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北京新形象》学习工具制作综述
2017-09-30刘静
● 特色与亮点
《创建北京新形象》是利用网页基本技术制作的初学者水平的学习工具。与PPT相比,它的内容承载量大,可呈现更加清晰的内容布局,可随意点击跳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可设置连续滚动的字幕。
● 制作背景
我所教的学科是思想品德,该教材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有心理知识、法律知识,还有政治常识,但教材呈现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而理论层面的知识呈现相对很少,抑或没有深入。因此,学生觉得教材内容相对浅显,没有挑战性,学习热情较低。所以很多时候,我会拓展教材内容,延伸课堂教学外的知识,进而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往做课件,我只会使用PPT插入图片、音频、视频文件,或是做链接等基本操作,来丰富枯燥的文字。后来,PPT做得多了,我就想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把这些零散的却有关联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于是,我想到了网站。在信息技术引领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大家对网站非常熟悉。网站不仅可以呈现丰富的内容,链接优秀的资源,还可以快速更新,并实现交互性最大化。同时,如果有了学习网站,我既可以在普通教室展示给学生观看,也可以把课堂搬到机房,让学生自由点击;既可以在课上使用,也可以在课下使用;既可以面向我的学生,也可以面向任何对北京感兴趣的人;既可以面向受教育者,也可以供教育同行参考借鉴。
●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创建北京新形象》是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第1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了解北京、建设北京,教学内容上没有设限,这给了教师非常大的操作空间。因此,我可以自行安排教学内容,只要不背离教学目的。关于北京,我一直有种感觉,虽然生活在北京、工作在北京,但我对北京并不真正了解。而且这种感觉,不仅在我身上有,在我的学生身上也有,所以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地了解一下北京。但是北京这座城市太厚重,它所承载的内容,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于是,我设计了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情感线,是暗线,围绕“我骄傲——我是北京人”“我忧虑——我是北京人”“我建设——我是北京人”展开。
第二条线索是城市线,是明线,围绕北京这座城市而展开,如北京的魅力、北京的问题、北京的希望。
这两条线索既紧密相联,又一一对应。
根据这两条线索,我将学习工具首页的4个主导航确定为魅力北京、困惑北京、希望北京和我的北京(如图1)。
2008年的奥运会让北京更具有知名度,鸟巢这座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建筑,成为北京又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场所,因此,我选取了鸟巢作为主页上标题的背景图片。
当进入学习工具的那一刻,一首好听的《北京欢迎你》就会响起,表达着北京人的热情、友好。这首歌曲还被设置成循环播放,让学生在浏览网页的同时受到音乐的熏陶。
首页呈现了4个主导航的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既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了解,还可以根据兴趣自由点击学习。如果一堂课的时间有限,还可以根据课时分解使用学习工具。
首页的左侧设置了拓展板块“自主天地”,这里的每个内容都设置成活动方案,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素材,素材也都是结合社会大课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而不是纯粹的被动接受。
在4个主导航中,我最关注的是“希望北京”和“我的北京”。“希望北京”呈现了国家对北京在未来走出现有困境的顶层设计(如图2)。新北京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更离不开每个身在北京的人的行动支持,所以在“我的北京”中,我从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行动建议,并提供了一些国家或城市的积极做法(如图3)。
最后,我还特意将歌曲《北京祝福你》插入其中,表达对新北京的期待,也与首页的《北京欢迎你》形成形式和情感上的呼应。
● 评价与反思
该学习工具以网站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大大提升了学习容量,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次有益尝试。但我的制作水平有限,学习工具的及时交互和内容的及时更新功能都没能实现,因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受到很大限制,师生的及时互动也没能实现。
当我看到其他参赛选手的精美学习工具时,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在制作学习工具时,我过于注重课堂内容的拓展,导致其他功能明显欠缺,比如怎样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值得深思。我应重新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 幕前幕后
这次比赛既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压力骤升。学习工具助飞教育,显然前途一片光明,但学习工具的运用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这让繁重工作压力下的我,感觉压力倍增。但是后来转念一想,如果教师把一种学习工具运用熟练,定能够为课堂添色很多。这次学习工具制作的尝试,让我品到了运用网站制作学习工具的甜头,也让我看到了诸多不足,如内容还不够丰富、网站的交互性也没能实现、有关北京的新动态也没有及时跟进等。而如果这些问题能够逐步得以解决,那么这个学习工具就会更加成熟。我相信,只要继续尝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新北京一样。
大赛最后,评委老师的一席话点醒了我,那就是要想明白为什么要使用学习工具,怎样使用学习工具,如何体现学习工具的价值。教学内容离不开形式,教学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二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才可以让学习工具真正助飞学生学习。
信息时代,技术手段服务于教学能够大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可视性、参与性,进而颠覆传统的枯燥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教育的革命,是学习的革命。我希望未来的课堂是信息技术支撑的课堂。
评委印象
刘静老师制作的《创建北京新形象》学习工具是一个利用网頁技术设计与开发的学习型课件。相比传统的PPT课件来说,刘老师的学习工具所承载的内容容量比较大,延续着网站的超链接特性,呈现了更加清晰的内容布局,学生可以随意点击跳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学辅助和自学的学习工具,算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工具,总结起来具有以下特色。
1.面向教学需求设计与开发课件
正如刘静老师所说,设计与开发学习工具时必须要首先考虑该学习工具的价值,即制作了该课件后到底有何作用与价值。一个不明确使用价值的课件设计是缺乏方向的,自然只会成为技术的炫耀和资源的堆放。价值的明确是基于需求产生的,该网站型学习工具是基于刘静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需求而设计与开发的。学习工具不是为了开发而开发的,而是要使用技术来解决教学问题。刘静老师的学习工具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网站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大大提升了学习容量,增加了教学中的互动性,充分地体现了实用性,体现了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2.技术开发也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契机
学习工具突破了以往教师只是课件的使用者的模式,而是成为了一个技术的“创造者”。在设计与开发学习工具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刘老师自身对于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度认识以及对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度理解,就如同刘老师所说:“这次尝试着实让我收获了不少,学会了很多关于网站的专业名词,学会了如何搭建网站的框架,也学会了如何去美化网页。”同时,这次尝试也让刘老师明确了“让学习工具助飞教育,显然前途一片光明”。
一次尝试就是一次成长,一次参与就是一次学习,一次努力就是一次收获。透过刘老师的学习工具的开发与制作,参与NOC评审,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她的压力、收获和成长。我们期待更多老师在创造中收获人生的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