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宜人知百色:UbD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09-30王蕾
王蕾
教学现场
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有关物联网技术的明确标识,多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相继引入了物联网技术的单元模块,人体红外传感器是其中的经典内容之一。笔者日前进行了《神奇的人体红外传感器》一课的教学设计实验,初期采用了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课时紧、关键性知识点表述不清楚的情况,引发了笔者的思考。那么,面对新技术,该如何调整已有的教学设计模式?
问题分析
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四个环节,通过三至四个任务来推进整体的教学进程。对于信息技术基础内容模块,该设计思路可以解决教学问题,但对于信息量较大、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而言,教学效能则难以维系,如“人体红外传感器”“物联网创新设计”等内容,这些就需要相对专业的知识背景,而学生的认知基础有限,课时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 UbD理解模式的理论界定及主要内容
UbD模式全称为“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模式。该模式由美国当代教学改革专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麦克泰(Jay McTighe)提出。近年来,威金斯将UbD模式的应用重点置于单元设计中,并致力于运用这一理论重编美国中小学教材。UbD模式注重在设计单元教学时,运用“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从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六个维度达到深入持久的理解。采用的教学过程包括明晰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分步探究主题、反思学习过程、展评学习效能等五个步骤,对应学生获取知识的五个思维过程。
● UbD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UbD模式可以应用于多个学科,它强调所有的学习都发生在学生的态度与感受中,通过对课堂学习环境的良性适应,培养学生运用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行具有批判性、创造性和调节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鲜明的操作性、实践性特征。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和练习,创作出具有一定容量的、带有个性化特征的信息化作品。UbD模式所倡导的“先明确再激发”“逐步探究、初步结论”“反思而后建构”的思维过程,与信息技术学科倡导的“大主题小途径”“同主题异工具”“先成形再成型”的设计思路一致,这说明UbD模式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 UbD模式的教学结构
下面,笔者以《神奇的人体红外传感器》为例,探索UbD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并与常规设计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区别,彰显基于UbD模式设计教学的优势。
环节一:有的放矢——明晰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UbD模式的第一阶段为教师设计出具体的、可鉴别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我应该要学什么,我可能达到怎样的学习程度,我最后的作品会呈现出什么样子,即学习目标的具体内容;哪些人会评价我的作品,他们会依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我,即学习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方式。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为后期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动机预设。
(1)原设计
《神奇的人体红外传感器》一课是“物联网技术”模块的内容,从其模块位置而言,属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新内容,因此可参考的教学案例屈指可数。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们惯常的做法是:通过实物案例导入课题→学生观看生活中的智能楼道灯应用(如视频、动画等素材)→观察其中的工作方式→揭示课题:人体红外传感器+灯泡→介绍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自此完成导入与新授部分的教学。
(2)思考焦点
此设计看似从实际出发,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认知联动性,但在授课中不难发现,生活中的楼道灯包括声控楼道灯、人体感应楼道灯、光线感应灯等多种形式,学生往往不能立刻领悟到人体红外传感器和楼道灯之间的感性联系,因此在认知过程中目标模糊。另外,传统设计中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进行作品创新,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设计理念无法落实。
(3)改进型设计
(播放一组智能开关门、智能楼道灯、智能欢迎器的视频)
师:大家在生活中见过这些有意思的设备吗?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
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其他实例。
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比如,它们是感应到什么以后做出动作的呢?
生:当有人靠近的时候,它们就会有聪明的反应。
师:这就是神奇的“人体红外传感器”,大家猜一猜,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生:感应人体、感知人的体温、感知人的有效距离。
师:我们了解了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那么今天我们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智能作品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组1:智能教室日光灯——有同学在里面的时候,它全亮;同学出去活动了,它自动全灭。
组2:智能防盗器——晚上放置在门口,有可疑人物走进时,鸣叫报警。
组3:智能汽车雷达——安装在汽车的四周,一旦有行人接近,立刻启动提示器,警告司机迅速离开。
……
教学评析:以上设计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前提性的素材资源,素材中的实例属于“异应用同原理”,借助这些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反复理解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实际意义。这种设计的特点是,将人体红外传感器的理论概念一笔带过,转而注重实际应用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學生自主建立作品取向规划,设计自己感兴趣的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应用设备。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容后,建立起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并主动组织自我学习过程,实施学习行为。
环节二:有容乃大——逐步探究主题,形成初步结论
UbD模式的第二阶段为针对研究主题进行逐步探究的过程,具体细化为各个小主题、小目标。在学生探究中,根据其进程,确定下阶段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初步的学习结论。这时的学习结论是“不修边幅”的、原生态的结论,需要在下一步的学习过程中,由学生完成自我修正与知识建构。endprint
(1)原设计
传统的《神奇的人体红外传感器》一课的第二部分,一般是由教师给出大致的活动方案,带领学生完成一项物联网的应用实例,基本流程是:教师设计→学生模仿练习。具体过程如下页图1所示。
(2)思考焦点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中,概念的习得往往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作品产生一定的认知图景。但在物联网模块中,相关概念的理解难度增加,容易产生认知负担。传统的作品“举一反三”会变成“举一学一”,让学生沦为技能模仿的工具,而不是信息工具的主人。
(3)改进型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应注重在主题推进的过程中,强化大主题、小步骤的研习过程,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任务层层推进学习过程,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
本设计将原本线性的学习过程进行主题化的调整,让学生在设计之初就了解我要做好的成品是什么样的,需要实现哪些功能。在随后的过程中,通过四个具体的小任务,将学习任务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良好。
教学评析:该设计注重了学生主观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目标选择中明确学习指向。学生在自主设计中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对示范作品的归纳,提炼出适宜的结构模型,并进行实践。
环节三:有口皆碑——反思学习过程,展评学习所得
UbD模式第三阶段是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归纳,从中找到知识的脉络,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能。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但可以巩固学习效能,而且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提升学习力。
(1)原设计
《神奇的人体红外传感器》一课的第三部分,安排较多的过程是展示与小结阶段,设计过程多为:主题搭建智能楼道灯→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并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奖励部分优秀作品→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人体红外传感器)→提出下节课的要求→下课。
(2)思考焦点
上述設计看似评价、展示、小结俱全,是相对完善的结构形式,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几个问题:没有前期的目标,评价标准如何而来?各小组采用怎样的形式汇报?教师总结的内容,是实验中的问题,还是知识点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未被关注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改进型设计
基于UbD模式的设计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将其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发现问题后,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小组最初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应由师生、组内成员共同完成。具体设计采用了以下形式:
师:各小组出现了哪些难题?
各小组根据记录单表述问题情况。
(鼓励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寻求伙伴互助、查询课本、咨询老师、网络搜索等)
师:已经顺利解决问题的小组,展示本组作品,请按照“汇报单、我们的主题、我们的工具、遇到的难题、如何解决的、我们还想如何修改”的流程来说明思路。
各小组根据汇报单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汇报,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点评。
教师整理问题,归纳出知识点图景,带领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完成小结。
教学评析: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复杂,操作中却易于实施。汇报单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支架,学生借此对本组作品进行归纳,整理了思路,形成了相关知识的理性经验,启动了长期记忆的过程。在反思中,学生完成了自我调整、帮他人评价的过程,让学习过程有的放矢、内外兼顾,达成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 UbD模式的教学要求
基于UbD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平衡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有的注重技能实践,有的强调组织规划。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将适宜的活动安排到教学设计中,切勿用过于有趣却耗时过长的活动影响课时目标的达成。②为学生提供继续探究的机会。基于UbD模式设计教学强调学习的延展性,鼓励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探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后续探究的机会,让学习时时处处发生。③强调易错内容的甄别。本课设计中多次出现“试误”的过程。实际上,为了促进学生对易错内容甄别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endprint