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安全风险完全可控
2017-09-30
农药是农业生产的必要生产资料,是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的有效武器,但由于农药有毒的特性,人们往往“谈药色变”,认为农药是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的“元凶”,抵制农药使用的呼声不断。那么,农业生产到底需不需要农药?农药究竟有什么风险?如何控制?就此记者采访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农药管理部门负责人顾宝根先生。他强调:欧美发达国家的农药管理经验说明,农药的安全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记者: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地位?是不是必须品?
顾宝根:农作物发生病虫草鼠害是自然现象,当病虫草害发生程度超过经济阈值时,必须进行干预防治,否则就会造成作物产量的损失甚至绝收。综合防治是治理病虫草鼠害的有效的可持续途径,但在实际生产中,农药仍然是最主要的防治措施之一,所以农药是保护作物、减少产量损失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目前,全球有7.9亿人口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其中包括1.6亿5岁以下的儿童,十几亿人口处于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状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仍是人类的重要课题。为此,FAO制定了五大战略,解决饥饿、贫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第一个战略就是“消除饥饿”,农药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农药的作用不仅仅是减少产量损失,除草剂可提高除草效率,解放劳动力;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农产品园艺特征及其商品价值的改进,也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机械化采棉。
记者:农药的使用会带来哪些问题和风险?
顾宝根:农药是把“双刃剑”,不合理使用农药,会产生农作物药害、人畜中毒、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高毒农药还大量存在,农民使用技术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施药安全防护装备。因此,农药中毒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每年全球有上百万人发生农药中毒事件。农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特别是对pollinator(传粉媒介)的影响,不仅破坏环境生态,也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农药对食品安全影响有多大?如何确保食品安全?
顾宝根: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不仅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影响消费者健康,也影响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甚至影响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也使用农药,但是通过严格的标准和严厉的监管,确保了农药残留处于安全水平。
中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重视,除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残标准外,还通过“三品一标”的发展确保农产品的安全;通过监测和监管,提高市场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通过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农药管理和农药安全使用培训,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和残留超标。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在不断提高。
记者:FAO对农药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顾宝根:减少农药安全风险是FAO农药管理的目标和方向。2014年FAO和WHO(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国际农药管理行为守则》,对各国农药管理特别是农药风险防控提供了纲领性的文件。该守则提出以减少农药对健康和环境影响为目标,提倡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各有关方面共同承担各自义务,对农药生命周期的全程科学管理。FAO大力倡导IPM(害虫综合治理)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大力发展生态保护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各种农药管理的技术准则,具体指导农药管理工作;制定农药质量和残留标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能力建设,提高农药风险防控能力。
记者:农药的安全风险到底能不能控制?如何控制?
顾宝根:欧美发达国家的农药管理经验说明,农药的安全风险是完全可控的。一是加强农药安全风险的评估。新农药登记时对其安全风险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估,严把登记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农药风险。二是开展农药的风险再评估。对农药按照新要求进行风险再评价,淘汰“问题”产品。三是加强农药风险监测。建立农药安全事故监测机制,跟踪和发现农药产生的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风险防控措施。四是预防减少农药风险的发生。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包括生物农药在内的生物防治技术,加大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特别是严格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防止农产品农残超标。五是建立农药风险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政府、企业、经营者、使用者、科研和推广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各有关方,要增强农药安全风险防控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相互协作。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在充分发挥农药保产稳产作用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农药的安全风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