)的基层材质、周边生态物化指标和颜料成分布置课题,引导学生结合敦煌石窟的历史史实,考察作为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重要手段的文物数字化的意义所在。学生发现,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用数字化技术对敦煌石窟进行探索与研究,目前已形成一套核心技术和关于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的专业团队,已完成了敦煌洞窟的摄影采集、图像处理,以及全景漫游和彩塑的三维重建。通过这些高科技的手段,我们可以轻松领略莫高窟的风采。
月牙泉坐落于敦煌南部,是一个四周被沙漠环绕的淡水泉,因外形酷似月牙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这个古老的绿洲已经存在了2000年之久,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骑驼等娱乐项目,可谓趣味盎然。我们挖掘到,对于月牙泉,无论是它的名字来源,还是对它的保护等,都是现代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也是自然环保的一个焦点。它要求学生科学地解读现象的学科属性和学科诊断,而谈及对它的保护,也就是生态环境,又往往离不开人、科技之间的关系。科技的更新换代,一方面丰富了生活,另一方面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因此,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我们当下研究和深思的课题之一,并建议学生们给出保护处方。
走过一座城市,途經每个景点,我们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并反思。研学,不是单纯地边走边玩,而是一种探索性的、专题性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一边观看,一边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对每个事物进行审视、批判、反思,乃至重塑。
● 列车上的STEM课程实施
在研学途中,列车上的时间很难消磨,我们正好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课程的呈现主要是以“车厢教学+研学笔记”组合为主。课程目标划分为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国学礼仪(个人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交往礼仪)、科学精神(勇于探究、科学素养)、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团队意识、健全人格)、实践创新(劳动意识、自主能力、问题解决)六大板块。
一路上,营员们采取众筹模式。有的在对课题理解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描述古丝绸之路;有的在上车前就备案了沿途各站的停靠时间,并试图论证之;有的在别人午睡时,专心笔端,将西域留在了一幅绘声绘色、色彩斑斓的精美水彩画中;更有学生描绘了对未来世界的期许和愿景,通过一碗米以小见大,呈现了人、科技和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希冀当代的人们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不仅如此,在路途中,个人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交往礼仪等国学礼仪也在渐次展开。随行的导师团队更是针对本次课程的安排开展了演讲训练,以此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这样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研学生活,也启发了学生独特的思想和见解。endprint
● 令人振奋的开放式研学课题反馈
本次研学活动既要激发研学站点本身的真味,又要探究其延伸的佐料,让不同的味道相得益彰;既要对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又要对蕴含其中的精神旨趣有充分的研究和表达。
本次研学之旅历经七省,几乎横跨祖国东西,让学生离开校园,参与鲜活生动的实践活动,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中体验另一种课堂,寓教于乐,边游边学。这样一种全新的课堂和丰富的体验,让营员们至今印象深刻!这次研学实践都有明确的活动主题,主要分为发现和记录丝绸之路的历史痕迹、学习和振兴茶马古道的财商精神、考察和体悟“一带一路”的战略远见、感悟传统文化熏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三省教育习惯养成帮助我尝试独立五大方面。学生可围绕研学活动确定的主题,边游边学,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既可以让导师团指导讲解,又可以和团队伙伴进行思想碰撞、交流,并延伸、扩展,最后形成研究成果。
最后,在随行导师团队的指导以及精讲下,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五个研学课题研究。在恢宏的报告厅里,来自社会各界的领导、专家,以及校长和家长,一起见证了学生们的研学成果。随之而来的便是惊喜、震撼、感动、思考……这些情绪把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跟踪进展的众多校长在纷纷向主办方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强烈要求为其量身定制研学项目,并欲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传统保留特色。
● 研学的要义之一就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投入并且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研学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必将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一种大型的新的学习方式,研学旅游也将为网络科技时代的深度学习带来深刻反思和启示。随着各国各地各校研学旅游的不断开展,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学校教育的发展也会不断获得新的启示。在以人工智能、数字化及信息化时代为焦点的今天,这样的深度学习会变得更加有味道,更加有灵性。
自古以来,游学便是中国教育所倡导的重要教育方法。在古代中国,游与学是一直紧密结合的,先儒孔子56岁曾率众弟子周游14国;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佛經也流芳千古;李白和杜甫也是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才写出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沈括自幼随父到处游历,成年后四处游学,这才有了《梦溪笔谈》;有“旅圣之称”的徐霞客在游历中学习研究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17世纪,欧洲兴起了“大游学”运动,英国、德国、法国等都崇尚“漫游式修学旅行”。年轻人一到中学毕业,便被送往外国旅行,之后逐渐形成风气,修学旅行成为知识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如今,研学旅游对学校教育来说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研学旅游所特有的深度学习方式,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它与一般的春游、秋游等休闲活动不同,其目的很明确,是“研学”,是以旅行的方式,边游边学。这种开放型教育无论是对中小学生而言,还是对幼儿园的孩子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人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必这更加契合研学旅行对深度学习和求知的要求。
研学是贴近大自然的一种行走方式,是从中去感受和聆听大自然之声。这是身心的一种调整和放松,也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研学不仅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放松,还能增强他们的独立生存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使其在遇到困难时,不放弃,不退缩,锻炼出坚强勇敢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
研学的要义是深度学习。它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学习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想象,还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思维成长的速度。无论是技术更新,还是经济腾飞,关于研学,关于深度学习,这一层次都不可磨灭,因为,它可以见证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走得更加有深度、更加丰富、更加与众不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